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研究儒家的為官治政思想
時間:2022-05-17 09:23:00
導語:認真研究儒家的為官治政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悠悠五千年中國古老文明,蘊藏著無比瑰麗的智慧寶庫,形成了綿延不絕、日益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中,肇始于堯舜禹時代的治政理念和治國經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儒家為官治政理念和官吏管理制度,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學者把中國古代的治國之道和官吏管理制度,稱之為除指南針、火藥、造紙、印刷術以外的第五大發明。
把古代官吏管理制度與為官治政之道相互銜接、融為一體的,主要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儒子階層。他們在參與管理國家的長期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治政理念和經驗。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指出,“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道。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從《周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主張和《禮記·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德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處處洋溢著中國儒者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治政智慧、道德理念及對為人為官的人生感悟,其中不少是超越時代限制的真理性認識。因此,我們必須對儒家為官治政理論進行適應時代的認真整理和深入的研究詮釋,做好適應現代價值的轉化工作,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將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
歷史上議論最多的莫過是“為政之道”。所謂“國正天下順,家和萬事興”,就是強調國家有道有德,才會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唐太宗李世民曾經這樣談論“為政之道”。他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古知今,以往驗來。”縱觀歷史上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政治局面,如初周的圣賢之道,漢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說明道德教化對國家的作用。從歷代的明君賢相來看,如伊尹之輔佐商湯,周公旦之輔佐成王,還有齊桓公時的管仲,漢高祖時的張良、蕭何,三國時的諸葛亮,唐太宗時的魏征,北宋時的范仲淹,明初的劉伯溫等,他們都是強調治國要尊道施德的。
不僅如此,古代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方面,也有極為豐富的資源可以借鑒。像通過科舉考試和吏部加試來銓選、任用官吏的辦法,說明只有經過“身、言、書、判”的嚴格挑選,才能進入仕途。而且,一個人為官,如果不孝順父母,不親和兄弟,品德不端,行為暴戾,即使再有才能,也不會得到重用。可見,權力的運用在相當程度上依賴于道德的優先性,依賴于文化系統對權力運作結構做出的合理闡釋,任何朝代都將道義得失擺在與自己命運攸關的地位。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秩序是本體在宇宙運行中創造出來的形式,即盛世美德的秩序。所謂“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講道德與秩序的關系。而人心衰壞、社會腐敗等現象的出現,都是對秩序的破壞。它打破了和諧的社會關系,銷蝕了美好的社會風尚。特別是那些握有一定權力,有著一定影響力的官職人員的道德淪喪,容易引發社會價值體系、行為規范的紊亂,甚至造成社會失序、犯罪迭起的非正常狀態。所以,在古代圣賢們看來,吏治的關鍵是加強人身道德修養,嚴格規范管束,通過建章立制來監督權力階層的公務行為和個人行為。
在中國傳統的為官為人和治國之道中,“為政以德”不僅作為治國的方略,作為為官立身和從政的準則,而且也是人格道義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和價值的具體體現。“民無信不立”、“以信待天下”的古代政德民風,反映了中國民眾重視政治道德的傳統,并把作為個體內在的“修齊”層面的道德基礎,延伸到外在的“治平”意義上的政治領域。“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人文傳統精神,無論作為一種政治道德,還是作為一種理想的為政方略,都具有法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中國歷代有關治國之道、為官之道的著述各有倚重,各有短長。法家強調法治,重視短期的治理效果;儒家道家強調德治,注重長期的教化效果。在長期治國的實踐中,一些明君良相把二者結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古代“德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在法家的代表作《商君書》中強調,一個國家治理得好,要靠法度、信用和權力,如果上面的君王有好法并且守法,下面的臣子也一樣。即所謂“君好法,則臣以法事君”,就會天下太平。在商鞅看來,堯、舜、周文王、周武王和春秋五霸都很了解治亂之道,并且公私分明,任人為賢,認為“堯、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明于治亂之道也。故三王以義親民,五霸以法正諸侯”。
儒家提出了道德教化的安邦治國方略,強調道德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儒家對權力的解釋從不離開道德的標準?!吨杏埂愤@樣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就是強調當權者與道德的關系。而道德規范對人們的約束和驅動作用,主要是通過政治文化精英的表率、社會輿論的評價以及個人的自我良知來實現的??鬃诱J為不論是最高統治者,還是普通百姓,均要修身、正心、誠意、致知,而這種行道修德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家庭、國家,而且是為了普天下人的和平與福祉。孔子還特別強調當權者自律是一個大事,主張“為政在人”。指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敦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略》)認為當權者應該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才能實現天下大同的圣賢政治。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核心,是將道德看成是一種普遍的原則,以德來統治時,不但人民要遵從,統治者也要遵守,將官民一視同仁地要求恪守道德,那才是真正的德治。所以提倡“德治天下”,不但指人民群眾要有良好的民風民德,政府官員也要有良好的官風官德,若官員平民都有了道德,德治的訴求就有了現實意義。
從政通人和、長治久安的愿望出發,政治系統的深層要求是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尋求權力的合法性和權威的合理性?!暗路嬷巍钡乃枷胝从诖?。不可否認,由于傳統文化中的德治隱含了強烈的人治色彩,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情形很難避免,從而又給人治和權力濫用留下巨大空間。所以,我們在借鑒傳統德治思想時,必須堅持“以法治國”,防止重蹈人治的老路。
三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自古以來就有將人格、誠信、禮義、廉恥作為立身的精神尺度和標志,作為從政的行為準則,這是古代治國之道在政治倫理方面的重要特征??鬃诱J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從不輕易許人以“仁”。但認為君子的境界是可以做到的,即“質旺文則野,文旺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本質善良,品性端正,再輔以禮儀教化就可以成為君子,而“君子”正是國家需要的治世之才。孟子還認為,君子不僅要有德,還要有“浩然之氣”。強調“氣”,必須在“義”和“道”的引導下,經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和經驗積累才能達到。君子有了“浩然之氣”,為官就能居于仁,立于義,行以道,別以禮,做人也能堂堂正正,勇敢無畏。
從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古代推崇的官德、官風是建立在人格和品性塑造之上的,歷來是中華民族優秀分子的自我操守、救世拯民、扶危助困的偉大而深厚的精神力量。一個從政者應該成為一個有德行、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對這種恪守道德的報償,就是使那些盡義務、盡責任的人得到公正評價和獎賞,讓那些貪私欲、瀆職責的人受到嚴厲譴責和懲處。
當然,傳統文化中的治國之道和為官之道,畢竟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的,它推崇的只是一種宗法型的社會,而宗法型社會自然要強調人倫,主張人治,輕視個人權利和契約。從一些朝代及其官員腐敗的根源上去分析,有許多就是源于這種背景,如家長制和家族制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助長了親緣集團及其權力結構的膨脹和發展,為實行“一言堂”,“家天下”,維持沒有監督制約的環境提供了土壤。所以,我們在學習、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時候,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汲取精華,去其糟粕,結合實際,與時俱進,創造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相適應,與“三個文明建設”相符合的新觀念新制度。
四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民族傳統,使之適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經濟成分、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就業形式多樣化了。這對國家的治理、行政行為和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治國之道和從政道德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完善。
從現代社會道德層面講,市場經濟是一種以欲望和利益為驅動機制的生活方式,它雖然可以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但又具有腐蝕人們的理性道德,以感性欲望來取代精神理想的消極作用。所以,新的政治道德不僅要通過公共權力來維持秩序和進行價值分配,而且要通過國家力量將一種道德倫理觀念推行于社會,不斷借助于理性指導的實踐而完善自身。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人文精神和治國從政道德,學習和借鑒一切反映現代化大生產的科學的管理經驗,創新發展公共行政管理科學,把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德法兼治”的有效機制,既要講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又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手段,借助國家權威、社會輿論、監督體系的力量,并與傳統習慣、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等倫理典范融合起來,造成有益于干部隊伍健康成長的氛圍,形成多管齊下、多方治理的態勢。
我們奉行的價值原則,是建立在人類共同的道德理想目標基礎上的,它堅持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原則,并且與傳統的價值規范和倫理目標相符合。我們強調干部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弘揚人格道義的力量,既要重視約束和強制,更要靠理性和道德的力量,靠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對當代干部道德建設的要求和評價,必須堅持“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為宗旨,以能否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最高標準。
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方略,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治國之道,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發揮了社會法律系統與個體調控系統的綜合功能,加深了人們對公共價值和個人價值之間關系的深刻理解,因而有利于全民族道德水準的提升和社會風尚的改善。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同志又提出了建設政治文明的理論,其豐富的內涵,表達了我們黨對治國之道的深刻認識,對整個社會文明建設更全面的把握。把法治和德治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統一起來,全面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