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想的歷史考察
時間:2022-04-21 04:31:00
導語: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想的歷史考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學說的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執政50多年的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黨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歷史,我們黨對如何提高執政能力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豐富的執政能力建設思想。
一、從新中國成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進行了探索
只有我們黨才具有領導新中國的資格和能力。建國前后,針對有人散布“共產黨可以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的論調,從鞏固人民革命勝利成果的角度,十分明確地指出:新中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選集》,第4卷,1480頁)
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執政本領。針對執政后黨的任務的變化,從事關新政權能不能站住腳的高度,號召全黨努力學習、掌握新本領。他指出,必須克服困難,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向一切內行的人們學經濟工作。建國前夕,明確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廣大黨員特別注意防止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以保持共產黨員的純潔性。
重視研究黨執政的政策、策略和方法,不斷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建國后,多次要求黨的領導干部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
把抓領導干部建設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黨的執政能力主要是以各級黨委和干部的執政能力為依托的。建國后強調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指出:“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干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著作專題摘編》下,2044頁)
堅持和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發展黨內民主。強調:“民主是對集中而言,自由是對紀律而言”,“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文集》,第7卷,209頁)雖然這些思想和觀點,由于“左”傾思想影響,在實踐中沒有得到正確地貫徹,但卻為以后黨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礎。
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三屆四中全會,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注重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研究和實踐
把提高執政水平上升到關系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命運的高度。鄧小平明確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偉大革命。要求“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鄧小平文選》,第3卷,147頁)
從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高度,提出要大力推進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怎樣改善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不好好研究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堅持不了黨的領導,提高不了黨的威信。”(同上書,第2卷,271頁)就如何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等問題,規定黨的領導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黨委集體領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等。
強調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執政黨干部的素質和水平。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同上書,第3卷,380頁)鄧小平強調新時期干部隊伍建設必須堅持德才兼備標準,遵循“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方針。
在執政方式上注重政策與法制并舉。一方面主張在具體工作中要遵循客觀規律,制定一系列方針政策。另一方面又突出法律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同上書,第2卷,189頁)
三、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以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和波瀾壯闊的國內形勢,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明確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思想
同志指出:“我們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掌握主動權,我們的事業最終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600頁)圍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他多次強調,提高執政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確定為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面對執政條件和環境的深刻變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同志提出要加強五種能力建設,即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不斷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
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面對世紀之交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使黨執政的方式更加科學。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進一步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充分發揮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大力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以同志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深入開展了“三講”教育,按照德才兼備原則和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培養選拔干部,加強干部隊伍制度建設,使得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志指出:“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同上書,337頁)
四、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50多年黨執政的主要經驗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著重研究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干重要問題,并作了全面部署,堅持和發展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想
首次對黨的執政能力的內涵作了科學規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踐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這一科學的界定,對于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首次科學系統地闡述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強調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必須把握“五個以”: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也作了具體規定,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歸根到底成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葆先進性,經得住各種風險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黨執政能力建設指導思想、總體目標科學的規定,表明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
首次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點。黨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思想、理論、組織、作風、制度建設等方面,同時指出黨的各方面建設最終都應體現到黨的執政能力上來、體現到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上來。“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3頁、31頁)
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際等多方面科學部署當前和今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任務,即“五大能力”: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這些經驗和規律,作為我們黨一筆寶貴的財富,對今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