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析論文
時間:2022-09-22 03:56:00
導語: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實際時代特征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出發,在重新認識“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研究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對于我們正確把握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現實依據和邏輯起點
恩格斯曾指出:“邏輯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適用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無非是歷史的研究方式,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
那么,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進程從哪里開始呢?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的政治路線,實現了黨的工作中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轉移,重新開啟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序幕。他指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鄧小平從政治角度講經濟問題,指出:“就我們國內來說,什么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
因此,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現實依據,又是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邏輯起點。“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作為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現實依據和邏輯起點,這個概念的提出,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世界實際相結合,并把這一結合運用于中國具體實際的過程。20世紀中期以來,時代主題和世界面貌的轉變,使現代化潮流更加凸現。鄧小平基于對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以及世界面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認識轉變,站住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起點,曾意味深長地說:“現代化這個名詞很好。”在鄧小平看來,只有實現現代化才能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他說:“你不抓住四個現代化,不從這個實際出發,就是脫離馬克思主義,就是空談馬克思主義。”
同時,只有實現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他指出:“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這就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同世界的現代化潮流結合起來。但是,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中國的特點。一方面,現代化不等于“西化”。正如鄧小平所說:“但在四個現代化面前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
“中國要搞現代化,絕不能搞自由化,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另一方面,現代化不是“”,是適合中國情況的“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世界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的過程,既體現了“現代化一般”,又映現了“現代化具體”的中國特性,同時,又展現了其博大開放的戰略眼光。正是中國現代化目標這一鮮明的特征,決定了中國選擇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
二、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方法論基礎
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方法論基礎,概括起來,正如鄧小平所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概括為倡導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集中體現了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精髓的把握。鄧小平把實事求是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的同時,又把實事求是具體化。他曾經對列寧之所以是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原因給予過精辟的回答,指出“在于他不是從書本里,而是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產主義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后的國家干成了十月革命。”
這里,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產主義理想”這四個要素,概括了鄧小平對應該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的精義。這一概括深刻而準確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精髓的內在本質,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哲學思想、共產主義理想)和具體的情況(實際、邏輯)相結合。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考,深刻地體現了“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產主義理想”這四個要素。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實際和時代的主題特征,以共產主義理想為精神支柱,按照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規律,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刻地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即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歷史進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三、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基本內容
早在1956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國際青年代表團時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但是,“必須研究本國的特點,離開本國的特點去硬搬外國的東西,這條普遍真理就不能實現。”
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鄧小平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他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考,是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展開的。較之于,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新的貢獻。第一,鄧小平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從“兩個凡是”的新的本本主義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這就需要搞清楚“什么叫思想”的問題。首先,鄧小平強調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不能肢解、割裂思想;其次指出實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點;然后,通過把思想和晚年錯誤區分開來,強調堅持和高舉思想偉大旗幟,就是要從我國現實出發,發展思想,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指出:“什么叫高舉思想的旗幟呢?就是從現在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實現提出、宣布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如果只是講過的才能做,那我們現在怎么辦?馬克思主義要發展嘛!思想也要發展嘛!否則就會僵化嘛!”高舉和發展思想,就是要從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的具體情況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是從“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解放出來。鄧小平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我們現在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要建設的是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二,鄧小平強調,走自己的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這是因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與“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相關聯。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而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到正確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是正確對待中國的國情。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最主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做了三個方面的回答:第一,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第二,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第三,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必須與各國實際相結合,必須在實踐中發展。由此,鄧小平提出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和如何做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問題。他說:“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就同教條主義的假馬克思主義區分開來。第三,在如何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方面,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公務員之家
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這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這就提出了國情認識的基本思路,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產生創造了前提。1981年6月,鄧小平主持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肯定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同時,明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第一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范疇。他說“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提出,表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當代實踐相結合實現了新的飛躍。第四,鄧小平在完整、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和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是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重要成果。
鄧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時,有著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但是過去我們有缺點,沒有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好地發揮出來,關鍵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具體體制相區分,采取的具體體制沒有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這就需要我們選擇一個使生產力得到較快發展的體制,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把社會主義本質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聯系在一起。他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
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二是共同富裕,“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他說:“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在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明確區分了“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正是立足于這一判斷和認識,鄧小平緊接著概括了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具體手段。這就在堅持“老祖宗不能丟”的前提下,說出了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這是鄧小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重要成果。第五,鄧小平在解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的同時,又解決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當代世界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使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是時代的面貌。鄧小平認為,當代世界主題的轉換、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的時代面貌必將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
鄧小平在1989年5月16日會見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時說:“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
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新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如不能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也就無法真正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因此,中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同時,又要把馬克思主義和時代特征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