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傳統文化時代化
時間:2022-03-11 10:02:19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傳統文化時代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前言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社會的重要靈魂支柱。思想文化的構成情況,對國家與社會來說,決定了其基本生存發展狀況,思想文化的強弱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國家政治經濟的強弱起到決定作用[1]。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歷久彌新,薪火相傳,盡管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磨難,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遭受了深重的苦難,但是中國人民都憑借著頑強的毅力與膽量,勇往直前,使得中華民族始終在國際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都是依靠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對于中國來說,我國的傳統文化就是不斷創新的基礎,擁有馬克思主義就是充分弘揚鮮明時代特征的強大力量所在。
2我國的傳統文化應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性的文化基礎
對于當代社會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所反映出來的基本理論通過實踐的形式,得到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的適應過程與結果,進而創造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又能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轉型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礎[2]。首先,傳統文化的靈魂思想應當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國歷史上首次提出實事求是一詞的是漢代的班固,到了明代,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又對實事求是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因此,由此可見,實事求是四個字也可以拆開來用[3]。“實事”就可以理解為遵循著客觀事物發展實際,“求是”探究其內在的規律與聯系,這樣的解讀較為符合現今時展的特征,同時又進一步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上的高度,反映出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性的文化基礎。其次,我國近代的改革開放理論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變法與革新,對傳統文化時代化特征起到繼承與超越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變法思想來源已久,早在《周易》當中就有明確的記載,這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對落后陳舊思想的擯棄以及對變法維新的提倡。因此,改革開放思想在當時一經提出,迅速成為符合當代時展特征的先進手段,再結合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合力奏出改革開放事物時代最強音,為我國現代的安穩生活奠定了先決條件。再次,我國傳統文化應始終高舉“德法并駕”的大旗。重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4]。在我國的歷史上,德治與法治的案例不勝枚舉,因而對德治與法治的爭議長期存在,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德治與法治在本質上相互促進。德治是法治的根本,法治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德治。因此,當代社會,要想真正探尋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時代性的內容就要提倡“德法兼治”的思想,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重要依據并結合新的時代特征,發揮道德與法治的合力作用,共同促進我國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最后,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應在傳統文化中得以繼承與超越。眾所周知,“以人為本”思想長期以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早在夏商時期就對“以人為本”思想極為重視,其后,《孟子》中也明確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盡管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以人為本”思想總是與我國農業掛鉤,但每一次思想的演變都能夠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視民生的理念,在當今時代特征下也較為適用,由此就可以將我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理念上升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匹配的高度。
3我國的傳統文化應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性的內部動力
何為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簡單來解釋就是有效地實現馬克思主義時代特征的同時又與當前時展的特征進行緊密連接,在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過程中,煥發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動力[5]。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要基石。縱觀歷史發展全局,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對于自身國家發展的理論都應該具有符合本國發展特色的內容,不應該對外來理論一味地繼承,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效溝通人民群眾心靈與思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橋梁,自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加入了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不僅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中國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的不斷影響之下,逐漸將該思想體系作為革命與創新的思想源泉,對我國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特征具有一定的串聯作用,當前馬克思主義時代性的特點就是重點關注國際與國內形勢的動態發展趨勢,針對當代時代性主題與特征的動向制定符合中國發展特色的理論與實踐,關注中國的實際國情,解決中國在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就是如何讓廣大的人民群眾認可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之后,就針對中國發展的實際進行了充分的適應并調整,其中國化、時代化的特征也因此而展開。正因為其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第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成果勢必會加速馬克思時代化的進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之下,我國現階段經濟局勢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中國的發展命脈與世界的發展命脈緊密相連。因此,此時推動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發展進程能夠對當前經濟發展的時代主題與經濟全球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有利于中國對馬克思主義新的發展與走向加深理解與把握。這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文化整合的范疇,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4我國的傳統文化應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性的連接紐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化與生活化的內容盡可能多地呈現在人們群眾的眼前,使人民群眾逐漸認可與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使其成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首先,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才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途徑,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與前提是能夠讓人民群眾對社會核心價值觀充分地理解與認同,進而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實踐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牢固樹立中國化的內容,其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逐漸沉淀而形成適合本國發展特色的理論,無論是價值理念還是法治道德都是馬克思主義應有的內容融合。其次,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才能有效地實現當代馬克思中國化的民族精神,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較大,民族文化憑借較強的穩定性與歷史延續性,成為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應與傳統文化實現有效的融合,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應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對傳統文化進行弘揚與創新,發展出更加具有我國鮮明特色的風格與內涵。
5結論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特征充分結合,形成具有中國新的發展特色與內涵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如此,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的發展才能迸發出生機與活力。簡單來說,我國要想謀求更深層次的發展,只發展自身,不與外來文化相融合是遠遠不夠的,相反中國要想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當全面實現文化的開放性,一方面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與外來文化相適應,不斷地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就是外來優秀文化應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補充,引導人民群眾學習與借鑒。不僅能夠豐富我國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同時還能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發展生機,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光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時代化[J].文化軟實力,2016(3):19-24.
[2]高鵬飛,柳楊.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的作用[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7,32(3):34-37.
[3]杜贊.淺析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6).
[4]常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共生[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8):11-12.
[5]畢云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現實基礎[J].卷宗,2016,6(12).
作者:范井玲 劉 艷 單位:1.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發展研究院 2.黃河科技學院
- 上一篇:共產國際與馬克思主義傳播分析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實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