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問題探析
時間:2022-04-02 10:46:30
導語: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環境、高校教育、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女大學生群體成就自我動機弱,存在著成功角色定位偏差問題。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中蘊含著女性意識覺醒、自我價值實現等思想觀點,對當下女大學生成功成才具有導向、激勵作用。高校應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指導下,整合多方力量,幫助女大學生定位自己的角色,實現人生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女大學生;角色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婦女事業,支持婦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與夢想,這是新時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具體表現。女大學生是未來婦女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高校應以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為基礎,對女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思想教育。
一、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主要觀點
(一)肯定婦女地位,深刻認識婦女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占社會人口總數約一半的婦女與男子一樣,都是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既注重婦女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及社會精神文明創造中的重要貢獻,也十分重視婦女在人口生產與家庭穩定方面的特殊貢獻。婦女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偉大貢獻必須得到全社會成員的充分尊重與保護,也必須得到全社會的充分認可與正確評價。強調,廣大婦女是實現中國夢、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婦女應該發揚“四有”精神,尋求全面發展,發揮“半邊天”作用,促進婦女事業的發展。(二)婦女必須參加社會勞動。一個人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決定其家庭與社會地位。婦女參加社會勞動,是提高婦女地位的必然選擇。婦女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壓迫,婦女過多參與家庭勞務,極少參與社會勞動,喪失獨立的經濟地位,易遭受不平等待遇。恩格斯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列寧說:“必須讓婦女參加共同的生產勞動,這樣,婦女才會和男子處于同等地位”。婦女解放,就是尋求人格獨立。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前提條件,而參與社會勞動是婦女獲得經濟獨立的重要途徑。(三)男女平等。馬克思曾說:“男女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因而,根據這種關系就可以判斷人類社會的整個文明程度。”[1]婦女解放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婦女解放事業的奮斗目標就是要實現男女平等。20世紀末,我國把男女平等確定為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肯定女性在社會生產、人類繁衍等方面的貢獻。《婦女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婦女應該享有六大基本權益,促使每一位婦女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法律上的男女平等達到事實上的男女平等依然充滿艱辛的挑戰,這是一個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提高的長期過程。(四)婦女在戀愛婚姻家庭中應該獨立自主。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把戀愛、婚姻、家庭中的兩性關系狀況作為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尺度。婦女在戀愛婚姻家庭中爭取獨立自主,實際上是為了獲得事實上的男女雙方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愛護的平等地位。當下文化多元、價值觀多元化現象及社會轉型的沖擊,要求婦女把個人價值與婚姻家庭質量相統一,建設一種以愛情為基礎、以獨立自主為原則的新型婚戀家庭關系。
二、女大學生成功角色定位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環境因素。女大學生成功角色的定位深受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雙重影響。首先,“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傳統思想觀念深深地印在人們心中。一方面,女大學生在自我定位追求成功的路上會遇到很多與自我沖突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女大學生成才欲望嚴重弱化,甚至產生成功恐懼心理。其次,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多元化價值觀念不斷涌現。女大學生受自身認知水平及外在環境影響,往往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利于成長成才。最后,當今時代大眾媒體盛行,制造了刻板的性別印象,反復給人們灌輸著“男人的世界是社會,女性的疆域在家庭”觀念,難免影響女大學生對成功人生的理解。(二)學校教育因素。高校是女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高校教育直接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高等教育很長一段時間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忽視了女大學生群體的自身特點與實際需求,使她們缺乏主體意識,成功欲望不足。現階段,性別教育、女性教育等已經出現在高校教育體系里,但普及性弱,發揮不了應有的實效。目前高校教育模式注重知識技能灌輸,忽略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就業指導、心理素質、思想教育等方面難以給予女大學生群體應有的啟發與指導,使得她們經常在自己的性別角色、職業定位、人生規劃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困惑。(三)家庭因素。女大學生成功角色的定位與父母因素、家庭教育模式、經濟條件等息息相關。父母的經濟收入、社會職業、文化程度、思想特征、性格特點等直接影響子女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2]一些女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抗壓能力低、獨立性差、互助精神弱、悅納別人程度低、攀比虛榮心盛、貪圖安逸享受等特點,說明女大學生家庭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四)自身因素。女大學生在定位自身角色、追求成才之路上必須切實認識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克服不足,成就更好的自己。調查數據顯示,相當多的女大學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準、女性意識缺失、深受傳統思想影響等問題。普遍而言,女大學生對自我認知不全面、不合理,不能在自信與自卑之間取得平衡,且自我約束力不夠,容易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對男大學生而言,女大學生群體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缺乏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這些因素是女大學生在追逐成功、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的“攔路虎”。
三、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視野下引導女大學生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徑
(一)豐富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1.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生定位。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要求廣大婦女正確認識自身地位,樹立正確觀念,激發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女大學生是高級知識分子,是女性群體未來發展的希望。受個人主義、現實主義、物質主義等西方思潮影響,部分女大學生思想偏離主流價值觀,挑戰社會道德底線,沉迷物欲,不思進取。針對女大學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女大學生群體正確認知自我、成就自我。[3]女大學生應該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政治取向、道德情操,順應“中國夢”大潮,制定自身的人生夢,把個人的理想與民族國家的夢想緊密結合,努力做一名擔負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主體意識教育提升綜合素質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強調婦女的歷史地位,肯定婦女“半邊天”的作用,鼓勵婦女自己解放自己。開展女性主體意識教育,符合踐行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要求。女性主體意識教育主要包括培養女性的獨立自主意識、競爭進取意識、創新實踐意識、成就自我意識。在女大學生群體中普及主體意識教育,會促使女大學生及時正確認識自己,確立人生目標,有利于處理好在學業課程、人際交往、工作就業、戀愛結婚等方面與追求自我成就之間的矛盾沖突,鍛煉自我能力。高校應把女性學、馬克思主義婦女觀、性別教育、女性就業指導等課程補充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中,同時打造一支具備性別意識教育素養的教師、政工隊伍,積極開展“四有”精神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鼓勵女大學生參加社團、參與實踐活動,以積極向上的文化力量影響女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她們獲得內在精神力量,在現實生活中自信勇敢地迎接挑戰、擁抱成功。3.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健康人格。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關乎一個人是否可以作出恰當的人生選擇。女大學生群體受傳統歷史文化因素、社會偏見因素、自身因素等影響,很容易有弱勢群體的心理定式,壓抑成才欲望,不利于自身發展。針對女大學生群體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可以促使其具備向上的人生態度、理性的人生認知,提升自我情緒調節能力,營造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自信感與責任感,努力為未來而拼搏。針對女大學生這一群體,高校應該把性別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增強針對性,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切實為女大學生提供便利。同時,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觀教育進行心理素質教育,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教育形式幫助女大學生把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質,使她們客觀清晰地認識自己,擁有健康人格,走上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4.職業規劃教育緩解就業焦慮。就業對女大學生來說不僅是職業的選擇,也是對將來人生道路與生存方式的選擇。在高校擴招、就業不平等因素影響下,如果不能做到未雨綢繆,在畢業找工作時就很容易陷入被動局面,進而影響女大學生成長成才。做好女大學生職業規劃工作,需要學校與女大學生群體一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在開設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選修課的基礎上,教導女大學生如何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同時夯實專業教育,使女大學生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女大學生群體在思想上應該轉變就業觀念,樹立適應當今形勢的擇業就業觀念,開闊思路,中小企業、鄉鎮農村、邊遠地區、自主創業等也可以是就業選擇。在行動上,積累知識,掌握基本專業技能,參與社會實踐與社會實習,提升綜合能力,多途徑了解就業信息,及早規劃。(二)整合各方力量,助力女大學生成就自我。社會、學校、家庭要整合力量,助力女大學生發展。社會層面上,有效管控與運用大眾媒體,增加正向女性事例報道,開展女性相關電視欄目,樹立成功女性典型,盡量減少男女不平等的新聞報道,消除歧視聲音,逐步樹立男女平等的性別意識;完善法律法規,切實維護女大學生群體的合法權益,使女大學生在遭遇權益侵犯、簽訂就業協議時有法律保障。高校在做好女大學生專業教育與實踐能力教育工作的同時,還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校風是學校的靈魂,優秀的學風與教風、負責的領導作風與管理作風會深刻影響女大學生博學尚能、自信自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使其受益終生;以思想政治教育、戀愛情感教育、女性學術教育、審美教育為著力點,開展校園文娛、體育、社團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氣氛。
[參考文獻]
[1]姚欽英,李曉燕,孫元化.女大學生成才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海燕.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觀理論[J].理論與實踐,2018(7).
[3]孫衛華,張霞.當代女大學生思想特點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8).
作者:楚管迪 單位:鄭州大學
- 上一篇: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策略探討
- 下一篇:醫院計算機網絡的安全維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