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研究

時間:2022-03-15 02:58:56

導語: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研究

摘要: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基本內涵目標的中國夢的提出,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人的本質的歷史性、實踐性、社會性和豐富性。無論從其深刻內涵,還是從其話語表述形式來看,都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新發展。中國夢的提出,使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更具時代性,促進了其大眾化的進程,滿足了人民大眾精神發展的新需要。

關鍵詞:中國夢;人的本質;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

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后發表講話時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這就是對中國夢的簡單論述。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夢、民族夢,更是個人夢。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概述

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來研究人的,肯定客觀存在的人是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孤立的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并受一定社會關系所制約,社會性是人的一切屬性中最根本、最本質的屬性。要想揭示人與動物、人與人的差別,只能從人的社會聯系、從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入手。并且,人通過自由自覺的生產實踐活動,在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發展自己,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使人成為人本身。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客觀存在的人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而非簡單的抽象的、孤立的人。馬克思還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2]這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宗教神學在人民大眾中影響廣泛,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上帝創造人一直被宗教神學四處宣揚,也成為人們最初對人的來源的認識,因此宗教神學認為靈魂是人的本質。康德強調理性才是人的本質,而在黑格爾看來人的本質是絕對理念,費爾巴哈則認為人的本質應該是愛和宗教。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這些思想家們所說的人實際上都是抽象的人。而馬克思則把人放在實踐中、放在現實的社會關系及人與人的關系中來考察。而人之所以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在以物質生產勞動即生產關系的基礎上歷史地形成的,而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所以,人的本質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必然呈現具體性和歷史性,而不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把人放在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各種社會關系中進行綜合考察,科學準確地揭示了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既不是人的自然屬性,也不是人的精神屬性,而在于人的社會屬性;不是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斷變化發展的[3]。

二、中國夢蘊含的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

隨著十八大的勝利召開,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論述,成為指引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理想旗幟,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成為新時代的最強音,它蘊含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

(一)中國夢蘊含了人的本質的歷史性

中國夢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中國夢的實現也是必然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夙愿,為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這個夢想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愿景,展示了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共同心愿。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個人與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是一致的,這是血寫的事實、歷史的經驗總結。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縱觀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國門被堅船利炮強行打開,到西方列強侵華,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以天朝上國自居的美夢被一段割地、賠款、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噩夢所取代。百年的屈辱,國破家亡,民不聊生,中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為了終結噩夢,中華兒女民族意識開始覺醒,無數仁人志士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卻多以失敗而告終。但這些并不能澆滅中華兒女的救國救民之夢。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中國革命帶來了曙光。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國革命實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新的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華兒女百年來渴求民族獨立的夢想,開啟了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征程。在建設新中國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在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的提出更深刻地體現了中國人民不懈地奮斗與追求的目標。可見,中國夢的提出是新時期人民夙愿的深刻的表達,是實現民族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力量的凝聚。

(二)中國夢蘊含了人的本質的實踐性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這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活動的參與,而且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在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人民大眾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在分析以往哲學的主要缺陷以后,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強調在實踐中要將客觀實在性與主觀能動性有機結合。“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是在實踐活動中得以統一的。其中,自然屬性在實踐中得以塑造,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則是在社會活動中生成和發展起來的。”[4]人的本質正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社會屬性。而實踐,作為人的對象性活動,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屬人的對象世界。因此,中國夢這一理想目標使人們有目的地把自身的本質力量凝結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活動中,同時又通過實踐來認識和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中國夢可以說既是國家夢,又是個人夢,是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它強調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因此,國家夢的實現是個人夢實現的基礎和保證,只有實現了國家夢,才能為個人夢創造其實現的條件;而個人夢的實現又可以促進國家夢的實現,可以加速國家向前發展的步伐。一方面,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實現中國夢是整體的價值追求。只有人民大眾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去,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實現民族的繁榮,實現中國夢。可見,實現中國夢必須要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另一方面,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具體的現實的人是研究客觀問題的出發點,只有保證人民幸福,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發揮其能動性。因此,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有賴于人民愿望的實現程度。處理好整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對于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證明: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富強,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同時又要兼顧個人利益。

(三)中國夢蘊含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和豐富性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天生就具有的東西,也不是從所有個人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現實的人總是處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并且具有獨特的社會品質。人存在于社會之中,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就決定了處在這種社會中的人的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色并不是貨幣,砂糖并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5]由此可見,使黑人成為奴隸的不是所謂的黑人的“本性”,而是黑人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的社會關系。真正決定現實的人及其特征的是他所依存的社會關系的狀況。“人的自然存在中包含著人和自然的關系,可以用生產力范疇來概括;人的社會關系中包含著人和人的關系,可以用社會關系來概括。”[5]而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有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家庭關系、地緣關系等等。因此,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就內在地要求必須要處理好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然而,當前實現中國夢面臨的最大挑戰依舊是在經濟關系中,以及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不和諧問題。首先,市場經濟領域內部不和諧因素令人擔憂。市場主體道德素質問題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屢屢被曝光,網絡經濟詐騙案不再罕見,商家為了追求最大利潤,丟棄誠信道德,造成人心的麻木、百姓的埋怨。其次,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環境生態保護和治理問題成為世界性的發展難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人與自然的矛盾始終是人類發展路上不容忽視的矛盾,我們對之要足夠地重視。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必須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因此,各領域各行業的廣大人民群眾要團結一致,堅定信念,以主人翁的角色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轉變生產方式及經濟發展方式,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順應了百姓的心愿,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期盼,有利于鼓舞人民大眾,把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從精神上、思想上、行動上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三、中國夢對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用不同的話語表達同一偉大事業,生動具體、可親可感,反映了中國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華人的共同心聲、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傳遞著最溫馨的人性溫暖,顯示出最豐富的生活氣息。”[6]從中國夢的提出及其深刻內涵來看,它不僅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而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發展。第一,使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更具時代性。以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在革命探索和經驗總結的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思想由此誕生。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尤其是群眾路線的提出更突出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中國化。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做出了新的概括,把培養“四有”新人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并創造性地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的論斷,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這一系列舉措對促進人的思想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科學發展觀。這些重大戰略思想,始終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奮斗,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探索,改革開放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創造。同樣,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深化改革依然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創造。中國夢的提出,順應了時展的要求,更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積極奮進、增強民族自信、提升社會責任感及個人幸福感,從而激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實踐中去。第二,促進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大眾化。一方面,理論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理論的話語方式則是影響理論的指導作用發揮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國夢這一話語表達方式就拉近了理論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中國夢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夢想。因而,她更容易被每一位中華兒女所銘記,也更容易被社會各行各業人士所領悟。另一方面,正如所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7]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具體的追求與向往,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目標就是要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因此,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平民百姓,中國夢儼然已成為人民大眾的希望、目標和動力。人民群眾更樂于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勞動,為夢想而戰!由此可見,中國夢這一話語表達方式及其深刻內涵都更貼近群眾,方便群眾記憶和理解。中國夢用最大眾化的語言詮釋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明確了祖國未來的奮斗目標,更體現了夢想源于人民、夢想依靠人民!中國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精華,有利于促進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深入人心[8]。第三,立足于滿足人民精神發展需要,滿足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的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意義的存在物和精神的存在物,不僅有生物性的自然性需求,更具有精神性的需要和意義性的追求。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追求精神的充實、完美和愉悅,這種精神的需要體現了人的本質特征,是一種創造性的和更具有自由自覺性的需要。“沒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撐,就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然而,這種精神需要的滿足更多地來源于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而且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了人的個體主體性的發揮程度。有希望更有動力,有尊重才有和諧,有民主才有活力。中國夢,不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動力。她是凝聚中華兒女共同奮進的動力,是在當前面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中各種不和諧因素時,重新喚醒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它能夠增強人民的自信和希望。誠如所言:“中國夢就是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10]

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她蘊含著每位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和追求,強國才能富民,民富則國更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的發展成果更應由人民共享。近代以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家與人民在任何時候都是共命運、同發展的。無論是中華民族的抗爭史,還是發展史,無一例外都顯示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所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如今,中國人民和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地壓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因此,中國共產黨要保持革命性、先進性,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力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綜上所述,中國夢的提出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科學內涵,而且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大眾化、民族化和時代化。

作者:王福娟 丁成際 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EB/OL].[2012-11-30](2015-04-9)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30/c64094-19746089.html.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張鴻奇.探索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存在方式———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視角[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5):88-93.[

4]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2.

[5]趙劍英,俞吾金.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88.

[6]熊建生,張振華.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及其對中國夢的價值啟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98-102.

[7].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EB/OL].[2012-11-16](2015-04-9)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6/c350821-19596022.html.

[8]宋成東,宋嚴.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3-16.

[9]人民日報評論員.高揚凝心聚力的中國精神———二論同心共筑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3-03-20.

[10]肖明江.人民性: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本質屬性[N].光明日報,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