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黨內和諧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02:00

導語:的黨內和諧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的黨內和諧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是構建黨內和諧的典范。他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思想財富和實踐經驗。的黨內和諧思想與其他領導人相比,有其相同的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地方。的黨內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維護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威;思想上實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展黨的團結。黨內和諧思想的啟示是:必須樹立和諧思維的理念;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從制度層面構建黨的和諧。

[關鍵詞];黨內;和諧思想

在中國共產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黨內曾出現過激烈的矛盾和斗爭,經歷過多次巨大風波。在處理黨內矛盾、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他的黨內和諧思想。黨內和諧思想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組織和諧、思想和諧、行動和諧外,還有許多自己獨特的和諧思想。的黨內和諧思想,對于當前實現黨內和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維護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威是黨內和諧的關鍵

長期擔任中共中央主要領導的,在處理與最高領導人的關系時,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不到萬不得已,一般都維護最高領導人的權威,有時竟能做到“忍辱負重”。這是因為黨的最高領導人在黨內的地位非常特殊,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直接導致黨的分裂。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黨的最高領導人在黨內有著特殊的地位并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他的領導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黨的思想和諧與組織和諧,進而又影響行動和諧。

黨的最高領導人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論上升為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當黨的最高領導人領導正確的時候,黨就可以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黨就能實現和諧。例如,中共七大把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主要基于遵義會議以后對中國革命的正確領導。實踐也證明,思想是全黨團結、和諧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當黨的最高領導人發生錯誤的時候,黨就會在思想上、組織上出現不和諧,從而給黨的事業造成危害。“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和“以階級斗爭為綱”是錯誤發動“”的主要理論。在“”中,大批的老干部被打倒,許多無辜群眾受到迫害,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間,先后出現了兩個篡黨奪權的宗派組織,黨內極不和諧。

從上可見,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正確與否,與黨的和諧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對這一點體會頗深。他說:“黨的政治領導要正確,”“才能做到上下一致、全黨一致。”“如果黨的政治領導不正確,那么黨的隊伍就容易渙散。”[1]既然黨的最高領導人在黨內和諧的問題上發揮著如此重要的影響,那么采用恰當的方式處理與最高領導人的關系,尤其是處理犯錯誤黨的最高領導人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與黨內其他領導人相比,采取的方式是非常獨特的。

1.遵守黨的組織紀律,維護黨的團結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紀律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但是當黨的領導有錯誤時候;當黨的路線錯誤的時候,當黨員的多數、甚至于領導的多數,還沒有認識,只有少數認識了的時候;黨員還要不要遵守黨的紀律呢?認為“還是要遵守組織紀律。”[2]即“大多數人通過的決定,組織上還要服從。”[3]也就是要維護黨的最高領導人的權威。他以第三次“左”傾錯誤為例來說明理由,他說: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時候,“黨中央的路線是錯誤的,是第三次‘左’傾錯誤;同志當時是中央的少數,是正確的,但是,還是執行了長征的決定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對敵。說:“在領導錯誤的時候、路線錯誤的時候,只要是共同對敵,還是要團結一致的。”“不能因為領導有錯誤,而造成黨的分裂,使革命遭受損失,使對敵斗爭癱瘓下來,那樣就對革命不利了。”[4]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由于處理不當,不僅不能解決因最高領導人犯錯誤而引起的矛盾和糾紛,反而會導致更大的混亂和斗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處理李立三“左傾”錯誤時,本來與瞿秋白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基本糾正了李立三的錯誤,端正了方向,形成了團結合作的氣氛。但由于共產國際對李立三的批判不斷升級,王明等人認為奪權的時機到來,加緊活動,在黨內造成了嚴重的思想混亂。一些受到李立三和三中全會批評的人也紛紛起來,要求中央改組。控制著全國總工會的羅章龍等人也到處制造糾紛,黨出現了分裂的危機。面對這種局面,在四中全會上,為了維護黨的團結,不僅承認了錯誤,承擔了責任,還說服其他的人要在新選出的中央領導下團結起來。使黨避免出現大的分裂。

2.要說服,要等待。即既說服、等待犯錯誤的人改正錯誤,又說服、等待絕大多數人的覺醒,實現黨的團結

由于黨的主要領導人的錯誤而導致黨的路線出現錯誤并在黨內占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革命和建設期間都出現過。糾正此類嚴重的錯誤,主張通過說服和等待的方法糾正錯誤,使黨從不和諧走向和諧。如果絕大多數的人還沒有認識到最高領導人的錯誤,少數持有正確意見的人就拍案而起,與最高領導人做針鋒相對的斗爭,這就會造成糾正錯誤的目的不能實現,自己反受其害,使革命和建設遭受到損失,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所以認為:“當正確的意見不為大家所接受的時候,怎么辦?就要等待,就要說服。”為了讓大家接受真理,改正錯誤,主張對于正確的意見要“舌敝唇焦地講,反復地講,”有機會就講,“又教育,又說服。”認為只有教育和說服,還不足以讓犯錯誤的人改正錯誤,還要經過痛苦的等待。他指出:“正確的意見常常不容易被大家立刻認識,”“所以正確的意見常常是要經過許多等待、迂回才能取得勝利,為大家所接受。”事實勝于雄辯,讓實踐證明錯誤,大家在現實面前,就會逐漸認識錯誤,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就會擁護正確的意見。”[5]以遵義會議為例對此進行了論證。他說,遵義會議之所以能夠順利召開,就是“在長征中,實踐逐步證明‘左’傾路線錯了,失敗了,所以,才產生遵義會議那樣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才改正了這個錯誤,扭轉了這個船舵,撥正了航向。”[6]遵義會議之所以能夠成功召開,就是在慘痛的失敗面前,不僅廣大的指戰員已經認識到了中央路線的錯誤,更重要的是、、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也認識到了錯誤,站到了正確路線一邊,這是遵義會議改正中央錯誤路線,確立正確路線的關鍵,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團結、和諧的開始。

二、在思想上,實行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以實現思想和諧

思想和諧是黨內和諧的靈魂和核心。如何實現思想和諧呢?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不動搖,這是黨的思想和諧的堅實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還必須充分發揚民主,既要尊重多數人的意見,還要允許少數人的意見存在,這不僅是思想和諧的重要保證,也是制定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同時也是很好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保證,從而使黨內和諧有了進一步的保證。

1.要尊重少數人的意見

為什么要尊重少數人的意見呢?英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約翰﹒穆勒對此有精辟的論述:若有什么意見被迫緘默下去,據我們所能確知,那個意見卻可能是正確的。否認這一點,就是假定了我們自己的不可能錯誤性。[7]就這一點,曾舉過真理首先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例子,并以此來說明讓少數人保留意見的必要性。他在《學習》一文中,以為例,說明真理首先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指出:在十年內戰的時候,“我們主張打大城市,認為我們的力量小,不應該打大城市,應該集中力量建設根據地。但是的意見大多數不贊成,”結果打敗了。“在長征路上,又提出了他的正確意見,在遵義會議上糾正了錯誤路線。”長征終于取得了勝利。“最后證明的主張是對的,多數是錯的。”他又說:“假使那時黨的領導機關很早就接受了的正確意見,革命就不會受那么大的損失,我們的力量就會更加壯大。”[8]因此,如果我們不重視少數人的意見,采取壓制的方法迫使少數人緘默,黨內沒有民主,黨就會不和諧,我們就不能制定出正確的決策。

2.要從反面的意見當中汲取正確的成分

認為:“我們管理著這樣大的一個國家,就要注意聽取各種意見。”因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9]還特別強調要聽取反面意見。他說:“有不同的意見的人跟我們來討論、爭論,真理才能愈辯愈明。”“為了尋求真理,就要有爭辯,就不能獨斷。什么叫獨斷?就是我說的話就對,人家說的話就不對,那還辯什么呢?你的意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誰還跟你辯?即使自己有很多對的意見,但是還要聽人家的意見,把人家的好意見吸取過來,思想才能更發展。辯證法就講矛盾的統一,只有通過爭辯,才能發現更多的真理。”[10]為了獲得真理,他還主張“允許樹立對立面,左點右點都可以允許,是正常的生活,這種空氣不要怕,”“只要在桌面上,允許懷疑,發表不同意見,養成這種聽不同意見的習慣。不要造成這是保守、那時右傾的緊張狀態。”[11]這就是說,在黨內每個黨員都有平等討論、探尋真理的權利,在這一過程中,當遇到不同的意見時,正確的態度是從對方汲取有價值的觀點、思想,而不是排斥、壓服對方。這樣做的全部意義就在于:縱使被迫緘默的意見是一個錯誤,它也可能,而且通常總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題目上的普遍意見亦即得勢意見也難得是或者從不是全部真理。既然如此,所以只有借敵對意見的沖突才能使所遺真理有機會得到補足。[12]

三、在矛盾中形成和發展黨的團結,以實現黨內關系和諧

在《矛盾論》中指出:“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斗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13]這也就是說,黨內矛盾是經常發生的,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不僅不能完全避免,它還是“黨的生命力。”這取決于解決矛盾的原則和方法。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問題上是有沉痛的教訓的。在解決黨內矛盾的問題上,提出了要“善于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建國初期,在一次講話中,完整地提出了他的這個思想。他說:黨內同志盡管在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也會產生矛盾。我們必須解決矛盾,因此“我們黨開展了整風運動。經過兩三年的整風,……增強了黨的團結”。黨的團結是如何實現的呢?說:“團結是在矛盾中形成和發展的。……團結就是在共同點上把矛盾的各方統一起來。善于團結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的人。”[14]這一思想包含有兩個思想:

1.把黨的團結視為解決矛盾的出發點和歸宿

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證明:全黨的團結,黨同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是我們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條件,團結出凝聚力,出戰斗力,出新的生產力。所以,一直非常注重黨的團結,傾其所力避免黨的分裂。他在解決黨內矛盾中把團結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一方面要從團結的愿望出發。如果不講團結,只講斗爭,勢必把原本是黨員的內部矛盾搞得勢不兩立,把本可以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和矛盾搞得一團糟,黨的團結、和諧也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解決矛盾的最終點也是實現黨的團結、和諧。也提出了實現這一目的“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15]即上面所說的整風的方法。在解決黨內矛盾時,本著這一思想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例如在解決順直問題時,不主觀武斷、以權壓人,而是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尋找矛盾雙方的共同點,最終使得順直省委犯錯誤的同志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接受了中央的意見和決定,順直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順直黨委成了一個團結的、有戰斗力的黨組織。

2.促使對錯雙方的結合,形成推動黨的事業發展的新的力量源泉

在闡述“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的思想時,還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鋼鐵和水泥是性質不同的物質,把它們結合起來,就變成鋼骨水泥那樣強有力的東西。”[16]這就是告訴我們:在解決黨內矛盾時,不是正確一方把錯誤的一方消滅掉,而是促使其改正錯誤,實現二者的結合。指出:“只要革命的立場不喪失,堅持革命,團結對敵,即使一時錯了,這樣的人,就不是不可以挽救的。”“黨能夠團結對敵。這就是革命力量的源泉。只要有了這個源泉,就會涌現出一支革命的先鋒隊。”[17]所以,已經提出了解決黨內矛盾的一個好方法,即:對于犯錯誤的一方而言,如果在原則問題上是正確的,就可以想方設法使犯錯誤的一方向正確的一方轉化,促使二者結合。只要實現了這個目的,就有可能迸發出比只對犯錯誤的一方進行斗爭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在實現黨內和諧的問題上,的黨內和諧思想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第一,實現黨內和諧,需要樹立和諧思維的理念。任何一個政黨,其內部成員對一些問題有不同認識、不同看法都是正常的。以前,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強調對立面的斗爭,忽視對立面的統一。在建國前與建國后,都出現過過火的黨內斗爭。與當時絕大多數人不同的是既強調斗爭性,也強調矛盾的統一性、同一性,而更多地表現為求同性思維,也就是和諧思維。用和諧思維解決許多棘手的黨內矛盾和黨內紛爭,維護和實現了黨內和諧,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也給我們解決黨內矛盾,實現黨內和諧以有益的啟示。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在意識形態領域日益顯現出多元、多樣、多變性特點突出的情況下,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七千多萬黨員的大黨來說,一些同志在思想理論上有不同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呢?我們應該向那樣用和諧的思維來認識和解決矛盾。首先,以和諧的維度來關照黨內矛盾,以實現黨內團結和和諧為價值取向,去分析黨內矛盾和解決黨內矛盾。其次,強調促進對立面的結合,形成推動黨的事業發展的新的力量源泉。黨內矛盾絕大多數是思想認識問題,解決思想問題,應該用和諧的思維去認識和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只能采取擺事實、講道理、民主討論的辦法,促使錯誤的方面向正確的方面轉化,使二者結合起來。決不能采取壓制不同意見,把思想認識問題任意說成是敵我性質的政治問題,從而消滅錯誤的一方,這不僅會破壞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造成思想僵化,而且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導致黨內不和諧。

第二,少數服從多數,同時保障少數的權利。這是黨內民主的一個重要方面,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分歧是正常現象。如何實現思想上的統一?的思想和實踐告訴我們:通過發揚黨內民主,自由交換意見,通過講道理的辦法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來實現。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也是實現黨內和諧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只有在黨內實現民主,才能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增強黨的和諧。要實現黨內民主,必須做到:一是要保證黨員的民主權利。在遵守黨章和其它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允許黨員在具體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少數理應服從多數,但又必須保障少數人的權利。尤其必須保障忠實的少數人的權利。”[18]如果真理最后證明是在少數方面,那么,保護少數的這種權利,也可以更容易地認識真理。二是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使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接近客觀,使我們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有了可靠的依據。同時有助于“在全黨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19]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是黨內和諧的主要表現和特征之一。

第三,要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層面構建黨的和諧。黨內和諧思想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必須加強制度建設,使黨的團結和黨的和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容易產生個人專斷、“一言堂”和搞家長制的弊端,另一方面對于最高領導人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監督。這是黨犯錯誤,進而導致發生分歧、混亂、不團結、不和諧的重要原因。正如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20]所以必須從制度是下工夫來避免黨不犯錯誤,才是實現黨內和諧的長久之計。

列寧說:“當我們黨的活動處于秘密狀態的時候,實行這種監督和領導是有巨大的、往往幾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難的。”[21]所以,由于缺乏制度上的約束和監督,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幾次重大錯誤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這些錯誤很難在短期內徹底糾正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在維護和實現黨內團結和和諧時,對犯錯誤的最高領導人,采取與眾不同的處理方法的主要原因。在當前要實現黨內和諧,在制度建設上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必須要形成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的機制,杜絕個人專斷。二是完善黨的民主監督制度和制衡機制。三是要推進黨內生活制度化、規范化。

注釋:

[1][2][4][6][17].遵守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

[EB/OL].Http///ziliao/2005-01/29/content_25

23689.htm

[3][5][8][10]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上):337,337,337,329.

[7][12]胡長明.與[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152,152.

[9][14][16]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下):103,29-30,30.

[11]年譜[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一九九四—一九七六,中卷):236.

[13]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6.

[15]統一戰線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5.

[18]尹彥.提高執政能力的著力點:發展黨的民主[J].學習論壇,2006(2):25.

[19]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92.

[20]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93.

[21]列寧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