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特點及其對政治生活的滲透
時間:2022-05-16 10:08:00
導語:網絡的特點及其對政治生活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信息技術革命產物的互聯網,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得到了飛速發展和普及。1996年,全世界的互聯網用戶只有4000萬,此后,互聯網的用戶每6個月就增加一倍,帶寬和信息流量也翻一番,到2002年底,全球的互聯網用戶達到了6.55億,中國的網民人數則達到5910萬,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注: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由此可見,互聯網正在以幾何數字向全球各個角落擴張,把世界各地和各色人種通過各個終端緊密地連接在一個平臺之上,并以極強的包容性和變革性把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放在自己的背景和機制中,從而把人類帶入了網絡時代。
作為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完美結合,網絡有著自己鮮明的特性:(一)開放性。互聯網是一個四通八達,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分散式結構,體現的是自由開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爛的設計原則。任何人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和簡單的上網設備,就可以接入互聯網,向世界信息,傳播自己的觀點和理念,同時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和內容。在這里,信息跨越了時空界限,實現了自由流動。(二)互動性。互聯網的實時互動和異步傳輸并舉的技術結構徹底地改變了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關系。任何網絡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并可以實現在線信息交流的實時互動。(三)平等性。網絡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存在方式決定了網絡是一個平等的世界,在網上網民交流的是信息、是思想,不問交流各方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說,網絡交流剝去了網民的權力、財富、身份、地位、容貌等因素,在網絡組織中成員彼此平等相待。(四)虛擬性。互聯網的存在狀態是無形的,在網上的交流中,人們看到的和聽到的文字、形象和聲音都變成了數字的終端顯現,形成了另外一個時空概念。除非你告訴對方或對方告訴你,否則交流對方的一切真實信息,你無從知道,因而網上是一個充滿幻想的虛擬世界。
伴隨著網絡的擴張,網絡的特性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從而對政治參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比亞市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電子市政廳”,讓居民在家里經由電子設備,按一下按紐,就可以參與地方計劃委員會的政治會議,到今天美國正在建設中的把各種聯邦機構的幾千個地方的辦公室連在一起的交互式的“公民參與中心”;從我國的人大會期間人大代表、國務院各部部長作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民直接對話,再到湖北籍大學生孫志剛案在網上引發的鋪天蓋地的聲討和關于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進行違憲審查的大討論,直至使國務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廢除了舊辦法,通過了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網絡已經成為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手段。學者們指出,網絡突破了傳統媒體由于時空間隔而造成的信息傳輸的種種障礙,為民眾進行利益表達、輸入政治意愿、參與政治決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網絡引發的教育革命使更多的民眾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提升了民眾政治參與的能力;網絡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也極大地激發了民眾政治參與的熱情。(注:參見劉曉蘇《互聯網視野下的政治參與》,《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午第2期。)因此,有人甚至樂觀地宜稱,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把人類帶入“電子民主”的新時代,人類長期以來追求的“直接民主”將為期不遠。但人們在歡呼的同時還應清醒地看到,任何高新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也不例外,互聯網所具有的特性的確可以使網絡成為民眾政治參與的重要政治渠道和手段,但它本身固有的技術缺陷和負效應也使網絡時代的政治參與面臨著諸多難題。
網絡時代政治參與面臨的難題
(一)信息的客觀性。擁有一定數量的客觀信息是民眾政治參與的基礎和前提。但是網絡信息容量的無限性和網絡信息的可操縱性都難以保證民眾所獲信息的客觀性。
我們知道三大傳統媒體,報紙每天的版面是有限的,廣播和電視也分別受到播出時段和頻道的限制,其信息總量總是有限的,但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卻能使各種信息在瞬間生存、光速傳播、實時互動、高度共享,使信息資源無限擴大了。在互聯網上,信息容量具有無限性,任何團體和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傳遞政治信息,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每天在網上傳播的信息不計其數,用“信息爆炸”來形容毫不為過。這樣,在網絡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就真正成了沙中取金,大海撈針。上網者常常都有這種經歷,輸入某一關鍵詞,搜索到的信息條目往往會有上萬個甚至十幾萬個,但從一個站點到另一個站點,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發現自己需要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多,所獲甚微,甚至一無所獲。因而面對互聯網中海量信息的不斷轟炸,相當多的民眾缺乏駕馭這些信息風暴的足夠能力,甚至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這些信息,表面上擁有無數信息,實際上可能茫然不知所措,或者陷入人云亦云之中,失去了自己的真正思想。但是對于政治參與來說,比手段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的思想,失去思想的政治參與只能流于形式。
同時,作為一種嶄新的媒體,互聯網的一個致命的缺陷是網絡信息的可操縱性,導致其缺少權威性和公信力。網絡信息的者,無論個人或是機構,通過網絡上載信息,從登陸到,都是由服務器自動完成的,不受到像傳統媒體里編輯那樣的內容審核,這勢必無法對信息的者、信息的真實性等進行監控,其信息的可信度也就無法保證。因此,互聯網在增強人類收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同時,也使編輯、傳播和操縱虛假信息有了更為先進的工具,有人就把互聯網戲稱為“衛生間的墻面”,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隨意“涂鴉”。那么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和個人也就可以通過巧妙的編輯,在網上制造假新聞,假消息,歪曲事實進行宣傳。海量的信息再加上真假難辨,民眾政治參與的理性和效用必大打折扣。
(二)參與的規范性。從政治參與的外延看,政治參與應是公民以合法手段,規范地參與政治生活的行為,但互聯網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卻促成了非常規參與,尤其是非法參與的擴大。
互聯網是一個沒有中心的結構。在網絡中,任何一個支點都可以變為中心,沒有一個終極的管理者,網上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當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說話做事,是一個真正“自由”的地方,因而互聯網彰顯的價值觀是極端的個人自由主義,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網絡無政府主義的產生,甚至有人斷言,互聯網是歷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
同時,網絡具有一種再造和遮蔽的作用,能夠把人的身份隨意進行修飾涂抹,這一點同傳統的電視、電話可以說完全不同。因為互聯網自建設之初,出于保障隱私的目的,就沒有設定有效的身份鑒別的功能,一組代碼,一個角色符號,就成為一個網民身份的標識,網絡成員身份被數字化、電子化、虛擬化了。匿名性和隱蔽性被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使得網民能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大大減少了政治參與的不安全感,從而擺脫現實社會的規范,放縱自己的行為。一些對現實不滿的人、恐怖組織、邪教組織等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散布政治謠言,進行政治煽動,制造混亂,攻擊和詆毀政府,并有計劃、有目的地侵入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決策部門的信息中心,竊取機密或者破壞計算機和數據保護系統。正像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數字化世界是一片嶄新的疆土,可以釋放出難以形容的生產能量,但它也可能成為恐怖主義和江湖巨騙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注:參見埃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7頁。)
(三)參與的公平性。使民眾廣泛地、公平地參與政治生活是擴大政治參與的重要內容,但網絡化發展所造成的數字鴻溝卻導致了政治參與的不均衡狀態。
互聯網雖然提供了政治參與的新渠道,但是享用這個新渠道的前提是你必須有上網的能力并懂得如何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盡管聯合國在《全球公益:21世紀的國際合作》一書中把互聯網作為全球公益,認為應當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要在實踐中真正達到人人能夠平等地利用信息資源,卻不是一件僅僅隨著技術進步就能夠實現的事情。事實上,網絡已經造成了“數字鴻溝”的存在。據聯合國秘書處稱,發達國家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只有16%,但上網的人數卻占全球的90%,在世界上最貧窮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只有0.3%的人口有機會接觸到互聯網,曼哈頓的電腦主機比整個非洲所擁有的數量還要多。(注:參見張力、白潔《互聯網與國際關系》,《信息革命與國際關系》,時事出版社,2002年。)在我國,據2002年12月CNNIC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的分布情況是:廣東9.5%、江蘇8.1%、上海7.1%、北京6.6%、山東6.5%;而青海、寧夏、海南、西藏、貴州五省的網民總數僅占全國的1.9%;WWW站點的分布為北京20.2%、廣東18.9%、上海10.7%、浙江8.4%、江蘇7.9%,而貴州、甘肅、海南、西藏、山西、內蒙六省的站點之和僅占全國的2.4%;在上網的人群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占網民總數的56.5%,而高中以下的僅占12.9%,呈現出嚴重的不均衡狀態。(注: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同時還必須看到,即使是有能力上網的人,真正懂得計算機運作原理、有關網絡技術和管理的專門知識,能夠在信息空間自由翱翔的人仍然是少數,這就造成了人們獲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從而導致政治參與能力的巨大反差。當一部分受過良好計算機教育和擁有先進計算機設備的人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網上更方便、更多地參與政治,享受民主權利時,沒有能力上網的和信息貧窮者將失去一些民主權利,對于他們而言,政治參與的挫折感和無力感將會不斷增加,進而導致其政治上的不參與。
解決網絡政治參與難題的對策思考
網絡化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必然趨勢,要應對網絡時代政治參與的難題,在我國必須從政府職能轉變、網絡技術發展、網絡秩序的規范等多個層面同時入手。
(一)增強政府網上職能,加快電子政務建設
政府是社會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資源的占有者,各級政府掌握著80%以上的社會、經濟、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政府上網一方面能極大地豐富網上信息,為公民從政府網站上獲取信息和服務提供方便,降低信息收集和傳播的成本,實現政治體系與社會各界的信息共享,真正使互聯網成為政府與公眾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準確、詳細、及時地在網上其所掌握的信息,有利于客觀信息的廣泛傳播,抑制虛假信息的影響和泛濫,以確保公眾所獲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電子政府是民眾政治參與的有效保障。為此就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快電子政務的建設,增強政府網上職能。
1999年,我國啟動了政府上網工程,截止2002年底,我國已有7200多個政府部門建立了網站,其中國務院和國務院直屬機構網站有78個。(注:參見《政府上網工程大事回顧》,.)但政府網站在質量上則不盡人意。據2002年的中國互聯網信息資源數量調查結果,在網站內容更新方面,有些政府網站的內容更新周期在半年以上,同時,政府網站的交互性服務水平普遍較低,“投訴/舉報/信訪”、“表格下載”、“民意調查/意見征集”系政府網站提供最多的三項交互性服務,也只有不到1/3的政府網站提供。(注:參見《政府上網工程大事回顧》,.)因而政府網站普遍存在網頁內容單調、陳舊,更新緩慢,實用性低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部門有必要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著手,促進電子政務的發展,真正在政府與社會及民眾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的“電子橋梁”。
(二)加快網絡技術研究,凈化網絡信息空間
凈化網絡信息空間就必須對網絡內容進行監控和過濾。目前對信息進行過濾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路由過濾法”,即在路由器上設立有害信息源的IP地址的否決開關,所有來自這些地址的信息就會全部被過濾,不能流入。第二種方法是關鍵詞過濾法,即用專門的軟件在服務器上形成一個過濾網關,它維持一個由被認為有問題的詞所組成的詞庫。所有通過這個網關的內容都會與詞庫中的詞相比較,一旦發現滿足條件的內容,就進行過濾,而使無害信息順利通過網關。但這兩種方法都有缺點:在前一方法中,如果有害信息源不斷變更其IP地址,就會導致漏檢;第二種方法則比較機械,而且對服務器有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要針對網絡技術自身的缺陷,加快對抵御信息污染能力的技術的研制和開發。包括開發和安裝先進的過濾軟件,對網絡信息的內容進行審查和篩選,及時發現和剔除不良信息,減少信息欺詐;利用防火墻為主體的多重信息保護措施,對網絡上的非法信息進行屏蔽;利用數字認證技術,來鑒別用戶的標號,以預防信息的變形與失真,確保網絡信息的真實性。
(三)加快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
要改變網絡信息傳遞的無序狀態及政治參與的非規范性,制定網絡法律是當務之急。雖然自1996年以來,我國政府已經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有關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法規和條例,如《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但隨著網絡應用向縱深發展,在已頒布實施的一些法律法規中,有一些條文已顯得滯后,一些關于網絡行為的認定過于原則和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應加快網絡立法的步伐,建立較為完善的網絡法規,對網絡資源的管理,網絡內容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政府、組織和個人在網絡中的權利及義務等作出規定,實施網絡法制,依法打擊網絡犯罪和利用互聯網從事非法活動者,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
(四)健全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由于網絡的特點,實現政府對網絡的完全監控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健全網絡倫理規范體系對于規范網絡秩序十分必要。網絡倫理具有自律效用,能使網民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網絡行為。一般地,很多計算機組織都制定一些倫理規范來約束用戶的行為。比如美國的計算機協會就制定了以下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1)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2)避免傷害他人;(3)要誠實可靠;(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視性行為;(5)尊重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6)尊重知識產權;(7)尊重他人的隱私;(8)保守秘密。(注:參見沈遠新《信息化條件下的社會政治保存》,《政治學研究》1999年第3期。)因此,要盡快建立健全網絡倫理規范體系,貫徹公正、誠實、平等、守法的網絡理念,實現網絡信息交流中的倫理約束,以引導網民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參政議政,有序地參與公共生活。
(五)加速信息化進程,跨越“數字鴻溝”
面對數字鴻溝造成的政治參與能力的巨大反差,要求政府要加速國家信息化的發展。實現國家信息化是我國“十五”規劃中確立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在信息化的八大任務中,解決數字鴻溝,公平分享信息化的成果,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根據統籌規劃、集中管理、聯合建設的原則,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的同時,積極鼓勵非國家性投資,加速整個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對信息弱勢群體要采取傾斜和扶助政策,對不發達地區,加大投入,普及電腦和網絡知識,通過遠程教育,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網絡技術,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消除數字鴻溝。(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