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組織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1 11:48:00

導語:農村合作組織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合作組織分析論文

一、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大意義

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新時期新形勢下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形式。通過合作,把小型分散的生產、加工、營銷的農民組織起來,實現利益最大化。歸納起來,這種新型合作組織的重大意義主要在于能夠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改變農民自身的弱勢地位。

1.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種新的農村生產關系適應了我國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飛速提升。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民技術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資金積累不斷豐富,經營領域不斷拓寬,繼續按照原來的家庭小規模經營方式不能擴大再生產,生產力水平不能繼續提升,農民不能持續增加收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生產力是第一要務。當前農村發展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就是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通過合作,整合各種生產要素,提升生產力水平,這是一種全新的合作,現代化的合作,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過渡,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支持農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對完成農業現代化,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健康發展,建設農村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2.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改變農民弱勢地位,實現市場公平競爭地位的有效選擇

通過合作帶來規模效應。農民為擺脫市場經濟條件下遇到的各種困境,改變自己的弱勢地位,一些富有遠見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能人,率先帶領農民組織專業性的合作組織,使產業形成一定的規模,提高產業化水平。有了規模,產品數量多了,就有了市場,價格也隨之上升,解決了增產不增收問題。

通過合作規避市場風險。分散經營的農民人單力薄,經常遇到難以規避的市場風險。遇到天災人禍,血本無歸,傾家蕩產,難以進行生產再生產,導致貧困。遇到技術難題不知所措。進入市場不知價格高低,經常上當受騙。自產自營增加銷售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封閉經營,生產不會決策,市場信息不靈,生產經營盲目從眾,彼此模仿,導致多時都多,少時都少,經常增產增收。合作經營方便科學技術的應用,市場談判地位明顯提高,市場信息能夠快速掌握,實現互助。

通過合作帶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小戶之間合作,變成大戶,打破家庭的界限,打破村屯的地域界限,合作領域逐漸擴展,合作范圍的逐漸擴大,實現勞動力、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聯合。實現專業化分工,有從事生產的、有從事運輸的、有從事銷售的,產業鏈條不斷延長,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發展。

二、農村合作經濟及其組織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規章制度不健全,運行不規范。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水平較低,在發展與運作上普遍的不規范,合作的知識貧乏、缺少管理經驗,大多數只有理事會而無監事全,雖有規章制度,但沒有按規章制度辦理,實際上處于放任自流中,即重建輕管或缺乏管理人才。

2.經費不足,融資困難,制約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無固定經濟來源,會費收取十分困難,技術交流、技術服務又都是無償服務,因此,基本上沒有資金積累,導致許多活動無法正常開展,降低了服務功能、服務質量、凝聚力和影響力,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3.缺乏政策、法規支撐。政府及部門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重視不夠,雖然在有關文件中給予了支持,但缺乏明確可行的優惠措施,至今尚未找到專門針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設立、登記、發展的規章制度及其優惠政策,經常有相關部門打關著各種旗號來檢查、收費、收稅、罰款,使協會無法經營下去。

4.合作意識不強。一是合作意識差,有“恐合心理”;二是對合作經濟的作用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積極性不高;三是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開拓進取的市場競爭意識;四是許多干部對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那是農民自己的事,讓農民自己辦;五是理論界重視不夠,不能給決策者和實踐者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三、由新制度經濟學得出要盡快建立農村合作組織的相關措施

1.清晰產權,變農民承包的土地的債權性質為物權性質,賦予農民對農地擁有完整的經濟所有權

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界定越完整越能提高效率。因為市場交易過程存在交易費用,如果所要交換的物品沒有明晰和專一的可以自由轉讓的產權,那么為交換的順利進行所需的各種費用支出就非常高,甚至高到交易無利可圖的程度,所以必須首先明晰產權,優化產權配置是降低市場機制運行的社會費用,優化資源配置的首要前提。農地產權制度作為正式規則,通過其強有力的實施機制的建立并充分發揮作用,能有效地增強農民交易談判能力。它能有效遏制利益集團通過重構產權而對收益進行再分配的謀利行為。農民因有獨立的經濟所有權,而具有了維護自身利益的土地權利基礎和組織法律保障。所以要從法律上使農民得到了長期而又穩定的土地使用權,把土地使用權物權化。

2.各級政府部門要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行優惠政策,促進健康發展

目前,各級政府部門對農民成立的合作經濟組織沒有資金、物資、稅收、技術、項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社會弱勢群體,文化技術水平和市場知識缺乏,興辦合作經濟組織經驗不足,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特別是興辦合作組織的活動資金,財政給予一定的貼息,銀行給予貸款。對合作組織提出的成熟項目,通過專家論證可行,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門要給予立項。在技術和管理方面,農業技術管理部門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應經常主動上門進行服務。對合作組織自產的農產品要開通綠色通道,少收或不收稅費。

3.堅持因地制宜,因利勢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選擇適宜各地優勢產業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圍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三結合的模式,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緊密企業與農戶的關系。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形成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組織實施良種、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等科技興農工程,提高農業科技競爭力。引導農民重點發展各種購銷專業合作社,解決農民買難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

【摘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本文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了在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時代背景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意義,揭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其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參考文獻:

[1]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1994.

[2]傅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及問題.經濟學家,2004,5:101-109.

[3]孔祥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人事、問題及對策.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