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探究
時間:2022-10-28 03:02:52
導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意識形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馬恩在批判資產階級時,對資產階級虛假的意識形態進行了揭露,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在中國的發展,除了共產黨人對其的繼承,還有共產黨人對其與時俱進的豐富,由此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出。為了維護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梳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便尤為重要。
1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1.1意識形態的產生。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意識形態一詞并不是由馬克思創造出來的,而是特拉西首次明確使用的。在特拉西的著作《觀念學原理》中,他把意識形態理解為觀念學。他認為觀念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觀念是以感覺為基礎的,因此他根據“從思想回溯到感覺”的方法,得出宗教意識是謬誤的,并對當時統治人們思想的宗教、哲學等提出了質疑。特拉西的意識形態概念不僅是為了建立一門學科,更是為了指導實踐,他的意識形態思想不僅拒斥了當時社會的傳統思想,也拒斥了維護傳統觀念的社會制度。1.2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產生。首先,馬克思意識形態的產生與馬克思當時生活所在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馬克思生長在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在改善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加速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廣泛傳播。在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歐,曾經發生過三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影響著馬克思意識形態的形成。首先是英國工業革命。它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并在這個過程中,孕育出了工人階級。與古代社會以血緣和出身為條件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可以通過勞動而實現自身價值。由此,產生了可能奪取政權的第三個階級———無產階級。其次,法國發生了政治大革命。人民群眾在這次革命中恢復了歷史主體的地位,資產階級卻暴露出了其革命的局限性:在革命前許諾建立的理性王國與革命后的現實并不相符,并且出現了新的階級壓迫。最后,發生在德國的哲學革命。在這場革命中,德國哲學家為了將人們從宗教中解救出來,而批判宗教。其次,馬克思意識形態的產生與馬克思早年間的個人生活經歷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842-1843年間,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時期曾多次使用過“意識形態”一詞。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站到了被壓迫的人民群眾的一方,并用意識形態來表達社會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和欺騙性。隨后,當馬克思移居巴黎,他不僅在社會活動中感受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力量,也認識到了社會的主體應該是無產階級。1.3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一般來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盡管沒有科學系統的闡述過意識形態一詞的涵義,但是對意識形態涵義的使用是豐富的:首先,指“否定的”意義上的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對以鮑威爾、施蒂娜、施特勞斯等代表人物為核心的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意識形態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這些代表人物都是唯心主義的擁護者,他們從觀想的觀念出發,認為思想觀念不受社會存的制約,并且觀念可以創造世界。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他們不從社會現實出發,顛倒了社會存在和認識的關系。其次,指“虛假的”意識形態。這種虛假的意識被特定的階級利用,或這種虛假意識服務于某個階級,因此就具有虛假性、欺騙性。馬恩所說的虛假的意識形態,主要指資產階級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利益而將特定階級的利益普遍化。資產階級在與封建階級斗爭時,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鼓吹自身的行為具有利益的普遍性。資產階級以迷惑性的手段騙取更多的支持為其爭取政權,并掩蓋社會矛盾,從而達到永久的階級統治。再次,指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馬克思認為,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共同構成上層建筑。馬克思對觀念上層建筑的描述,在《形態》中有所體現:“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除此之外,觀念上層建筑與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曾表明一定的經濟基礎會產生相應的意識形態,不存在脫離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
2中國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
1949年成立后,我國共產黨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時,將其與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2.1意識形態理論。作為我國第一代的核心領導人,在領導我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對意識形態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形成了意識形態理論:首先,關于意識形態內涵和本質的認識。一般使用“文化”、“觀念形式”、“思想體系”來表達意識形態,并且創新地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角度分析意識形態。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曾寫到“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除此,贊同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有階級性的觀點。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完成后,認為資產階級沒有完全消失,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也因此沒有消失,因此,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也不會消失。對于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不和諧,認為不能強硬暴力的解決,要在性質上辨別他們的不同。其次,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推進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第一,確定了中國革命、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領導核心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通過領導、參與社會實踐中領悟到中國革命需要一種科學的思想為指導。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進一步讓他認識到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第二,提出了“雙百”方針和“兩為”原則。對待他國文化,有取舍的吸收、借鑒先進文化,以中國人民的需要為基礎;對于我國的古代文化,要批判的繼承,不能全盤消化。最后,為了保證我國無產階級政黨和我國的國家性質不變,認為要培養千百萬無產階級接班人以保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2.2鄧小平意識形態理論。鄧小平意識形態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繼承和豐富。首先,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馬恩在《形態》中批判德國意識形態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世界,與客觀世界想違背。然而,在結束后,左傾錯誤和兩個凡是的方針仍然有不少人堅持。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定會被這種教條的意識形態所阻礙。面對這個情況,鄧小平創新的將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結合,把它確立為新的思想路線。其次,確立了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在1979年提出的。它的提出,奠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理論基礎,也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提供了基本框架。除此,鄧小平還提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手里要抓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導權。再次,確立了意識形態建設的檢驗標準:“三個有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一直受著如何評價意識形態問題上的對錯、先進落后的困擾。很多人在對外開放初期,對改革開放產生了懷疑,提出改革開放姓資還是社的問題。對此鄧小平在1992年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這不僅幫助我們理清了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的關系,也使我國的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順利進行。2.3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承發展了前人有關意識形態理論的觀點,也結合了當前所面臨的新狀況,對意識形態建設提出了一些新觀點:首先,確立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地位。“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币晕ㄎ锸酚^的觀點來看,經濟基礎若不牢固,那意識形態就虛無縹緲;若沒有意識形態,經濟基礎也無法屹立不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日漸豐富,因此意識形態所面臨的挑戰也更嚴峻。對此為了掌握在意識領域的主導權,將意識形態工作放在了極端重要的地位。其次,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兩個鞏固。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即“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倍嗄陙?,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及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帶領下革命、建設和改革,才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的局面。近年來,由于我國的快速發展給西方國家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部分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攻擊。因此,堅持“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刻不容緩。再次,關于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在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改變。不同國家和不同制度的思想、文化在互聯網上發生碰撞,把網絡變成了意識形態相互爭斗的新領地。對此,強調“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根據形勢發展需要,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毙聲r代,在堅持黨對網絡意識形態、媒體的管理同時,也要認真判斷輿論的新變化,對于輿論的新動向及時把握,對于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輿論動向及時加以引導。
作者:李嘉慧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 上一篇:企業工商管理人才應用能力培養分析
- 下一篇:公共政策執行偏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