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5 09:18:00

導語: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研究論文

一、“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313/2,表示引文出自《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3頁,下同。)

鄧小平說:“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制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本來是可能的,但過去人們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們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程推遲了,特別是耽誤了十年。”(231/2)這就是說社會主義是有優越性,有吸引力的,但前提是必須搞清什么叫社會主義。

1、“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63/3)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疑慮和困擾.以及在學習和實踐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過程認識上存在的丁些分歧和爭論,歸根到底在于對“什么叫社會主義”掛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

第一,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一般特征的論述,作為一種科學理論,是對作為在資本主義己經發展成熟的基礎上誕生的,高于被其取代的舊社會的新制度來說的,面現實中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卻是在資本主義還沒有獲得比較充分的發展,由于中國的具體國情,超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建立起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照搬馬克思的論述,對于在中國的具體情況下,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是不可能完全清楚的。

第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以后,開始曾經實行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后來又實行過新經濟政策,列寧逝世以后,在斯大林領導下建成了社會主義,形成了一種社會主義模式。這種模式被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普遍仿效,認為社會主義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后來的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固然有其歷史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成功的。所以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139/3)

第三,必須搞清什么是社會主義,小平同志再三強調,這完全是從{實踐出發提出的問題,因為實踐證明我們沒有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當然,“經濟建設也在逐步發展,也搞了一些東西,比如原子彈、氫彈搞成功了,洲際導彈也搞成功了,但總的來說,很長時間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的狀態,人民生活還是貧困。”(223/3)這種情況顯然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

沒有完全搞清楚集中表現在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在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沒有一心一意致力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種情況延續了二十多年時間.把社會主義與貧窮劃等號。所以,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有很多條,“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一要弄清什么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223/3)

2、一九J、jk年五月,鄧小平在會見莫桑比克總統時說:“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過什么叫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們現在才解決”(223/3)

鄧小平同志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255/3)“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116/3)發展太慢也不是杜會主義,實際上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補充。

我們過去恰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這個最本質的東西并不總是清醒的,有時甚至扔掉了,以至于出現“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類荒謬到極點的論調,被許多人所接受甚至贊賞。

平均主義和兩極分化都不是社會主義,他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123/3)如果生產力發展了,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造成少數人富多數人窮,那就和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不僅會引起種種社會矛盾,而且會危及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安全,“就可能出亂子”。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呢?鄧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多次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根本原則”(111/3)。“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138/3)。“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172/3)。“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195/3)。在以上這些論述的基礎上,1992年,他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進一步概括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73/3)。

社會主義的本質反映的是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代表了社會主義這一事物的實質、根本屬性。社會主義本質內容就是社會主義的限定。一般說,可以用社會主義本質來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堅持了社會主義本質就是堅持了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從根本上反對和糾正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種種曲解、誤解和不正確的觀點。過去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許多重大失誤,往往與對社會主義本質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相聯系。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為我們提供了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強大理論武器,為我們黨制定正確的路線和政策提供了科學理論的指南。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與準確把握,為確立“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提供了理論基礎。鄧小平說,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72/3)。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通過解放、發展生產力而最終達到社會主義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那么判斷是否是社會主義,以至于判斷社會主義的得失、成敗,決定改革措施取舍的標準只能是“三個有利于”。符合“三個有利于”的,就是社會主義的。

什么叫社會主義問題的回答解決了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課題,從此社會主義必將很快走上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軌道。

二、“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

鄧小平同志在《我們干的事業是全新的事業》一文中說:“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257/3)。

1、“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

歷史唯物論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判斷一種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進步與否,歸根結底要看其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對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僅要看它本身所表現出的特殊屬性,更要看它作用于社會生產力的結果。鄧小平同志堅持歷史唯物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生產力標準去衡量社會主義‘。他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128/2)。1984年6月,他在會見日本客人時說的更加明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63/3)。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克服的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消滅了階級對立和剝削的根源,決定了生產的目的是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服務;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政權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了人們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的主人翁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從思想文化方面提高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和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認識。因此,“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鉆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88/2)。盡管在一定時期,在經濟發展水平與科學文化上,社會主義國家與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從本質特征和發展趨勢看,社會主義必將創造出高度發達的比資本主義生產力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2、“杜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資本主義自產生以來,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整個世界改變了面貌。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以滿足資本家發財致富的需要。因而那里普遍存在著兩極分化,是少數人富裕。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創造的財富,第一歸國家,第二歸人民,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123/3)。

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按勞分配的主要形式,保證了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374/3)。“只要我國經濟中公有制占主體,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149/3)。“堅持杜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64/3)。怎樣達到共同富裕?通過什么途徑實現共同富裕?事實證明,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條十分緩慢的甚至需要某些曲折的道路。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個新路子,新政策,這就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人、其他地區走向共同富裕。這是一條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實現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正確道路,是一條能夠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發展生產積極性,推動生產力加快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較快提高的正確道路。小平同志把它叫做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166/3)。這個新政策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動改革開放的契機,也可以稱作“第一推動力”。它一出臺,中國的經濟就活躍起來了。總之,“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364/3)。

3、社會主義能“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322/2)

鄧小平說:“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無非是多黨競選、三權鼎立、兩院制”(240/3)。

社會主義社會是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實現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享有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民主權利。鄧小平講,社會主義“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權力和各種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力”(322/2)。社會主義民主不僅在本質上是人民民主,實現了人民的權力,而且是全面的民主,既體現在政治方面,也體現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采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自己的代表組成,它既是立法機關,又是權力機關,不僅制定法律,決定重大問題,而且產生行政、審判、檢察機關,有權罷免這些機關的負責工作人員,從而保證全體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利。鄧小平講:“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保證社會主義的優勢性”(240/3)。

4、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

社會主義的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政治上人民當家作主。“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以上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也不會有”(167/2)。資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和絕望。小平講:“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r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143/3)。

此外,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還“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等等。(17/3)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經濟”,以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1、“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63/3)

鄧小平同志說:“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是要大幅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51/2)。然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國家是有深刻教訓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本該致力于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但是在急于求成、急于求純的思想影響之下,卻在1958年掀起了“”運動和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開來,造成生產力的人為破壞。鄧小平在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生產力水平提高不快時批評說:“社會主.義要表現它的優越性,那能像現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么窮,那要社會主義干什么?”(130/2)因此,“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314/2)。社會主義要消滅貧困,創造出發達的生產力,還要有較好的發展速度,不然就不能證明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能使生產力迅速發展,不能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能使人民感到滿意,也難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說:“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355/3)。

2、“要搞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第一,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第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48/3)

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那么,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的方法是什么?小平說: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后,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l34/3)。改革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革除不利于社會前進發展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的具體體制和各種弊端。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是一場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這就在明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基礎上,找到了加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正確的效的途徑。

社會主義的改革和開放是相輔相成的,內在統一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完善發展的內部條件,內在動力;而開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在推動。小平說:“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78/3)。又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373/3)。這就大大拓寬了我們學習外國長處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思路,使我們能夠直接以人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獲得的最高文明成果為起點,少走彎路,實現趕超。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二四項基本原則首先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小平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166/2)。我國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只要堅持社會主義,毫無疑問將來會比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得快,并且比較穩定和持久。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地形成的。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我們黨一直是人民群眾的指路人和組織者,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小平講:“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266/2)取消或者削弱黨的領導,必然“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稅滅”(171/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事實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當然還要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同各派的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努力提高執政水平,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在四個堅持中,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這一條不低于其他三條”(365/3)。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政治上廣大勞動群眾享有廣泛高度的民主,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廠,(168/2),但民主發展不能操之過急,追求形式也不行,那樣就“既實現不了民主,經濟也得不到發展,只會出現國家混亂、人心渙散的局面”(284/3)。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決不是可以不要對敵視社會主義的(下轉第87頁)(上接第79頁)勢力實行專政,不對他們專政,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民主。“沒有無產階級專政,我們就不可能保衛從而也不可能建設杜會主義”(169/2)。

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既是無產階級建立杜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先導,又為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正確方向,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建立、礬固和發展。當然,“我們堅持的和要當著行動指南的是馬列主義、思想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個別論斷,馬克思主義還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停留在原地不動,就會變成僵化的東西。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舍此談馬克思主義,嘟沒有意義。鄧小平所創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現實斗爭最精最管用的馬克思主義。

總之,四項基本原則是一個整體,都要堅持,“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173/2)。

論文關鍵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論文摘要: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論述,是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學習研究這一思想,付于全國人民堅持社會主義,大干社會主義活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