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處理現實問題法寶論文
時間:2022-07-20 04:47:00
導語:黨處理現實問題法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曾指出:“歷史經驗證明,各種問題的解決都取決于正確的決策,而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對客觀實際的周密的調查研究”(注:見《湖南日報》1993年7月6日第一版。)。并進一步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號召“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注:見《湖南日報》1993年7月6日第一版。)這里的歷史經驗就是一代偉人同志和他的戰友們為我黨留下的。重溫這一歷史經驗,對于我黨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如何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調查研究——一代偉人的卓識
同志從青年時代開始,就把了解社會、了解中國擺在頭等重要地位,在他半個多世紀的政治生涯中,從現實社會中尋求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現實問題的方略,是他十分重視、經常應用的重要方法。正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所指出的那樣,“同志從來反對離開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實際去研究馬克思主義”。因此,在他的領導下,我黨每決定一件大事,事先都有周密的調查研究,并在反復實踐和調查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方針、政策。
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秋收起義受挫后,同志在井岡山落腳。其實,在這歷史性抉擇之前,他進行了廣泛深入、多次的調查研究。同志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介紹了這一情況。“整個羅霄山脈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中段,最有利于我們軍事割據”(注:《選集》第一卷《井岡山的斗爭》。)。因有了這一科學決策,革命的紅旗才在井岡山高高飄揚。上井岡山后,為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同志對湘贛邊界各縣又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并親筆整理了寧岡、永新兩縣的調查報告。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28年10月同志在湘贛邊界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稍后,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這一富有創造性的理論。從此,創造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就這樣從革命斗爭、中國社會的現實中確立了。
革命戰爭年代,同志運用調查研究這一方法,加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分析,為黨制定了許多成功的政策;革命勝利后,同志曾把進入北京城比喻為“上京趕考”,為了有一份滿意的答卷,讓全黨適應戰略上的轉移,他仍將調查研究作為了解新情況、處理新問題的一大法寶。面對建國后許多紛繁復雜的關系,為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1956年2月開始,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聽取中央34個部門的工作匯報,還親自參觀了工農業生產現場,查閱了國內外大量的圖書資料,最后形成了至今仍有重大指導意義的《論十大關系》。這一光輝文獻,對解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一系列復雜問題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同志之所以比他同時代的人更有遠見卓識,并不是因為他有“生而知之”的天才,而是由于他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方面下的功夫最深。他一貫的領導作風便是“沒有調查便沒有發言權”,事無巨細,總是周詳嚴密調查分析后,才作出科學判斷,最后形成指導我黨的方針、政策。這是領導藝術的重要方面,在我黨領導層中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二、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的前提
同志除了自己重視從社會、從實踐中尋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外,還把這一方法在全黨推介、倡導。早在1928年5月紅四軍成立時,他就發動官兵作社會調查,要求部隊每到一個地方,首先第一步做調查工作,弄清當地的階級關系狀況,然后開會決定切合當地群眾的口號,這樣,就可使紅軍“不致不顧環境只憑主觀決定自己的政策”(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四冊146頁。)。到1961年,在《農業六十條》中,他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為黨政干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的一項。由此,形成我黨獨特的工作作風。堅持、發揚這一作風,就能在處理復雜的現實問題時,觸及問題的本質,進行科學的決策。在這方面,同志有許多卓越的見解。
1.調查研究就是向群眾學習
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是調查研究的大敵,調查者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注:《農村詢查文集》第16頁、第182頁。)。同志嚴肅指出,搞調查研究,一定要以普通勞動者的身分出現,平等待人,采取同志式的、討論式的商量的態度,決不可當欽差大臣,決不可擺架子,不可以老爺式的,不可以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用事先訂好的什么“調子”或“框框”去限制被調查的人或者束縛自己。“倘若根據‘想當然’或不合實際的報告來決定政策,那是危險的”(注:《農村詢查文集》第16頁、第182頁。)。同志自己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如他的著名的興國調查中,開始時,請來的幾個農民疑慮重重,臉上沒有一點笑容。也不多講話,扯些家常便作罷了。后來,請他們吃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的被子睡覺,雙方關系才逐漸融洽,到最后,大家幾乎無拘無束,熱熱烈烈地討論起來,無所不談,親密得像一家人。興國的真實情況就是這樣被掌握了。
2.科學的結論產生于調查研究之后
1929年,同志為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案——《古田會議決議》,首次把調查研究和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緊密聯系起來,指出:“必須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注:《選集》第一卷第90頁。)。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他進一步指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的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注:《農村調查文集》第8頁。)。
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調查是決策的起點,決策總是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關于調查研究對科學決策的重要意義,同志指出:“大略的調查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還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還須做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這就是分析的問題”(注:《選集》第三卷第840頁。)。在他看來,“調查就是解決問題”。他還特別強調,領導者要做正確的決策,領導班子要協調地發揮作用,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就尤為重要,而且特別要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主要材料,否則,就無法達到認識客觀事物的目的。
4.用運動的觀點調查、分析現實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有可能通過一次實踐就取得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同樣道理,人們也不可能通過一次的調查研究就認識到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同志十分強調調查研究的長期性和反復性,他說:“事物是運動著的、變化著的、進步著的。因此,我們的調查也是長期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作調查,然后才能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知識。(注:《農村調查文集》第22頁。)”調查研究,制定政策——執行政策,檢驗政策——再調查研究,這個往復循環是無窮無盡的。而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三、調查研究仍是我們處理現實問題的法寶
調查研究直接影響的結果,便是形成了我黨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等一系列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調查研究搞得好,什么時候的方針、政策就符合實際,事業就向前發展;什么時候調查研究搞得不好,方針、政策就偏離實際,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在今天,要縮短上與下、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調查研究仍是各級黨員、干部行之有效的方法。若我們的調查研究僅僅滿足于一些報表和統計,滿足于計算機的運算,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有些同志下去做調查,由于缺乏同志調查研究的那種基本功,沒有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的都是一些被篩選了的材料,甚至被少數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報喜不報憂或者報憂不報喜所欺騙,用這種調查的所謂材料決策,哪有不失誤的道理?這種教訓是不少的。所幸的是,調查研究中的群眾路線、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仍被普遍運用,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領導干部下基層辦點,蹲點、反復試驗、摸著石頭過河、改革試點等,通過這些具體的方法,取得經驗,再調查分析,全面實踐。今天改革開放的許多具體政策,實際上也是這樣產生的。因此,無論從大處著眼,還是從小處著眼,調查研究確實是我黨取得成功的法寶,過去是這樣,今天是這樣,將來仍是這樣。以同志為首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為我們留下的這一優良傳統,一定要在新時期發揚光大,這樣,我們的事業就會更加輝煌。
- 上一篇:文化局娛樂場所管理規章制度
- 下一篇:文化局娛樂場所管理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