馬克思農村生態建設的啟示論文
時間:2022-09-22 03:06:00
導語:馬克思農村生態建設的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制度;生態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
論文摘要:馬克思從生態問題的社會制度基礎著手分析,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生態問題的惡化,并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為生態良好的社會提供制度保障。發揮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優勢,努力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乃至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具體標準,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任務,并把新農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起來,提出了保護自然環境,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又將生態文明這一嶄新亮點寫入黨的報告中。于是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用生態文明的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馬克思很早就開始關注農業生態問題,對此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論述,對于指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從生態問題的社會制度基礎來探究生態問題背后隱藏的根本原因,深化對生態文明觀念認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一、馬克思對農村生態問題的分析
1.馬克思重視農村生態問題
馬克思一直都非常關心農村生態問題,努力地尋找解決農村生態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人口與生態平衡的問題上,在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續利用等問題,馬克思都有過深入的研究和闡釋。《資本論》中,馬克思就曾經記述過這樣的問題:在英國農村,土地的進一步種植需要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化學肥料,而另一方面,倫敦城中每天要花費大量金錢來處理人們排泄的糞便。面對土地肥力的不斷流失,為什么人類排泄物這種天然肥料沒有返還給土地?通過大量研究,馬克思分析了社會制度基礎對生態問題的根本性影響,并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了這種不可持續的現象。
2.馬克思的新陳代謝斷裂理論
為解釋這一生態問題,馬克思將新陳代謝的概念引入到對于城市與農村之間物質交換的分析。
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社會人口極端分化為特征的階級社會,其根源就是人口對土地的極端分離。資本不斷追逐利潤的生產使更多人口匯集在城市中,同時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使人通過衣食住行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夠返還給土地(留在城市中成為環境破壞的毒瘤,最終還會波及到農村),這才是破壞了土地持久肥力的根本原因。人類本來應該是將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合理的加工,再以循環的方式返還給土地,使新陳代謝的產物補充土地流失掉的肥力,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循環方式。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使這種良性的新陳代謝鏈條發生斷裂。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邏輯使它無法給生態以合理,持久的保護。
3.馬克思對農村生態可持續性發展的探究
人類想要使土地得到長久的利用,就需要尋找可持續開發土地資源的辦法,使土地永葆所需要的肥力。在這種條件下,人類在任何時代都不應該成為土地的私有者,而僅僅應該成為它的利用者,并且人們必須照顧好改良好土地,再將它們傳給子孫后代。以人類食物和纖維從土壤中移走的養料應該返還于土壤,否則其對應物就是城市的污染和現代排污系統的不合理。人的自然的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排泄物,以及工業生產和消費的廢棄物,作為完整的新陳代謝循環的一部分,需要返還于土地。這樣一種良性的循環模式,使那些城市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對于生態環境破壞極大的廢物得到了最合適的利用,同時也就減少了其向自然無序的排放,減輕大自然的環境壓力。那么,從城市到農村,整個社會的生態環境才能進入一個完美和諧的狀態。
二、社會主義制度是解決農村生態問題的社會制度基礎
現代世界的生態問題比馬克思所在的時代嚴重的多,也復雜得多。農村生態建設涉及土地持久利用等諸多難題,我們也面臨著技術落后、資金少、污染源增多增重等難關。但是馬克思關于生態問題的探索精髓給當代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重要的思路。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根本解決農村生態問題。馬克思指出要徹底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要從它的社會制度根源下手,必須要走向勞動者聯合的社會,即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人類要消除生態危機建立生態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消除私有財產權力在人與人之間制造的競爭和對抗,消除不同利益主體在物質利益上的沖突,沖破資本主義制度為自然生態套上的枷鎖,
1.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將生產者聯合起來,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原則下,人們為著共同的利益而努力。為了社會的未來,社會主義勞動者一定會更珍惜土地資源,使其得以永續利用。在我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不懈努力著,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依靠廣大人民集體的力量戰勝了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歷史證明團結的社會主義勞動人民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功的保證,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更需要大家的集思廣益、齊心協力。
2.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破除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桎梏,使人類合理的調節其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才可以通過最小的最合理消耗來滿足農業持續發展的要求,努力使城鄉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經濟發展和生態良好之間達到統一。
3.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真正注重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不只是為追求短時經濟效益而大肆揮霍土地資源、破壞農村環境,才能使農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健康軌道。
三、運用生態文明觀念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城鄉內外共同努力,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做好很多工作。
一方面,從城鄉關系看,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促城鄉和諧發展。
要恢復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使城鄉之間不再對立,在物質變換的鏈條上斷裂的城鄉關系必須得到彌合,使兩者走上協調發展的道路。馬克思指出要致力于消除城鄉之間對立的勞動分工,使農業和工業的結合,通過土地營養物質循環而實現土地的恢復和改良。
在我國,過去很長時間,我們將目光過多的集中在城市化的進程之中,而忽視城鄉和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農村的利益,致使整個社會發展受到阻礙,生態危機隱患叢生。現在我們必須要更深一步認識城鄉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走好城鄉結合的道路,真正實現城鄉經濟發展良好,城鄉生態雙向協調互動。而要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廣大科學工作者要做出更多的研究,國家也必須加大生態科技的投入;政府需要在相關方面給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引導。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可以為這些目標的實現提供根本性的保障。公務員之家
另一方面,從農村內部看,努力發展生態農業,重視農民團結的力量。
在處理好城鄉生態關系的同時,更應加強農村自身的建設,首先立足于自身。在農村發展清潔、低廉的新能源,不過度浪費資源,提高生產效率,走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之路。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農村解決自身問題的重要途徑。生態農業是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品,不使用農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的過程。這種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符合生態良性發展要求的,它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統一,生物之間相互協調,能通過促進系統內部循環來維系系統平衡,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許多地區從上世紀后期開始實踐,并在坎坷的摸索中不斷進步著。生態農業需要長久的科學推廣,社會主義中國可以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地完善生態農業在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法和途徑。
另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一定要高度重視他的建設者——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我們必須要增加農業投入,特別是農業科技投入,要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指導鄉鎮企業發展等措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農民的政策措施,切實保證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將廣大農村人民團結起來,從自身發展出發,科學技術武裝頭腦,走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路。農村內部和外部是緊密相關聯的,重視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兩方面和諧發展,農村內部生態健康發展,城鄉之間形成良性聯系,社會主義制度能夠突破片面城市化發展的窠臼,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者會努力實現完整和諧生態系統的建立。
從馬克思時代早期的探索,到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取得的最新成果。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正在逐步的形成,而我們必須要在這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社會主義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劉仁勝譯.馬克思的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姬振海.生態文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許婕.生態危機的社會制度原因與我國的穩態經濟模式[D].東北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05.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與核心價值體系構建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對傳統農業的評述看農業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