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創造論文
時間:2022-09-20 06:03:00
導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創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馬列主義理論創造中國實際
論文摘要:富于理論創造精神的,通過理論、歷史、現狀的三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從這些材料引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即規律性。提出的“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則是這一理論創造方法的簡明概括。
一、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路徑是理論聯系實際
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識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叫做理倫和實際聯系。”…在這里,提出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命題和思路:第一,善于應用馬列主義作指導;第二,認真研究中國實際;第三,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用馬列主義研究中國實際是手段.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才是目的。提出的“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造”這一命題,是指“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
回顧五四以來的中國革命史,當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立中國共產黨,歷史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課題: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其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一生的理論性創造實踐,就是要解決這一課題。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剿殺的白色恐怖,分析和總結了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針對當時黨內的各種悲觀論調和右傾傾向,堅決反對放棄斗爭、放棄武裝、放棄革命,倡導“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理論的要義是:(1)馬列主義認為,革命斗爭必須要建立革命者自己的武裝;(2)巴黎公社革命和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已證明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真理性;(3)大革命失敗之后的白色恐怖,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自身的武裝;(4)中國共產黨人肩負的歷史使命表明,革命者沒有自己的武裝就必然會被反動勢力所鎮壓:(5)共產黨人必須拿起槍桿子,建立革命軍隊,進行武裝斗爭,才能推翻反動統治,奪得江山,拯救國家、民族、民眾于水火之中。正是有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理論指導,才有了相應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南昌起義”等武裝暴動,才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打下共和國江山并發展強大至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才能使中國共產黨成了執政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具有現今強大的國防實力。
1945年中國共產黨七大經過討論,一致通過把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七大的口號就是在的旗幟下勝利前進。
為什么以思想作指導成為全黨共識?為什么能統一全黨的思想和行動?根本原因是廣大黨員從大革命以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和八年抗戰中的經驗教訓中,取得了認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認真研究中國實際,在各方面作出了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指導了黨領導的艱巨革命事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從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著眼,揭示中國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決定了這一革命的對象、任務和性質。體現著“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的正確判斷;在革命所依靠力量方面,從我國特殊歷史條件考察,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說‘實質上’,就是說基本上,并非忽視其他部分——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這是小學生的常識。因此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又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的英明論斷。30年代,針對黨內“左”傾教條主義者的詰難和擔憂,從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在古田會議上,及時地解決了黨在農村工作條件下建設無產階級政黨和軍隊,堅持無產階級領導的重大歷史課題,又進而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從邏輯關聯上看這一難題相得益彰。在“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對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城市轉向農村的認識逐步深化,從而形成農村包圍城市這一合乎中國需要的革命道路理論。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經驗的“三大法寶”之統一戰線,雖然可以表現為人際交往,但并非一般交際,而是政治活動,是不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之間的關系。從馬克思主義戰略高度認為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統一戰線的戰略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它直接關系到能否形成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的問題等。這些對中國現實問題均給予了科學的解釋、理論上的說明,并把這些思想成果通過整風學習普及到全黨。經過革命斗爭實踐和統一思想的理論學習,獲得全黨廣泛認同則順理成章。
的偉大之處,正在于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統一,作出了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
二、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之基本原則、方法
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是如何操作的。提出的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注重歷史研究,注重現狀研究三方面結合的原則及方法,即是實現這一理論性創造的操作手段。
馬克思主義是思想的理論淵源。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學習,認為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在研究學習中,更偏重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研究馬克思主義當以“研究思想方法為主。”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拿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指導革命,這就是方法論。正因為它是方法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就不可能代替各國革命特點、規律的研究,不可能為某一個國家的具體革命實踐提供現成的答案。馬克思曾說過:“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列寧也說過:“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體體系,要求對每一個原理——都要聯系具體的經驗加以考察。”列寧在指導俄國革命實踐中,也并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采取符合俄國社會歷史特點的辦法來達到俄國革命和建設的目的。所以,馬克思主義同具體革命實際的結合,需要許多中間環節,需要一個過程。潛心研究哲學,不僅研究哲學的理論化、系統化內容,而且研究它的方法論功能。的著作是非常注重方法論功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上,在解決軍事、政治、組織等各種問題時,總是緊緊圍繞黨的思想認識路線(實事求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集中體現)這一核心,注意把問題提到認識論和方法論上來解決。從進行戰爭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指導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到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提出莫不如此。公務員之家
為什么要研究歷史,認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即是為了解中國的特點,中國的特點即是中國的特殊規律。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中國革命戰爭——不論是國內戰爭或民族戰爭,是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之內進行的,比較一般的戰爭,一般的革命戰爭,又有它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質。因此,在一般戰爭和一般革命戰爭的規律之外,又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規律。如果不懂得這些,就不能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打勝仗。”
很顯然,“特點”,中國歷史的特點、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特點、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等等是思想體系的一個個基本范疇。而注重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則把這些“特點”細化、可操作化了。馬克思主義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原理,得到具體運用。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統一的一個環節,或者說一個基本方法。注重中國歷史研究的范圍,主要是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這一特點在其文章中有充分顯示。中國近現代歷史證明,中國沒有馬克思主義不行。因此提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任務,他說“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于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從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又提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認為馬克思主義是“行動的指南”,是“革命的科學”,是“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離開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準確把握,也就談不上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只有以前人的理論成果作為研究的起點和指南,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才能分清什么是基本原理什么是具體結論,才能精通它,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
對現狀的研究,主要是對當前國內和國際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實際問題的研究。主要的目的是解決“當前的運動的特點是什么?它有什么規律性?如何指導這個運動?”諸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后果為基礎的。
該如何研究現狀?調查研究是最基本的方法。主要運用的調查研究方法有兩類。
第一,典型調查。在對所要研究的對象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深入到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點上,作周密細致的調查,取得第一手材料,并對此進行科學的分析,概括出這一現象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具體方法有:訪問、考察、開座談會,還有蹲點、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等參與調查方法。認為調查研究“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是到基層開調查會。對于怎樣開調查會,總結出了7條辦法:(1)被調查者應是真正有經驗的中級和下級的干部或者百姓;(2)參加者不必多,每次三、五個或者七、八個即夠;(3)調查者必須有調查綱目;(4)調查者必須自己口問手寫;(5)調查者要滿腔熱忱,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6)作討論式的發言,允許不同意見的爭論;(7)要給予充分的時間。
第二,類型調查。即是將調查的對象進行分類。在每類中抽出若干個案,是進行調查的一種方法。講:“調查的典型可以分為三種:
一、先進的;二、中間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據這種分類,每類調查兩三個,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ll這種方法與現代類型抽樣調查的方法是很接近的。
而今我們從西方社會學引進、利用改造了一些調查研究的新方法,操作手段也日益現代化,但的社會調查方法仍然可作我們考察現代社會的方法。重要的問題還不在于調查采取什么方法,如何操作,重要的是的調查研究理論,強調的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要求經過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使主觀符合客觀,獲得正確的認識。這是研究現狀的一個基本立場、觀點。
調查研究的基本功能,是詳細地搜集材料。十分強調領導革命,必須預備關于社會情況的較完備的甚至起碼的材料。但是僅僅做到這一步還是很不夠的。調查研究的目的不是“去記那些具體材料及其結論”。還必須進一步“求是”去研究,找出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
的理論創造的基本方法就是,憑客觀存在的事實(通過調查研究、歷史研究),詳細地占有材料(包括過去和現在),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從這些材料引出正確的結論、科學的結論,即規律性。提出的“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即是這一方法的簡明概括。“有的放矢”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實事求是”強調對客觀事實的調查研究,產生新的理論。
通過理論、歷史、現狀的三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就是為了解決“當前的運動的特點是什么?它有什么規律性?如何指導這個運動?”諸問題,或者說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創造。
三、的理論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突出貢獻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勝利,是通過思想才得以實現的。之所以如此,是“國情”的巨大差異,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把馬克思主義規定為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而中國共產黨七大,確認思想為全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決不是在玩文字游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看作是方法論、一般原理,它不能代替對中國特殊情況的科學研究,不能為中國的具體革命實踐提供現成的答案。這就需要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與實際結合,總結出合乎中國實際的新理論。
是馬列主義的忠實追隨者、積極和創造性的實踐與發展人。首先,他學習、吸收馬列主義,在實踐中注重研究、運用和及時的推進其發展。重視的是:馬列主義是真理、是行動指南,而決不是空泛的理論本身或教條。馬列主義本身也是實踐中產生的真理,就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看重卻并不拘泥于馬列主義書本詞句,而將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國情和具體實踐相結合,以這種方法論加以應用。這種運用真理的方法,才能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其次,的成功實踐和創造,不斷賦予馬列主義以新的生命力,提升其科學性,使馬列主義永葆其青春。
- 上一篇: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監管改革措施論文
- 下一篇:我國汽車營銷模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