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03:27:00

導語: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論文

1、我們認為,中華民族根本沒有回頭路可走,退回去是死路一條。也不能在政治體制

改革和民主憲政實現之前,以既定方針繼續推進大中型國企私有化改革。

中國當前社會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是非常、非常嚴重的,有的甚至還是致命的、關系到

改革前途和國家命運的,但是所有問題都是前進中的問題,誰也無法否認中國在進步、在發展,現實社會問題再嚴重,所有方面都不可否認地比時期都有所好轉,社會弱勢群體再困難,溫飽問題總已解決,比起三十多年的憑票配給供應生活必需品,60年代初的非正常死亡二千多萬,總是有所進步。目前以權謀私的腐敗是極其嚴重的,但是時期的腐敗體現在政治上,當時的政治環境一派烏煙瘴氣、結黨營私、勾心斗角、無中生有、造謠惑眾、誣陷詆毀、落井下石真是丑態百出,甚至摧毀高等教育長達十年之久,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的,史無前例的。在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上絲毫不亞于目前的經濟腐敗。因此,我們認為,中華民族沒有回頭路可走,所有問題,必須在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中得到解決。

同樣,我們也不能按主流經濟學家的主張,以既定方針,繼續推進大中型國企私有化改革,在制度上沒有真正確立民主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則之前,在各種絕對的公共權力沒有得到來自民眾的力量有效地制衡的情況下,任何大中型國企私有化改革措施,都不可能真正地避免腐敗和國有資產的流失。俄羅斯的教訓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鑒。目前我們國企的壟斷政策,已經使10%的國企,占有了95%以上的國企利潤,已經具備了和俄羅斯私有化失敗一樣的條件,只要這些國企移主,私有寡頭馬上出現。而且在制度上沒有真正確立民主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則之前,在各種公共的絕對權力沒有得到來自民眾的力量有效地制衡的情況下,我們根本不可能切實做到制約和避免國企私有化中的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

2、絕對權力以權謀私的腐敗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最主要阻力,而政治體制改革是制約腐敗唯一的最有效措施。

由于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長期拒絕“政治體制改革”,大多數民主和法制的原則無法實行,從而計劃經濟時期的集權管理體制基本上沒有改變,長期以來由此形成的沒有有效制衡的絕對權力造成的以權謀私的腐敗,必然地、不可避免地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上所有重大問題的根源和成為我國改革發展的最主要的阻力。

我們說中國存在最嚴重的腐敗,不僅僅依據于國際透明組織的排序,更重要的是從中國

社會的腐敗事實出發,立案查處的官員人數、涉案金額數連年遞增,大大超過了同期GDP的增長率。從下面的數據中可以我國看到目前各種合法的和不合法的腐敗現狀有多嚴重:根據中央電視臺“焦點談訪”揭露,我國的年賭博資金的流出量達6000千億元左右,根據《南方周末》2006年1月19日第14版揭露“公車一年消費多達3000億,”根據《讀者》2005。12月期第42頁揭露:“公款吃喝白白吃掉2000億”。僅僅這三個數字加起來,就幾乎相當于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公車和吃喝消費還是合法的。相比于整個韓國首爾市政府的公車只有四輛,我們就可以明白其中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數據,解決我們義務教育問題所需要的資金也僅僅只要200億到600億元。也就是只要我們的公仆門嘴巴中省下10%-30%,就可以解決我們義務教育所需要的資金了。但是二十幾年來中國政府根本連這一點也做不到。我們對貪官污吏的審判已經判到中央政治局委員,死刑已經執行到人大副委員長,簡直可以說,貪官無處不有,腐敗無所不在。從村官到京官,從官員的家屬到官員的情婦,甚至官員家里的保姆和辦公樓前面的保安,都已經逐步加入到腐敗的行列,有些小小的農村村官的不法之財就高達上百萬,更何況那些掌握老百姓生死大權的大人物。事實正是這樣無情,公仆們可以讓很多好人一事無成,也可以讓很多壞人暢行無阻,而在現行體制下想要對公仆們的非法行為進行阻止,即使不是不可能,至少也是困難重重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些敢于揭露貪官的反腐敗英雄,大多數都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報復,甚至被關押迫害?,F行體制為貪官和奸商提供的保護甚至多于提供給合法企業和公民的保護,常常是拒絕行賄將一事無成。在湛江、廈門、沈陽、石家莊等地,我們就看到了集團性腐敗的現象。在很多省市的案例中,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機制健全的腐敗網絡,比如,有各級政府庇護下的非法煤礦和造假工廠,有公安和工商庇護下的地下妓院和賭場,有軍警和海關庇護下的走私“集團公司”,有地方主要黨政首長庇護下的地方“首富”和“富豪”。在許多情況下官員腐敗已經從點發展到面,形成了腐敗的網絡,利用集團的力量來進行腐敗活動和對付反腐敗的偵查、打擊揭露腐敗的人士。有的甚至借“反腐敗”來作為權力斗爭、組織腐敗網絡的手段。所以,在中國,貪官淘汰清官、劣幣驅逐良幣,就不再是反常現象,而是完全正常的現象。這樣,即使某些政治領袖具有打擊腐敗的堅定信念,也不敢輕易面對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以免招致權力結構失衡、統治基礎削弱的危險。由此可以充分說明:絕對權力以權謀私的腐敗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的阻力的論斷。

我們認為,腐敗問題的解決主要的并不在于加強包括“三個代表宣講”在內的道德教育和健全法律條文等等措施,在紙醉金迷的巨大物質誘惑面前,道德的力量是如此地蒼白和無力,而法律條文都是死的東西,是由有絕對權力的人制定和執行的,在權大于法的集權體制下,所有的反腐敗政策和法律條文都會被絕對權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化解掉,難道幾十年來我們的道德教育和反腐敗的政策法規還少嗎?效果怎樣大家有目共睹。只要有沒有有效制衡的絕對權力的存在,一切道德和法律的反腐敗監督和執法,只是自己對自己監督,自己對自己執法,絕對的腐敗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制約。神圣的法制也只能拜倒在權力的淫威之下,“雖重圣人而治天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唯一有效的辦法是靠人,靠民眾的力量——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運用“每個人”的力量來民主監督、制衡權力和制約腐敗。運用民主和法制的原則,實行民主憲政、三權制衡、全民普選、新聞自由、保障反對黨的權利等原則來制衡各種公共權力。任何懷疑和忽視民眾的能力和力量的觀點、理念和政策都將給當前改革開放和國家發展前途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會使改革開放犯方向性錯誤。

3、政治體制改革是造就一支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隊伍的唯一辦法。這也是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必要條件。

真正地實現藏富于民,造就一支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隊伍,而不是使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這不但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崛起和趕超發達國家的根本選擇和前提條件,也是所有發達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的根本決策,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為我們制定的重要國策,鄧小平的“共同富?!眹?,既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貧富懸殊”,而是一個橄欖形的收入狀態,決不是一個三角形的收入狀態,這也就是必須造就一支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群體。

但是,目前我們的收入政策已經嚴重失誤,收入差距已經嚴重地不合理,官方公布的基尼指數已經達到4。6。已經亮起了紅燈。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藏富于民,造就一支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一目標?我們認為在集權管理體制下,靠各級政府來為大多數農民和城市貧民爭取利益,毫無疑問是隔靴抓癢,根本不可能達到這一目標的。因為各級政府客觀上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利益群體的牽制和制約,在各種利益群體中,最弱小無力的就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貧民,因此客觀上,在集權管理體制下,各級政府不得不向掌握大部分社會資源(包括權力和財富)的既得利益強勢群體傾斜。這是已經被我國改革實踐證明了的結果,比如科教興國的國策已經確立近二十年了,但是,我們的各級政府就是無法從公仆門的嘴巴里省下10%-30%公款吃喝的錢來解決義務教育的經費,難道我們還能指望他們為我們的弱勢群體爭取利益,使他們成為中產階級?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把各項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各種民主權利還到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貧民手中,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和利益。這才是唯一有效的辦法,舍此以外,別無他途。

4、政治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理論中,雖然改革的過程是模糊的,是“摸著石子過河”,但是,目標卻是明確的,就是中國必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走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因此,我們必須研究分析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底是怎么樣的制度。在這里,來不得半點虛假和自我欺騙,我們更不能允許社會強勢群體任意肢解市場經濟的完整的原則體系,把對他們有利的原則拿來,拒絕對他們不利的原則。

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民主憲政和法制體系來保障它的調節功能充分實現,市場經濟之所以能出效率,其一是因為“公平競爭”,競爭出效率,而且必須是公平的競爭才能出效率。其二是因為“利益激勵”,我們認為人的本性和本能是自私的,在經濟領域有二大顯著特征就是:一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人一生下來就面臨生存、幸福、發展的最基本的問題。父母必須為子女,成人必須為自己獲取生存、幸福、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而這個充分條件又是無限的,人的精神和物質的需要和欲望是無限的,是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無限地遞增發展的。二是人是厭惡勞動的。沒有充分的內部動力,任何人都不愿意勞動,或者說不愿意努力勞動的。勞動對人來說永遠是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快樂。勞動作為第一需要,作為一種享受,永遠只能是個別人的體驗,沒有普遍意義?!安粍诙@”的欲望永遠是人的一種天性。因此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以人的無限的欲望來激勵人們努力勞動,充分發揮人們的創造力,從而帶來經濟效率和生產力的發展,其三是因為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最有效、最科學地調配社會各種資源,使社會生產和經濟能夠協調和平衡發展。而恰恰是只要社會上存在沒有有效制衡的絕對權力所造成的以權謀私的腐敗,就馬上會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的上述三大調節功能。只要有腐敗妨礙競爭的公平性,就必然損害社會經濟效率,只要以權謀私的腐敗的獲利比創造性勞動和努力勞動來得容易,就必然激勵人的“不勞而獲”的自私天性,從而扼殺人的創造性勞動和努力勞動的積極性,成為社會經濟效率和生產力發展的殺手。同樣,如果以權謀私這只看得見的手來干擾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話,那么社會資源的調配也將混亂。我們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中,也真是這一原因,是社會上以權謀私的腐敗干擾了上述市場經濟的三大調節功能,扭曲了市場經濟的正常模式,才產生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市場經濟本身有什么缺陷,才造成了我國目前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市場經濟體制客觀上要求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建立民主憲政和法制體系來保障其調節功能的充分實現。

5、改革的成功,取決于改革過程中的程序公正,改革必須以人為本、公眾參與、成果共享、規則先行、透明公平等原則為必要條件,只有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真正實現這些條件。

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公眾參與和成果共享,如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為民眾奪回民主和法制的權利,公眾根本沒有參與改革的任何機會,公眾的思想和言行根本不可能得到重視,更不可能真正實現成果共享,成果共享取決于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搏弈的結果。同樣,如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為民眾創造民主和法制的權利,社會改革成果肯定被掌握大部分社會資源(包括各種權力和財富等)的社會強勢全體,即改革的既得利益群體所獲得,占人口大多數的弱勢全體根本奈何不了他們。

規則先行,就是先建立和完善透明公平的游戲規則,然后再開展游戲,沒有透明公正的規則,改革就不可能做到程序公正,也不可能做到成果共享和以人為本。這一規律性事實,是已經被我國二十幾年改革實際和俄羅斯的改革實踐所反復證明了的。而我們說的這個透明公正的規則,就是民主憲政和法制體系。它唯一只能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真正實現。

6、如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為我國爭取國際認同,中國根本不可能真正實現民族復興和趕超發達國家。

目前世界上各發達國家之所以都把中國作為潛在對手,并不是不認同中華民族和中國民眾,而是不認同我國政府的集權管理體制。出于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我們既不能,也沒有必要把自己自立于國際社會的對立面,游離于國際社會之外。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實現民主憲政和法制體系。否則的話,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交往中肯定非常不利。最明顯的就是我們至今不能徹底打破國際尖端技術的封鎖。林毅夫先生曾經著文反對楊小凱教授的“制度模仿”的國策,認為落后國家只要進行“技術模仿”就可以實現“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但是我們認為日本可以通過技術模仿實現經濟現代化,而我國根本不可能,因為如果我國不進行“制度模仿”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話,根本不可能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所謂技術模仿只能是一些中低檔的技術,根本不可能獲得尖端技術。怎么可能通過模仿中低檔技術來實現“后發優勢”?所以我們必須進行“制度模仿”,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進行尖端技術的模仿,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和趕超發達國家。

7、政治體制改革是提高中國民眾綜合素質的最有效措施。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競爭更為激烈,這種經濟上的競爭最終必然會演變成全面的人的素質和能力上的競爭,這也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命題反映的一個主要方面。我們認為決定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發達和繁榮,主要的不是看它們資源和經濟上的實力,而是看他們每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低。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努力,雖然我國經濟在總量上發展較快,但我國的人均經濟水平和人均經濟增長率連中等水平也排不上,而無數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證明,提高人均經濟水平和人均經濟增長率不但要靠外延發展、即提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比率,這在我國人口重多,經濟剛起步的國情來說,無法短期內迅速改變現狀。而更重要的,更有效的手段就是加速技術進步,依靠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提高生產的主體——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文化科技素質和創造性智力水平。所有這一切,都有待于政治體制改革來進一步實現。

任何社會變革和發展,都以思想的變革和發展為前奏,而思想的變革、發展和創造性智力的發展,必須先有思想上、言論上、實踐上自由的環境和氛圍。而這種自由的環境只有在社會力量多元化,政治體制分權制衡的情況下才能有所保障。政治體制改革就是造就這種思想上、言論上、實踐上的自由環境和氛圍的唯一方法。在集權管理體制下客觀上要求統一的思想和實踐模式,在沒有新聞出版自由、不開放黨禁自由,司法不能獨立、人員不能自由流動,思想言論和行動實踐上受到各種條條框框限制的環境下,不可能出現思想大師和社會整體的啟蒙運動的,也不可能真正由思想變革引發的社會變革和經濟高速持續發展的。如果創造性實踐的獲利效果沒有保證,沒有以權謀私的獲利效果好的話,這樣的環境必然成為扼殺創造性智力和創造性實踐能力的最可怕殺手。

同樣,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所必須的教育、文化、科學、醫療衛生、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同樣有待于政治體制改革來創建一個寬松的、自由的環境來實現,也有待于政治體制改革來保證民眾在這方面的人權來實現。

8、政治體制改革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有效的推動力。

目前雖然因為臺灣民進黨陳水扁政府的分裂行為,使祖國統一事業困難重重,但去年大陸反分裂法和臺灣國民黨連戰和親民黨宋楚喻的大陸之行,又使祖國統一問題柳暗花明,前景光明。但是,雖然共產黨、國民黨和親民黨三黨建立了“一個中國”的共識,但是國、親二黨并非執政黨,而且在如何統一統一問題上觀點相差甚遠,分歧嚴重:共產黨明確提出“一國二制”,親民黨則提出“一中一憲”統一中國,而新上臺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更是明確提出民主訴求。雖然中國政府和共產黨明確承諾只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無論什么問題都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實現統一。那么,很顯然,如果2008年國、親二當能夠上臺執政,真的能夠實現兩岸統一談判的話,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憲政肯定是一個繞不開的的談判主題。如果中國政府和共產黨能夠以民族和國家利益為重,主動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民主憲政,那么毫無疑問將對祖國統一事業產生無比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如何有效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主流經濟學家曾經指質朗咸平教授只會提出問題,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最近朗教授提出了以精英政府強行推行法制的治國方案。那么我們就要問:這個精英政府從那里來?如何來建立和完善我們的精英政府?朗教授還提出近期中國不能推行民主,民主只能是長期推行法制的結果,而不是過程。那么我們要問:沒有民主,根本是司法都不可能獨立,而且沒有有效制衡的絕對權力肯定干涉司法公正,那里會有有效的法制?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民主和法制同行,民主和法制相輔相成,互為前提,互相支持。以民主原則來運用民眾的力量來制衡權力,推行法制;以法制來保證民主的有序和避免混亂,以法制來保證民主政府的權威和效率。

因此,我們必須盡快調整憲法和法律體系,一是馬上推行國際上普遍執行的反腐敗法律——公職人員和國企管理人員公開申報私人財產,并提供這些財產合法性的證明。我們怎么也想不出任何理由,為什么中國人大至今還不出臺這一世界通行的反腐敗慣例。二是在短期內有計劃地通過和批準一系列推行民主原則的法律條款:1、自由組建工會,并有效介入勞資間的工資談判,讓民工和工薪階層能夠利用集體的力量來捍衛自己的利益。2、保障新聞自由,民眾可以自由組建新聞出版媒體。實現真正的新聞監督。3、開放黨禁,保障反對黨的權利,形成來自民眾的制衡公共權力的力量。4、實現司法獨立,形成公共權力互相制衡。三是在叫長時期之內,有計劃地、分步驟地、自下而上地逐級實行全民普選。

根據新浪經濟學人論壇上網名叫高天無影的先生在2006。2。13。22:33。貼的《政治體制改革決定所有改革的成敗中國希望周刊》文章披露:在1986年6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會議的主題是聽取端正黨風、糾正不正之風的工作匯報。一向思維開闊的鄧小平在聽取完報告后,突然話鋒一轉,將話題引向了政治體制改革。。據2004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年譜》中記載,當時,鄧小平說:“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會遇到人的障礙?!敝袊w制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這段話,將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在很長歷史時期內的指導思想,他老人家在二十年前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將決定中國改革事業的成敗,雖然受時代限制,當時的政治體制改革僅僅局限于黨政分開,但是政治體制改革將決定中國改革事業的成敗的科學論斷毫無疑問是非常正確的,是具有超時代的先進性和科學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