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3 05:25:00
導語: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地闡釋了制度變遷的動力與源泉、制度變遷的方式與途徑、制度變遷的主體與歸宿,以及制度變遷績效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思想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結合中國國情和經濟轉型的實際而形成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的現實意義在于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內容和整體方向仍然具有解釋和預測功能。
【關鍵詞】制度變遷;和諧社會;制度公平;解預功能
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對于中國制度變遷過程的描述和解釋,大多數學者都是運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有關制度變遷的原理進行的。事實上,中國的經濟轉型過程很難完全用西方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加以描述和解釋的。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用質樸的語言和簡單的道理描述和解釋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制度變遷過程。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許多深層次的制度問題日益暴露出來。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制度變遷,再次成為理論界爭論的焦點。系統地總結和評價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對于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主要內涵的系統性描述
(一)制度變遷的動力與源泉
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而整個改革開放的起點是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即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展一場革命。在黨的思想路線正確指引下,鄧小平還在意識形態領域解決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三個基本理論問題,而正是這三個問題長期從思想和意識形態上束縛了人們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
(二)制度變遷的方式與途徑
如何進行改革開放,這是鄧小平解決思想路線和三大基本理論問題后緊接著思考的另一個現實問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觸動的,是適應時代潮流的一場誘致性制度變遷。這場誘致性制度變遷盡管沒有現成的可參考模式,但鄧小平對于制度變遷成本和收益的預期還是很明晰的,即考慮到了這場制度變遷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將要付出的成本。鄧小平反復強調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情,盡管是有風險的事”,“我們在確定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意識到會有這樣的風險”。
(三)制度變遷的主體與歸宿
從發動制度變遷的主體來看,制度變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種方式。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是領導層發動,群眾參與的制度變遷,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是群眾發動,領導層認可的制度變遷。中國制度變遷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制度變遷的收益自然就是人民群眾共享。鄧小平多次重申,中國改革開放的目的和歸宿只有一個,那就是使人民盡快富起來,國家強起來。中國過去革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而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其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的”。
(四)制度變遷的績效與評價
中國制度變遷的目的與歸宿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繁榮強盛。如果中國的改革開放達到了這個目的和歸宿,那也就是制度變遷的績效所在。鄧小平曾經說過,如果我們的改革開放導致了兩極分化,那就說明我們的改革失敗了。對于中國改革開放成功與否的評價,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他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與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思想的比較與評價
(1)兩種制度變遷思想的理論淵源不同。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的理論淵源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兩種制度變遷思想的理論體系不同。首先是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對于制度的理解。其次是對制度變遷的理解。再次對制度變遷具體原因的解釋,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形成多種流派。最后推動制度變遷的主要表現手段。(3)兩種制度變遷思想的理論特色不同。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體現在鄧小平各種談話場合,是用質樸的語言和簡單的道理進行表達的。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思想是學者們通過邏輯思維、采用嚴密的經濟學原理演繹而成的。
三、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解釋與預測功能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將近30年時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有些人開始懷疑中國的改革是否還要進行下去,中國的改革是否偏離了作為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原旨,作為經驗總結的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對轉型時期的改革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還有多大的指導意義。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關鍵是要看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在經濟轉型時期對和諧社會構建還有沒有解釋與預測功能。改革過程中人們最為關心的兩個問題:產權制度改革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到的是轉型期經濟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先進生產力,但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了少數人手里,收入分配出現嚴重不公平。鄧小平對這兩個問題的解釋和預測都蘊含在他的制度變遷思想里。
(一)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與產權制度改革
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改革的參與度、改革的方法與改革的歸宿。中國的改革關鍵是要爭取最廣大人民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穩步推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得到利益保障。
(二)鄧小平制度變遷思想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鄧小平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起因是為了打破那種“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吃大鍋飯”狀態。收入分配制度的等級平均主義,使制度失去了應有的激勵和懲罰功能。
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關鍵。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和利益,只有經濟利益實現了均衡,實現了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有了經濟基礎,人民群眾才能真正充當制度變遷的主體,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構建“注重效率,更加注重公平”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收入分配制度,就必須靠初始資源的產權調整來重新劃分利益格局,而這又必須要持續不斷的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來保障。
參考文獻
[1]埃瑞克·G·菲呂博頓.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丹尼斯·卡爾頓,杰弗里·佩羅夫.現代產業組織[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
[4]曾世宏.轉型期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公平[J].山西:生產力研究,2005,(1).
[5]曾世宏.轉型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現狀、成因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06,(8).
- 上一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研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輿論監督欄目現狀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