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探討

時間:2022-06-25 08:30:41

導語: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探討

摘要: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在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考察的全部過程中。梳理分析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發展演進脈絡,辨析不同共同體中人的發展與自由程度,考究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原初本意,不僅有助于我們真正體會到其精神內涵和價值旨趣,而且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對前人的思想進行批判總結,對共同體發展的歷史樣態仔細考究,最終構建出來的科學理論。區別于其他共同體理論,馬克思將“現實的人”基于生存訴求的實踐活動作為共同體生成的前提,重視人的發展與自由程度。深入學習馬克思的共同體科學內涵,不僅有助于我們切實地回歸這一思想的原初本意,而且利于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推動和諧社會的有效進程。

一、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生成追溯

任何思想都是所處歷史時代的產物,是思想家對已有的理論進行批判、繼承與發展,從而形成的理論視角。共同體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共同體,當時的哲學家們從城邦出發,闡明城邦共同體是以善的原則來維系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希臘城邦瓦解后,神學共同體逐步建立,并與世俗的王權展開了斗爭。在近代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后,隨著市民社會的興起,涌現出了一批哲學家,他們分別從不同視角論證了共同體的形成及其正當性。在當代,學者多立足于抽象的、思辨的政治哲學來論述共同體及其價值。與一般共同體思想譜系的理論不同,馬克思以現實個體的實踐活動作為共同體解析的前提。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共同體并非抽象的理論范疇,而是人類的一種社會生存方式。他指出,人類歷史的基本前提是“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1],對法的關系的認識不能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需要從物質生活中尋找根源。可見,在馬克思那里,現實個體的實踐活動才是人類歷史活動展開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共同體的性質與特征。他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維度對共同體做了科學區分,指出了自然形成共同體的構成,揭示了資本主義共同體的虛幻特征,構想了對它進行揚棄后進入的真正共同體。

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演進脈絡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一發展歷程與其本人思想的轉變與成熟有著密切聯系。馬克思經過長期探索得出的這一科學認識,在其各個時期的作品中均有體現。(一)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初期探索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崇尚人的理性與自由,這是他探求個體與共同體的關系的開始。通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全文,我們不難發現,他關于職業選擇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思考,透露著諸多的理性成分。可見,理性思維方式為其考究個人與共同體關系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支撐。在其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無神論思想作了評價,他認可伊壁鳩魯對自由的追求,主張人應該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可見,馬克思在這時注意到了個人價值的重要作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國家共同體的思考發生了轉變,社會發展的現狀令他對理性國家產生了質疑。一方面,書報檢查令的提出引發了馬克思的質疑。他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強烈譴責了法令的不合理性,指責這一法令是束縛人自由發展的枷鎖,另外,林木盜竊法的出臺引起了馬克思的思考。他指出,法律成為容克地主追求私利的工具,成為“林木所有者的耳、目、手,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聽、窺視、估價、守護、逮捕和奔波”[2]。在退出《萊茵報》后,他展開了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投入探索市民社會共同體。一方面,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觀點,指出了其對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顛倒。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市民社會對于國家是起決定作用的。應該在社會中去探尋國家的根源。另一方面,馬克思考察了法和財產的關系,批判了黑格爾在國家、法、私有財產方面的唯心主義傾向,揭示了財產關系對法和國家的決定作用。(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逐步發展時期隨著對社會的深入研究與探析,馬克思發現政治解放尚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因而,他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人類的解放,通過對現有政治共同體局限性的剖析,揭示了抽象共同體的實質,意圖構建“真正的共同體”。首先,馬克思揭露了現存社會共同體的不足之處。他強調,政治解放是針對資產階級的民主解放,而人類的解放是要使人從身、心兩個方面得到解放。在《論猶太人的問題》中他指出,政治解放后仍存在著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要想實現人類的解放,必須進行徹底深刻的社會革命。而且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德國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就在于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通過徹底的革命解放了自身,進而改造實際生活中不符合人類發展的共同體。其次,馬克思揭示了市民社會的本質。在1844年的手稿中,馬克思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分析了私有財產帶來的后果及影響,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的異化本質,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進行了構想。馬克思提出,資產階級的控制使得社會只能是異化的存在,人應該拋棄異化勞動,實現對自我本質的回歸與占有。在馬克思看來,未來共同體放棄了財產的私有,剔除了一切不合理,不公平的社會關系,人不再是異化的產物。最后,馬克思基于對上述兩點的論述與揭露,區分了“虛假共同體”與“真正共同體”。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揚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觀點,第一次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指出國家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他指出分工是共同體發展的動力,“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3]。(三)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成熟完善期馬克思從歷史角度出發,回顧了共同體的最初形態即“自然共同體”,進一步挖掘了個人與共同體的聯系。這說明了馬克思的共同體學說走向了成熟與完善。一方面,馬克思立足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闡發了對“自由人聯合體”的構想。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批判了反動的社會主義,揭示了他們的本質,描述了共產主義未來聯合體。他強調無產階級應該承擔自己的歷史使命,通過革命建立一個“新社會”共同體。無產階級所要建立的共同體應該是“虛假共同體”的取代物,在那里,人作為自由的人獨立存在,不再受異化的壓迫,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馬克思也回顧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之前的共同體發展。其中,馬克思在其經濟學手稿中,對亞細亞的共同體等三種社會共同體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指出,這種“自然共同體”的形成是生產力水平、血緣關系的凝結,由于它自身存在局限,難以保證體制內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所以最終被資產階級社會所代替。同樣,資本主義共同體最終也將會被“真正的共同體”即“自由人聯合體”所取代,因為其私有的社會根源也難以保證人的自由的真正實現。

三、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當代實踐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作為行動的指南,為當前社會歷史的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馬克思強調必須重建實現個性自由與全面發展的“真正共同體”。然而,“真正共同體”的實現,需要人類之間有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需要世界各國有通力合作的全球觀念。而我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就是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成果。二者的關系可以概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始于“自然共同體”,但是它又超越了“虛幻的共同體”,它與“真正的共同體”有共性價值。共同體是客觀存在的,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從這一層面上我們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開始于自然共同體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涵蓋面相對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要廣得多,深得多。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虛幻的共同體有三方面原因: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這與資本主義追求霸權、強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強調的美美與共的文明觀也不同于資本主義自我獨尊的文化觀念色彩;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倡合作發展,共贏共利,也遠遠高于資本主義的侵略與剝削的本質。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真正的共同體有共通之處。二者將人的發展作為根本目標。馬克思以現實的個人作為理論的出發點,指出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身類本質異化,于是他提出了建立“自由人聯合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是對全世界人民訴求的呼應,是對他們自身利益的現實關照。二者的價值旨趣在于維護整個人類的根本利益。“自由人聯合體”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提出的關于社會發展趨勢的科學構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也是以維護全人類的根本利益為導向的;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有助于理想社會的實現。馬克思所提倡的真正的共同體建立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好是立足現實實踐來為馬克思理想社會的實現創造契機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4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作者:牛紅紅 孫嬌嬌 單位:1.華中師范大學 2.天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