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2 09:34:00

導語: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研究論文

一、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路徑與研究框架

西方公共產品理論歷經近3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和豐富,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成為公共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基石。

公共產品(publicgoods)①一詞最早由林達爾(Lindahl)1919年在《公平稅收》中提出。不過早期學者如休謨、斯密等,雖沒提出這一用詞,但針對事物公共性論述了公共產品問題。薩繆爾森指出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為公共產品。[1][2]但是“薩氏”將所有產品分為純私人產品和純公共產品未免過于簡單。[3][4]

公共產品特性和分類一直為學者所關注,例如馬斯格雷夫(1959)將產品分為公共產品(純)、私人產品、混合產品和有益產品;[5]奧斯特羅姆夫婦(2000)將產品分為私益物品、收費物品、公共池塘物品和公益物品。[6]

傳統觀點認為存在著市場失靈,市場不能有效供給公共產品,政府應承擔供給責任。但是科斯1974年在《經濟學上的燈塔》一文中以事實為依據提出公共產品供給可以引入市場機制的觀點。此外,在公共產品提供上出現“政府失靈”問題,也促使學者探索政府之外的供給方式和模式。例如德姆塞茨(1970)指出如果存在排他性技術,私人企業能夠有效地提供某些公共產品。[7]韋斯布羅德(1974)提出由第三部門即非營利部門提供公共產品,論證政府和第三部門的合作互補關系。[8]奧斯特羅姆夫婦(2000)提出多中心供給理論。[6]

有些經濟學家指出,政府供給并不意味著政府要親力親為、直接生產,施萊弗指出當政府與私人企業簽訂比較完備的合同時,私人生產公共產品比政府更有效率。[9]但是憲政經濟學認為公共產品供給關鍵不再是效率,而是制度設計,沒有有效的集體決策制度,公共產品無法有效供給。[10]

現實中人們往往不能或不愿表露真實偏好,蒂布特(1956)指出“用腳投票”以表露偏好。[11]格林和拉豐(GreenandLaffont)設計非市場機制誘導提供公共物品所需信息。[12][13]

以上是間接偏好表露法,近些年經濟學界以調查和問卷形式獲取個人對公共產品偏好,被稱為“或有估價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是直接偏好表露法。

地方性公共產品理論是公共產品理論的延伸。奧茲(Oastes)在《財政聯邦主義》中指出,讓地方政府將一個帕累托有效的產出量提供給他們各自的選民,則總量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體選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產出量有效得多。[14]全球公共產品實踐與理論的發展,[15]對已有公共產品概念及供給機制形成新的挑戰,為國內公共產品問題提供新的思路與實驗機會。

從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發展路徑可以看出,對公共產品研究基本形成以下研究框架(見表1)。

二、西方公共產品理論的批判性解讀——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

1.公共產品定義、特性以及分類的誤導性。

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產品最基本的特性,不可分割性、共同性等多是從基本特性派生出來的,其目的是使定義與特性更具現實解釋力。但是公共產品這些特性從根本上說是產品具有的物質技術特性,是基于產品自然屬性的純技術性判斷標準,只是抽象出“非競爭”和“非排他”作為假設特質。用這些特性認識公共產品,一方面無法擺脫就現象論現象的認識怪圈,誤導人們只從物質技術特性即自然屬性出發,而對決定公共產品本質的社會屬性視而不見;另一方面,誤導人們在公共產品供給措施和政策上做出錯誤選擇。

例如,薩繆爾森將公共產品定義為,“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減少的產品”。[1]可以看出,非競爭性只是產品消費機會均等性即消費屬性在現實中的片面表現,許多私人產品例如私人花園,其美景、花香就符合“薩氏”的非競爭性標準。雖然布坎南等對“薩氏”定義提出異議,但也不過從公共產品一些表象出發做了補充和拓展。如布坎南的俱樂部產品是根據一定范圍內的消費機會平等性和非排他性對產品從私人產品到公共產品的轉換作了連續性處理。[4]這種認識雖更貼近現實,但是仍是從現象上把握公共產品性質,只不過更加注重了一定范圍內產品自然屬性帶來的效應。

如果以西方公共產品定義、特性為標準,對同一產品例如教育進行判斷,其研究結論大相徑庭,例如巴羅教授認為“教育是純粹公共物品”;布坎南和薩繆爾森認為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可見,對同一產品進行公、私判斷會產生不同認識,無疑會給供給政策制定和措施選擇帶來很大的誤導性。因此,使用“薩氏”基于自然屬性的技術判斷標準,拋開歷史性、社會性,從根本上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不能做出符合歷史邏輯的科學解釋。對公共產品進行界定并科學認識本質應從其社會屬性出發,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分類主要依據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程度和產品形態等。從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程度出發,只能對公共產品做有限個羅列,這種有限性源自對公共產品自然屬性把握的不完全性和片面性。從產品形態分類拓展了對公共產品的認識,將長期忽視的制度和文化形態公共產品納入到范疇中。但是這種分類依然淡化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實際上就是淡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上層建筑中的政治、法律以及制度等性質的決定作用,用這種割裂內在聯系的方法,粉飾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本質。

2.滿足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虛偽性。

表面看,公共產品是為滿足公共需求、為社會公共利益由公共部門即政府提供的一種產品。這種“公共”性,似乎看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為普通社會大眾需求和利益服務的“美景”。但是將這種“公共”性納入歷史分析框架,就能夠揭開“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的虛偽面紗。

“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具有很大的虛偽性。這種看似社會普通大眾的公共需求,只有成為符合資產階級利益需求并為資產階級共同利益服務時,才能成為一種能被滿足的需求,也就是說某種公共產品只有在給整個資產階級帶來的收益大于損失的時候,它才能被有效供給。[16]例如規制環境污染的公共產品在威脅到社會普通大眾生存的情況下還不能得到有效供給。這說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決定社會普通大眾公共需求能否滿足、公共利益能否維護取決于這種公共產品能否符合資產階級共同利益需求,能否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只有資產階級把其“特殊社會”的需求上升為社會的普遍需求,把其局部的資產階級利益上升為社會的公共利益,把資產階級追求原則上升為社會的普遍原則,社會普通大眾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才能得到滿足和維護。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指出,林木所有者一方面以受害人身份要求獲取對私人利益的賠償;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立法者身份,打著“公眾懲罰”的名義,企圖將自己的私人利益公共化,獲取更大的利益。[17](P277)可見“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的實質是以資產階級公共需求為出發點,并從根本上為維護資產階級利益而服務的。只不過,資產階級這種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從形式上泛化為社會普通大眾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披上了看似美好的虛偽面紗。

由于“公共”性,似乎公共產品供給與公共部門即政府有了天然的聯系。但這種由“公共”性引發的政府供給,其實質是為了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順暢運行,滿足資產階級私利需求而引發的。馬克思指出在一些國家,“甚至可以在生產方面感到鐵路的必要性;但是,修筑鐵路對于生產所產生的直接利益可能如此微小,以致投資只能造成虧本。那時,資本就把這些開支轉嫁到國家肩上,或者,在國家按照傳統對資本仍然占有優勢的地方,國家還擁有特權和權力來迫使全體拿出他們的一部分收入而不是一部分資本來興辦這類公益工程”,這是因為資本“總是只尋求自己價值增殖的特殊條件,而把共同的條件作為全國的需要推給整個國家”。[18](P24)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條件下,國家采取的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即以表面上“公共利益”代表的姿態出現,但是它集中體現了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性質。那么政府活動必須與國家本質保持一致,由政府供給公共產品,其根本目的在于為統治階級共同利益創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以使整個社會成為實現統治階級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徑或工具。

3.以市場失靈作為劃分政府、市場供給邊界的局限性。

由于公共產品特性致使分散的市場力量不可能有效提供,供給存在市場失靈,從而為政府供給提供理論依據,[1][2]市場失靈成為劃分公共產品政府、市場供給的邊界。但是這種劃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只以市場尺度為基點,公共產品只能成為市場失靈的附屬物,只是市場不能解決才讓渡給政府。這種劃分的局限性在于對公共產品(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絕對化認識。

首先,西方公共產品理論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認為“經濟人”追求私利,存在公共產品市場供給失靈,需要政府供給彌補。市場失靈帶來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是伴隨著“經濟人”的存在必然產生的,這就難免將公共產品(政府)和市場看作彌補與被彌補的關系;認為二者是歷史的起點,而不是歷史的結果,是自然的、永恒的現象。認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是為彌補由于“經濟人”本性帶來的市場失靈,就會使供給主體和政策選擇絕對依賴于公共產品(政府)和市場關系,選擇的出發點只以市場失靈為基礎,只有市場不能或不愿提供時才轉而需要政府或其他供給主體,這種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必須看到公共產品是一個歷史概念,是歷史發展中的經濟現象,并不是市場永恒伴生物,不僅僅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而存在的。早在資本主義市場制度出現前,在尚不存在純粹市場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就已經存在所謂的公共產品,根本無從談起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

即使在資本主義市場制度下,公共產品的最終目的也不僅僅是彌補市場失靈。更主要的是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順暢運轉、發展服務的,這突出表現為何種公共產品能提供、何時提供是不以社會普通大眾意志為轉移的,而以能否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為準繩。選擇的標準,在于哪些彌補市場失靈的公共產品是資本主義制度允許的,哪些是能聽之任之的。因此,絕對化認為公共產品是彌補市場失靈的產物,并以此劃分政府、市場供給邊界顯然沒有把握住市場失靈現象背后經濟制度的本質要求。應該說,公共產品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下,作用機制大不相同,不能僅局限于它與市場的關系來考察。

此外,公共產品供給已從絕對的政府、市場兩分法得以擴展,形成了多中心供給、自愿供給等模式。但是,這種供給主體多元化是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關系不斷調整而形成的。就公共產品供給的根本目的而言,是為了維護和促進其所依附的經濟制度健康發展和完善。因此,考慮其供給主體不應該機械地認為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市場,而應基于生產力水平以社會經濟制度對公共產品的現實要求為標準。

而就公共產品供給量而言,認為市場失靈導致供給意愿和供給效力不足是主流觀點。誠然,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確實存在,但也存在著供給過剩問題,而決定這種供給過?;蛘卟蛔愕?,不是彌補市場失靈的要求,而是社會經濟制度發展的要求。有些公共產品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代表主導階級利益,往往存在著供給充足或過?,F象;有些公共產品代表著被統治階級的利益,往往會供給不足或受資本家抵制而不能得到有效供給。

由于把“經濟人”的利己性歸結為一般“人”的特性,即把資產者特殊人性說成一般人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只從成本收益(或付費)的角度來定義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至于供給量的決定,西方理論界傾向于采取均衡分析方法,強調在供求均衡中尋找供給的具體量。實質上,公共產品供給量是一個受多重因素制約的變量,其大小與社會經濟制度所要獲得的利益程度密切相關,供給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看到社會經濟制度對這種公共產品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是從社會一般利益出發,則這種供給量除了受到剩余產品量的限制之外,還會受到社會一般利益的長遠利益、眼前利益以及社會一般利益內部結構等限制。

4.唯心史觀與個人主義方法論上的錯誤性。

之所以西方公共產品理論會在定義、特性以及分類上具有誤導性,在滿足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上具有虛偽性,在以市場失靈作為劃分政府、市場供給邊界上具有局限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方法論上的錯誤性。

西方公共產品理論依然沿用的是西方經濟學分析范式和慣用的方法論,是從唯心史觀出發,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做是天然的、永恒的,不研究生產關系本身,而是把重點放在物的發展上,甚至有意、無意地用物的關系來掩蓋人的關系,并運用個人主義方法看待公共產品問題。總的來說,就是割裂經濟關系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系,無視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沿用抽象、演繹的個人主義方法,從表象出發,將公共產品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孤立地區分開,采用邊際分析和成本收益方法研究公共產品特性①與供求均衡條件,利用證實和證偽的檢驗理論對理論前提、結論以及本身邏輯推理的合理性進行檢驗和驗證。

雖然西方公共產品理論在不斷修正中完善,但是這些修正與發展沿用的依然是唯心史觀看待社會發展的思維方式,歸根到底不能用科學的唯物史觀看待社會歷史變遷中的公共產品,這是因為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在研究問題上存在著兩個共同缺陷:一是在研究問題時脫離社會性和社會關系,將事物屬性視為某種與生俱來、永恒不變的共性;二是用這種抽象不變的共性來解釋各種社會歷史現象,把抽象孤立的屬性看做是打開各種社會經濟現象的鑰匙。

三、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公共產品理論構建的幾點設想

公共產品是一個歷史概念,公共產品理論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才能科學揭示其本質,正確看待其供需特性以及選擇合理的供給模式。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將公共產品放入歷史長河可以看出,公共產品是為了滿足某一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定范圍內的社會共同需要而存在的,它關系到社會存在和發展,這種社會共同需要得到滿足時往往會帶來利益共享,最終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正是因為這種需要共同性與利益共享性,才會在現實中外在地表現為消費的共同性與受益的非排他性,這兩個特性又受到歷史條件和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這種制約不僅體現在公共產品的內容、結構和種類上,還體現在它與私人產品的轉換上。認識公共產品,必須看到其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不能離開共性也不能脫離特定的歷史條件。因此,公共產品本質上說,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以一定范圍的社會共同需要為出發點,體現社會一般利益共享,為維護和促進其所依附社會經濟制度發展和完善的產品??梢钥闯?,公共產品不僅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推進利益共享,更是為了維護和促進其所依附的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產品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制度安排與設計,社會屬性對公共產品界定起著決定性作用。

2公共產品分類要立足其本質屬性,它是以“社會共同需要”為出發點,體現“社會一般利益共享”,“為維護和促進其所依附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的產品。根據社會共同需要、利益共享和維護、促進社會經濟制度發展和完善的程度不同,可以將公共產品分為維護性公共產品、經濟性公共產品和社會性公共產品。維護性公共產品是指維護社會正常運行和個人基本存在的公共產品,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是最基本的共同需要,覆蓋范圍最廣,利益共享程度最高,強調消費機會平等性和供給公平性,例如國防。經濟性公共產品是為了保障和促進經濟順暢運行和發展的公共產品,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求具有針對性,是一定范圍的利益共享,例如扶持某種產業發展的政策。社會性公共產品是需求層次較高的公共產品,這類公共產品更側重促進社會完善和個人發展,關乎發展權利,例如教育。這三類公共產品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變動的。一般來說,在經濟處于較低發展階段時,維護性公共產品需求更多和更容易被供給;當經濟進一步發展時,經濟性公共產品日益被需求和供給出來;當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對社會性公共產品共同需求不斷增長,供給能力也不斷增強,這種公共產品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維護性和經濟性公共產品所占比重相對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

3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與模式的選擇應基于現實社會經濟條件而呈現出動態變化,不能絕對地、孤立地看待公共產品供給主體與模式,僅僅認為政府供給公共產品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使公共產品成為市場附屬物。因此,在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和模式的選擇上,應該堅持供求雙層約束下的經濟發展動態觀。供求雙層約束下的經濟發展動態觀認為,公共產品供求總量、內容、類型和結構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約束的,其供給主體和模式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的不同呈現出動態變化,只不過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上,哪個供給主體和哪種供給模式更占主導地位而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有政府、市場、非營利部門等多種主體,也就形成以某個供給主體為主導的供給模式,或是多元參與有所側重的供給模式。一般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共產品供求結構、供求重點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具有階段性特征。在選擇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和模式的時候,要立足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把握供求的階段性特征,并以動態視角正確審視各種供給主體供給能力的大小,選擇合理的供給模式。供給能力大小和公共產品對社會發展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供給主體和模式的選擇,當經濟發展處于較低階段時,公共產品更多地由政府供給,居民對維持性公共產品具有更大需求;當經濟日益發展時,可以將公共產品市場化供給作為政府供給的補充選擇,此時居民對經濟性、社會性公共產品具有更大的需求;當經濟發展處于較高階段時,公共產品供給可以不再主要依賴政府供給,而是形成市場、非營利部門、自愿等多元供給格局,供給主體和模式呈現出經濟發展的動態變化。

[關鍵詞]公共產品;市場失靈;社會需求;社會利益;唯物史觀

[摘要]公共產品是一個歷史概念,公共產品理論只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才能科學揭示其本質,正確看待其供需特性以及選擇合理的供給模式。西方公共產品理論之所以會在定義、特性以及分類上具有誤導性,在滿足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上具有虛偽性,在以市場失靈作為劃分政府、市場供給邊界上具有局限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方法論上的錯誤性。

參考文獻:

[1]SamuelsonPA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36).

[2]Samuelson,PADiagramaticexpositionofa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s[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5,(37).

[3]Colm,GCommentsonSamuelsonstheoryofpublicfinance[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6,(38).

[4]Buchanan,JMAnEconomicTheoryofClubs[J]Economica,1965,(32).

[5]Musgrave,RATheTheoryofPublicFinance[M]NewYork:McGraw-Hill,1959

[6]埃利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

[7]鮑德威,威迪遜公共部門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8]BurtonWeisbrodTowardaTheoryoftheVoluntaryNonprofitSectorinThree-SectorEconomy[A]inEPhelpsedAltruismandEconomicTheory[C]NewYork:RusselSage,1974

[9]Shleifer,AndreiStateversusprivateownership[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8,12(4).

[10]Marmolo,EAconstitutionaltheoryofpublicgoods[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1999,(38).

[11]Tiebout,CMAPureTheoryofLocalExpenditures[J]PoliticalEconomy,1965,(64).

[12]Green,JerryRandLaffont,Jean-JaquesIncentivesinPublicDecision-making[M]NewYork:North-HollandPublishingCompany,1979

[13]Laffont,Jean-JacquesIncentivesandtheallocationofpublicgoods[A]AJAuerbach&MFeldsteinedHandbookofPublicEconomics[Z]edition11987,Vol2,No10

[14]WallaceFOatesFiscalFederalism[M]HarcourtBraceJovanovich,Inc,1972

[15]IngeKaulGlobalPublicGoods: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the21Centu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16]胡鈞,賈凱君馬克思公共產品理論與西方公共產品理論比較研究[J]教學與研究,2008,(2).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秦穎論公共產品的本質——兼論公共產品理論的局限性[J]經濟學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