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06 12:49:00

導語:新形勢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思考

根據區委組織部的部署,2004年8月份,銅井鎮黨委對全鎮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情況進行了調研。從銅井鎮情況看,外來流動人口714人,其中黨員13人,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外出流動人口41人,其中黨員7人,主要是外出務工經商。通過調研發現,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已成為當前黨建工作亟待探討和實踐的新課題。

一、管理教育流動黨員的基本做法

1、加大黨組織組建力度。近年來,銅井鎮黨委根據流動黨員的不同特點,不斷探索組建流動黨員黨組織的具體方法。一是單獨設立黨組織,對外來黨員比較多且有一定經濟規模、生產經營穩定、正式黨員在3人以上、有合適支部書記人選的非公經濟組織,單獨成立黨組織。二是組建聯合黨組織,對有外來黨員較少且生產比較穩定的非公經濟組織,根據流動黨員所從業的產業,建立同行業的聯合黨組織。三是掛靠所在地村(社區)黨組織,對在本地有比較穩定職業,居住3個月以上的外來黨員,我們可以將其組織關系接轉掛靠到所在村(社區)黨組織。

2、建立健全外出流動黨員管理制度。我們對外出流動黨員建立“四項制度”:一是登記制度。流動黨員外出前必須向屬地村(社區)黨組織報告,填寫《外出流動黨員登記表》,注明擬外出的時間、地點、從事職業以及聯系方法。二是談話制度。流動黨員所屬黨組織在黨員外出前和每次回鄉,要與黨員進行談話。三是思想匯報制度。流動黨員每年至少向支部以書面形式匯報兩次。四是補過組織生活制度。每年以黨支部為單位,利用農村大忙、春節前后對外出回鄉黨員進行集中培訓和補課。

3、創新教育活動載體。針對外來流動黨員多在非公企業就業,因此我們在選擇活動內容上,重點抓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市場經濟知識、實用技術知識和黨性黨紀等教育,堅持“實際、實用、實效”;在活動形式上,堅持“業余、小型、多樣”。同時,對他們敢于交任務、壓擔子,普遍開展黨員責任區活動。對本鎮外出務工經商黨員,我們著重引導他們誠實守信,做文明務工經商帶頭人。同時,積極利用《銅井黨建》網站對流動黨員進行遠程教育。

4、熱情服務,積極為流動黨員排憂解難。對外出黨員,我們積極主動地與他們保持聯系,關心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定期寄送學習資料,也主動關心他們家庭情況,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流動黨員解決后顧之憂;對外來黨員,我們及時接轉組織關系,尤其對區外流入黨員,都由鎮組織辦公室人員到區委組織部幫助辦理組織關系接轉。同時,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二、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難點

1、組織關系轉移難。一方面,由于流動黨員職業不穩定,流動相當頻繁,加之轉移組織關系比較繁瑣,一些流動黨員不大愿意轉出組織關系。另一方面,黨員外出就業較多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組織不健全,無法接收流動黨員轉來的組織關系,使其成為“口袋黨員”。

2、組織活動落實難。一方面,一些流動黨員遠離原黨組織,難以經常回原地參加組織活動,而部分流入地黨組織又沒有及時接納他們參加組織活動,使這些流動黨員參加不上黨的組織活動。另一方面,一部分流動黨員黨性觀念淡化,只顧個人掙錢致富,忽視黨的組織活動,成為不過組織生活的“特殊黨員”。

3、經常教育堅持難。有的黨組織只是在外出黨員臨行前、農忙或春節返鄉“突擊”教育一番,有的黨組織雖然建立了外出黨員聯系制度,但由于流動黨員情況比較復雜,能夠堅持經常聯系的也為數不多,基本上放棄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出了問題,就以懲罰代替教育。

4、權利義務監督難。由于流動黨員的行蹤無常,情況千差萬別,常年在外,有的既不向原黨組織匯報自己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情況,又不參加流入地黨組織的活動。這就使原黨組織難以及時了解和掌握他們各方面的情況,也給流動黨員正常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利帶來許多困難。

5、黨員先進性不能充分體現。黨員外出后,對本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就會很少過問,不能參與本地各項工作,也不能為本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出謀劃策,在群眾中產生了黨員不黨員一個樣的影響,自然談不上體現黨的先進性。

三、流動黨員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1、認識上的偏差。對流動黨員加強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緊迫性,許多黨組織和黨員還認識不足,導致行動上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輕視或忽視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傾向。一部分流動黨員由于受市場經濟負效應的影響,追求金錢,認為現在是搞市場經濟,越自由越好賺錢,不想讓黨組織把自己管起來。

2、自身特點的制約。由于流動黨員遠離原黨組織,所從事的工作具有多變性。他們的活動范圍廣,輻射面廣,具體工作的選擇性大,隨意性強。這些特點,增加了黨組織與他們在聯系、教育、管理、監督、指導等各方面的難度。

3、管理渠道不暢。現有的黨員教育管理機構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反映滯后,不能有效地發揮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等職能作用。基層黨組織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職責不清,導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造成一部分流動黨員想轉組織關系無處接,想參加黨的活動無處去,想及時交納黨費無人收,想向組織傾吐心聲無人聽的“四無”現象。

4、管理機制失靈。目前,整個黨員教育管理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層組織設置滯后。隨著非公經濟組織日新月異地發展,越來越多的黨員正在向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單位流動,而這些單位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明顯滯后。二是組織關系轉移手續繁瑣。目前區外黨員轉移組織關系的流程是:流出地黨支部—基層黨委—縣以上黨委組織部—流入地縣以上黨委組織部—基層黨委—黨支部。這種繁瑣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流動黨員轉移組織關系的積極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現在大多數黨組織仍是集中統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這種方式、方法正好與流動黨員分散、靈活、多變的特點相悖,沿用它來教育管理流動黨員,往往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惡性循環。

四、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對策

1、走出認識誤區。黨員走南闖北,務工經商,經風雨見世面,能促進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提高致富本領,增長黨員才干,有利于帶動整個黨員隊伍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養和充實后備干部隊伍,有利于增強黨組織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各級黨組織要站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高度,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出發,摒棄對流動黨員的各種偏見,提高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自覺地承擔起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神圣職責,把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納入黨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實效。

2、努力消除地方阻隔。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實行“全國一盤棋”,是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能不能落到實處的關鍵。在這項工作中,當前應注意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認真抓好《流動黨員活動證》制度的施行工作。二是要規范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規則。

3、改革組織關系轉接制度。應適當減少轉移環節,下放轉移權限。流動黨員在一個省的范圍內轉移組織關系,可精減縣以上黨委組織部這一環節,只經過原黨支部—基層黨委—流入地基層黨委—黨支部。在全國范圍內轉移組織關系,可在縣以上黨委組織部加快推行利用微機并網管理等現代化手段,迅速及時地為流動黨員轉接組織關系。

4、更新教育管理機制。在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上做到“四化”:一是組織設置同步化。打破過去那種基層黨組織設置上的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使之與新的經濟組織相適應。特別是在建立新的經濟組織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同步設置黨的基層組織,以免給黨員教育管理造成“空檔”。二是組織活動務實化。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貼近流動黨員的思想和生產、工作實際,適應他們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針對性。在活動的形式上,要走靈活、分散、小型、業余的路子。三是管理方式多樣化。流動黨員的管理,必須適應流動黨員的特點,摒棄那種集中單一的陳舊管理方式。根據不同類型流動黨員的特點和規律,分門別類地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管理規范。要根據機關、企事業、農村、社區等不同行業的不同要求,探索不同的管理方式,切實改變過去黨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單一化、共性化模式。四是管理渠道網絡化。要疏通管理渠道,使上級黨委和基層黨組織,流出地黨組織與流入地黨組織之間,縱向相通,橫向相連,使全黨各級黨組織和各地黨組織號令統一、步調一致,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分別抓好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動黨員教育管理中的“盲點”和“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