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6:21:00

導語: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鄧小平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從中國所處的時代特征和國際環境出發對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地位、實現條件、性質和道路、目標和實現步驟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解讀。

[關鍵詞]鄧小平;現代化理論;戰略地位;實現條件;性質和道路;目標和實現步驟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強國,從我黨第一代領導人起就已經開始進行探索。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我國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

一、關于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地位

在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地位問題上,鄧小平把現代化提高到關系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國家的安全以及為共產主義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高度來認識。針對“”的“四個現代化實現之日,就是資本主義復辟之時”的謬論,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工作會議上指出:“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我們的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越是現代化,我們同破壞社會主義的勢力作斗爭就越加有力量,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擁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才能更有效地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對付外國侵略者的侵略和顛覆,也才能比較有保證地逐步創造物質條件,向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前進。”

同時,鄧小平把實現四個現代化提高到關系我們國家的興旺發達、關系到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這樣的高度來認識。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的時候指出: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他還指出: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當前我國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在197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來的根本指導方針”。從而實現了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為我們實現國家富強找準了出發點。

二、關于中國現代化的實現條件

關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條件,鄧小平曾經多次論述。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在同教育部的主要負責人談話時講到:“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他說:“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所以,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抓緊培養、選拔專業人才,才能搞好四個現代化。”在這里,鄧小平認為,教育和科學以及人才對實現四個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育和科學及人才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

同時。實現現代化,立足點要放在獨立自主上,但也要善于學習,要努力爭取外援,要利用世界上的先進技術。1977年9月,他指出:“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是要使用世界上的一切先進技術。搞現代化,理所當然不是拿落后的技術作出發點,而是用世界的先進成果做出發點。”1978年10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

解放思想對于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這是鄧小平在人們的精神狀態、思想觀念方面提出的實現現代化的條件。

1979年1月,鄧小平在全國政協舉行的座談討論會上談到,在1957年就提出的那種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是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政治基礎”。同年3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文中,鄧小平又講到,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必不可少的條件和保證。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針對學生鬧事、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特別是“89”政治風波后,鄧小平更是多次強調穩定對于現代化建設、對于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他說:“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形勢不行。”“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

1987年鄧小平明確概括出,我們實現現代化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國際上的和平環境,另一個是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可見,在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條件問題上,鄧小平不僅講到了政治條件,也講到了思想條件;不僅講到了科學文化方面的條件,也講到了教育和人才方面的條件;不僅講到了國際條件,也講到了國內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我國的現代化才有希望。否則,現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關于中國現代化的性質和道路

在中國現代化的問題上,鄧小平始終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講到了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且強調說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而四項基本原則的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指出:“我多次解釋,我們搞的四個現代化有個名字,就是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1985年3月鄧小平講到:“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我們采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主席、政府總理穆加貝時又說:“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針對學生鬧事、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鄧小平多次講到,我們搞的四個現代化有個名字。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在1987年2月同加蓬總統邦戈會談時,鄧小平再次談到:“我們干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這樣關系就大了。”在《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一文中他又講到:“很多人只講現代化,忘了我們講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可見,鄧小平在關于我國四個現代化性質的問題上,認識是一貫的,那就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能偏離、背離這個根本原則。我國的現代化在性質上是屬于社會主義的,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道路,鄧小平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他說:搞建設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道路。為此,他強調要注意中國的兩個重要特點,一個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他說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實際上講的就是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初級階段的國情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1987年他會見外賓時講到:中國社會主義“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為了使我們對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時又強調:“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可以說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標志著我們找到了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那就是必須從我們國家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也體現出他的實事求是精神。四、關于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和實現步驟

在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和實現步驟問題上,鄧小平依據我國國情,設計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有一個發展過程。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現代化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并說中國到20世紀末經濟發展達到西方國家70年代的水平就很了不起。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1980年1月,鄧小平再次談到,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一千美元的小康目標,并規劃分兩個十年完成這一任務。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經過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后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進一步提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部署:即到1990年為第一步,實現工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到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確立了20世紀末實現小康目標后,鄧小平經過審慎思考,在8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在黨的十二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就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我們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的一個初步目標,這就是達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不是說趕上,更不是說超過,而是接近。”1984年10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又對此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說:“我們第一步是實現翻兩番,需要二十年,還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兩步加起來,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1986年12月30日,鄧小平又把21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具體量化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0美元。那時人口估計約15億,則全國國民生產總值達60000億美元。1987年4月,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并將中國現代化的目標由“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降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鄧小平對外賓說:“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吸取了鄧小平的這一設想,將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寫入報告中。

可見,在我國現代化的目標問題上,鄧小平不僅講到了階段性目標和總目標,也講到了不同階段要達到的具體指標;在實現現代化的步驟問題上,從最初的“兩步走”,發展到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

五、結語

從鄧小平關于中國現代化的戰略地位、實現條件、性質和道路、目標和實現步驟等解讀中,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第一,鄧小平胸懷祖國和人民。他時時、事事考慮的是祖國和人民,考慮的是國家的興旺發達、人民的富裕幸福。第二,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的思考,處處體現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第三,鄧小平緊抓時代脈搏。他堅持解放思想原則,從當代中國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等來考慮我國的現代化,緊緊抓住了時代脈搏。第四,鄧小平貫徹全局觀念。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對我國現代化的實現條件、目標等進行論述,從而體現出其全局觀念。這些啟示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解放思想,反對因循守舊;堅持實事求是,力戒空談;堅持與時俱進,反對故步自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切實做好每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