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實現程度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2 04:24:00
導語:現代化實現程度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要論述一個國家現代化實現程度,首先需要明確現代化定義。本文給現代化下的定義是: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這一歷史過程是以科學與技術革命作為推動力,在實現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同時對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進而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的深刻變革的歷史發展進程。
現代化上述定義包含了以下含義:
一是現代化實質就是工業化,但現代化又遠不能等同工業化。現代化過程的結束是通過工業化來實現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代化就是工業化。但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兩者是不同的。工業化指的是由于技術和應用科學研究所產生的經濟變遷,而現代化則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產生的經濟、政治、社會和人自身的變遷,其核心內容是工業化由此導致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在政治、社會、文化、福利、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化,才稱得上是實現現代化。也就是說,工業化只是現代化的經濟內容,現代化還包括大量非經濟內容。但盡管如此,工業化畢竟是現代化核心,其舉足輕重不可替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工業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工業化意味著人類控制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大大增強,工業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和人類的生活方式,工業化推動了政治發展,為自由民主提供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現代化的與時俱進特征受一定歷史時期限制。現代化這一概念中的“現代”不是“當代”的泛稱,不是單純的時間概念。因為現代是相對而言的時間概念,所有具體的時間規定相對過去都是現代,但不是所有的“現代”時態都能代表現代化。比如,仍處在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國家,雖然正處在現代化過程中,但還不能稱為現代化。已經結束現代化過程正在向后現代社會轉變的國家,雖然也處在現代,但他們的現代化過程已經結束。既然現代化指的是一個發展過程,自然應當把現代化理解為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概念。但由于現代化僅是指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時代,因而現代化這一概念的動態性、與時俱進的特征又是受一定的歷史時期限制。也就是說,現代化與時俱進特征只是限定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當一個國家順利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就意味著這一國家現代化過程的完成或結束。比如,當今世界,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順利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過程的完成或結束。雖然這些國家本身仍在發展,但這種發展已經超出了現代化這一歷史時期,不能把這些已經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國家仍看作是仍處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家。如果那樣,現代化也就永遠沒有結束之說。
三是現代化實現目標可理解為描準“固定靶”,而非“移動靶”。學術界對現代化的理解,有“移動靶”還是“固定靶”之爭。把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現代化等同于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國家水平,這種認識實際就是“移動靶”。
從純理論角度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制定趕超目標時,當然應當以“移動靶”作為趕超目標,而不應是“固定靶”。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接近和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不然,以“固定靶”作為趕超目標,當達到這一發展目標時,別的國家也在前進,已經不在原先“固定靶”的水平,就難以達到趕超目的。但問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實現現代化,并不等同于就要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兩者是絕然不同的。而現代化本身有著明確規定性,因而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實現現代化,其發展目標只應是“固定靶”,而非“移動靶”。所謂“固定靶”,就是根據對現代化概念的理解,對現代化結束時的國家或地區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進行分析,確定現代化完成時的標準,并以此標準作為現代化實現的目標。本文持“固定靶”觀點,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現代化并不等同于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國家水平。
二
中國現代化進程到底處在怎樣水平,這是一切關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人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研究現代化的專家學者對中國現代化進程都做了大量分析。主要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朱慶芳、吳寒光應用英克爾斯指標所作的計算,主要資料來源于世界銀行出版的〈2000年發展報告〉和聯合國教科文年鑒、勞工年鑒等重要文獻,結論是1998年,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為81.9%,居世界第66位。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根據英克爾斯標準所做的計算,認為1998年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2.3%。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認為,2000年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為76%,世界排名第64位。
本文認為,上述一些專家對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的計算,都有高估之嫌。之所以產生這一現象,是因為英克爾斯的標準明顯偏低。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英克爾斯的標準,實際上不是一個現代化結束或完成時的標準,至多只能看作現代化發展中期的標準。離基本現代化標準也還有一定距離。
從嚴格意義上說,現代化進程是很難通過數據計算出來的,因為指標之間沒有多少可比性。但如果對未來現代化進程作一預測分析,判斷今后趨勢,通過各指標加權計算,可能反映出一般發展走勢。本書依據對現代化概念理解,根據2001年統計資料,對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作了測算,下表是所設計的標準值與現代化實現程度之間的比較。
表12001年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
附圖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國現代化實現程度,按照基本現代化標準,只實現了61.6%;按照現代化標準,僅完成了47.9%;說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沒有進入工業化中期,要實現現代化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印度是與中國在很多方面類似的國家。為便于比較,本文也對印度的現代化實現程度作了分析。通過與表2比較后可以看出,印度除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兩個指標領先于中國外,其他指標均不如中國。194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而當時印度是57美元,中國不及印度的一半。而到2000年,印度的人均GDP不足中國的2/3。從總體看,印度的基本現代化實現程度為45.7%,現代化實現程度為32.4%,分別比中國低15.9和15.5個百分點。應該說明的是,在測算印度現代化實現程度時由于無法獲得最新數據,一部分數據是90年代的數據,所以實際差距較之表2反映出的差距應當小一些。
表2印度現代化實現程度
附圖
三
結合表1,可以看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人均發展水平低于下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從人均GDP看,2001年已達到7500元,比1978年的379元增加了712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近5倍。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均發展水平明顯偏低。目前世界人均GDP已超過5100美元,高收入國家更是在28000美元之上,而中國2001年僅為907美元(按美元與人民幣1∶8.27計算),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的1/30,甚至低于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1200美元,1999年)。若按購買力平價折算,中國人均GDP約為3800美元,也低于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3960美元,1999年)。從人均GDP的基本現代化和現代化實現程度看,分別為15%和9%,是現代化10個指標中實現程度最低的。可見,人均發展水平偏低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基本的制約因素。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改革開放20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90年代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3.45%,人口城市化水平已從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北京達到78%,上海則超過80%。目前中國城鎮總數已經達到1.9萬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669個。但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明顯偏低。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經達到45%,歐美發達國家普遍超過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也達到38%,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則達到45%以上,我國人口城市化進程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比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低9個百分點,離現代化實現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與多年來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政策有關。且不說,“”和“文化革命”期間采取的一系列反現代化的做法,如幾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動員城市居民到農村等,這些措施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化發展,就是在改革開放后,一些政策措施也嚴重制約了城市化發展。改革開放初期,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國家給鄉鎮企業的發展制定了“離土不離鄉”政策,現在看來,這一政策的實施,大大限制了我國人口城市化進程。鄉鎮企業的發展沒有帶來相應的城市化,出現了非農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現象,這在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極為罕見。目前。中國非農水平為50%,但城市化水平卻只有36%。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愈益認識到,加快中國人口城市化步伐對中國現代化進程推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有人曾作過這樣的推算,如果每年能夠提升一個百分點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夠創造近千億元人民幣的社會消費需求,就能夠讓GDP加速近一個百分點。而要加快中國人口城市化步伐,必須對中國的戶籍制度進行徹底改革,中國的戶籍制度已成為橫亙在城鄉間的重要壁壘,是制約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戶籍制度逐漸有了一些松動,中國城市化進程才有了自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這樣一個可喜的變化。
3.第三產業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國家水平。2001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33.6%。這一比重不僅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70%相距甚遠,也與世界低收入國家37%的平均水平相差2個百分點。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除了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在指導思想和體制政策等方面壓抑第三產業發展,使得中國第三產業發展低于相對應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近年來第三產業有了一定程度發展,但由于城市化和非農化水平偏低,也使得第三產業繼續發展缺乏持續的后勁。第三產業發展一般呈現以下規律: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到工業化中期后,第二產業達到相當規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較富裕階段邁進(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10000美元邁進),經濟增長處于起飛過程,第三產業將成為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逐漸接近并超過第二產業,進而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1990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7.1%,41.6%,31.3%;11年以后調整為15.2%,51.1%,33.6%。第一產業在此期間下降了11.9個百分點,二產增加了9.5個百分點,三產增加了2.3個百分點。三產比重顯示,中國目前正處在向工業化中期逼近階段,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目前正處于居民消費結構轉型期,對第三產業服務消費的需求處于快速上升期,同時,一、二產業升級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這都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拉動作用。
4.非農化水平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非農化水平是反映現代化過程中工業化和城市化最重要指標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加速,大批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目前已達1.45億,這一期間,是中國非農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時期。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我國農業勞動力數量巨大,雖然大批勞動力已經轉移到非農產業,但目前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仍達到50%,就業結構仍呈現正金字塔形,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我國一、二、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50.1%∶23%∶26.9%,非農化水平為49.9;2001年,這一比重才超過50%。說明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只是接近工業化中期水平。大量農業勞動力滯留在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最大難題之一。目前全國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仍超過4億,但農業發展水平至多只需要1.5億勞動力。也就是說,全國至少還有2億多農業勞動力需要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但限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要使2億多農業勞動力順利轉移,通過當地消化,發展二、三產業,或向城市流動發展城市的第二、三次產業,至少還需要15至20年時間。我國第10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到2005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分別達到13%、51%和36%,從業人員比重分別為44%、23%和33%,基本上達到工業化中期水平。現代化完成的國家,非農化水平普遍達到95%以上,我國到2005年才達到56%,說明中國現代化進程道路漫長。
5.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難繼續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發達國家普遍進入零增長。而中國,由于30年來實行以行政手段控制生育率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們的生育意愿被納入國家限定的生育政策范圍內。雖然生育率已達到較低水平,但由于生育觀念沒有徹底轉變,計劃外生育現象難以禁止,2000年我國人口增長率仍達到1%以上。北京、上海人口自然增長率都已接近或已經進入人口零增長,在這方面已接近進入現代化。
6.居民生活水平跨入小康。改革開放之初,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57%,農村居民更是高達60%以上;到2001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已下降到37.9%,農村居民下降到47.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平均為44.1%,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已進入小康型階段(40%~50%)。從恩格爾系數的基本現代化和現代化實現程度看,已分別達到79.4%和56.7%,在現代化10個指標中屬于實現程度比較高的。但與美、英、法、日等發達國家(恩格爾系數均在20%以內)和韓國、墨西哥等上中等收入國家(恩格爾系數在30%以內)相比,差距還很大。
7.衛生保健和健康水平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由于衛生事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2001年,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數由1949年的6.7人增加到16.4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人),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18人);嬰兒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200‰下降到32.0‰,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4‰),與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31.0‰)大體相當。
8.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僅相當于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和信息化水平的綜合反映。在這方面,中國的水平明顯偏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目前僅為6%,與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9%)、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5%)和世界平均水平(19%)相差甚遠,僅相當于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6%)。其基本現代化和現代化實現程度分別為21.0%和17.1%,是現代化10個指標中實現程度最低的2個指標之一,成為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9.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電話、移動電話、計算機和因特網這些信息流動載體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信息化發展的整個歷程。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發展中國家肩負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不斷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信息化條件下,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中國的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尤其是互聯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中國每千人擁有電話主線156.5條、移動電話138.6部,兩者合計295.1條(部),是1998年(每千人電話主線22條、移動電話1部)的近13倍,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286.3條(部),2000年);每千人擁有個人計算機16臺,是1998年(2.7臺)的近6倍,約為世界平均水平(78.3臺,2000年)的1/5;上網用戶已達4580萬戶,是1997年的74倍,每千人有因特網用戶32.7戶,約為世界平均水平(60.1戶,2000年)的一半。
10.可持續發展得到重視。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算,全世界的森林資源以每年0.2%的速度在減少,每年有大約7萬平方公里的森林遭到破壞,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砍伐以及將林地用于農業和牧業用途,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在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國家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都過度開采森林。由于森林退化、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許多自然資本被消耗掉了,不僅導致了環境的惡化,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環境退化問題已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早在1992年6月,全世界178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巴西里約熱內盧,一致同意采取措施以保證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對此非常重視,于1994年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廣泛的政策目標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2002年9月3日,在南非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中國政府總理朱róng@①基正式宣布中國政府決定核準《京都議定書》,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充分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于解決全球性問題的積極態度和重要影響。近年來,在世界森林資源逐年減少的趨勢下,中國森林資源以年均1.2%的速度增加,這一增速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少數國家達到,反映出中國正努力通過人與自然的互動來實現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钅右加容
- 上一篇:城市居民新社會財富觀論文
- 下一篇:語文基礎能力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