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民主政治建設論文
時間:2022-01-23 10:37:00
導語:中共民主政治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推動中國憲政進程,樹立民主進步形象
1.極力主張和倡導憲政。1937年5月在延安中共蘇區代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今年的幾個月內,全國必須發起一個廣大的民主運動,這運動的當前目標,應當放在國民大會和憲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8月,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決定抗日的救國方針,選舉國防政府”的要求,主張實行憲政。1939年2月,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該綱領具有“憲法”的性質。10月2日和12月1日,中共中央兩次向全黨發出關于憲政運動指示,各抗日根據地的憲政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1940年2月2日,“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成立大會召開,大會通過了《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宣言》,作了《新民主主義憲政》的重要講演。1944年8月12日,指出:“只有立即實行民主,才能增強團結抗戰的力量,只有尋民主的途徑,才能公平合理地解決國共關系與經濟國內其他一切政治問題。”并且重述了信守七年前關于民主政治的諾言。12月15日,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區,首先表現在各階級各黨派合作的“三三制”政府工作中。“凡參加人民代表會議(參議會)工作、政府工作及社會工作的一切人員,不問屬何黨派,或無黨無派,應該一律被尊重,應該一律有職有權。”[1]292-293
2.積極推進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早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提出國共兩黨“共同負責,共同領導,互相幫助,互相發展”的政治主張。1944年,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了“廢止國民黨”,實行“新民主主義憲政”的口號。1944年9月4日,中共中央指出“這一主張,應成為今后中國人民的政治斗爭目標,以反對國民黨一黨統治及其所欲包辦的偽國民大會與偽憲。”[2]9月15日上午,國民參政會的中共參政員林伯渠受命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聯合政府的主張。11月7日,國共兩黨達成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協議,“這一協定的精神和方向,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八年來在抗日統一戰線中所追求的目的所在”。12月15日,指出:“擺在解放區人民面前的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想出種種能夠促成聯合政府的辦法來。”[1]296,389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開,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結束國民黨的兩個步驟是:“目前時期,經過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的協議,成立臨時的聯合政府;第二個步驟,將來時期,經過自由的無拘束的選舉,召開國民大會,成立正式的聯合政府。”新的聯合政府應當“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我們把這樣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3]1068-10698月27日,國共雙方經過40多天的談判后簽定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簽署了停戰協議,政治協商會議同時召開,這成為新民主主義憲政運動中最輝煌的一頁。“政協路線就是同志《論聯合政府》的路線,這將是今后長時期的奮斗目標。”[4]
(二)推行根據地民主選舉,樹立全國民主建設的榜樣
“民主政治,選舉第一”。[5]抗日根據地民主選舉具有以下特點:
1.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中共在抗戰時期制定的選舉制度規定,抗日民主政權的產生,應經過人民選舉。凡年滿十八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男女、信仰、黨派、文化程度,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從陜甘寧邊區三次大型的選舉來看,參加選舉的選民分別占總選民的70%、80%、82.5%。在當時農民文化素質非常低的條件下,民主選舉運動采用了開會選舉、背箱子選舉等直接選舉方式和票選法、畫圈法、畫杠法、畫點法、投豆、燒香點洞、舉手表決等多種多樣的投票方式,大力鼓勵基層民眾參與選舉,為直接選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選舉堅持無記名投票和競爭原則。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根據地內普遍文化落后、文盲較多,選舉中一律采用正規的無記名投票。各抗日根據地的選舉法都明確規定了競爭原則。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在提名候選人時,不僅推薦自己的黨員,同時也推薦其他抗日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他們提供條件,在必要時以自己的活動去幫助真正能代表大多數人民利益的非黨人士競選。在黨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競選運動自下而上、從城鎮到鄉村迅速展開。各抗日階層、各抗日黨派和團體的候選人紛紛發表競選演說,申明自己的政見、主張和抱負。甚至在偏僻的農村,競選也很激烈。
3.堅持民主選舉中的平等原則。抗日根據地民主選舉的平等性體現在:一是每個有選舉資格的選民,都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選舉。在每一次、每一級的選舉中,都只有一個投票權,并且效力相等,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權。二是不同階級階層一律公平對待,沒有因階級階層的不同而規定不同的比例。三是男女平等,婦女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改變了婦女無權的地位。四是民族平等,規定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與漢族的平等權利。
(三)建立“三三制”政權,創新中國民主政治形式
中國共產黨根據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鼎銘先生的建議,在各抗日根據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創新中國民主政治的形式。
1.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奠定“三三制”政權的社會基礎。抗日民主政權的施政方針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保證抗日各階層人民的利益,改良工農生活及鎮壓漢奸反動派為基本出發點。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戰爭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各得其所。……在土地關系上,我們一方面實行減租減息,使農民有飯吃;另一方面又實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過活。在勞資關系上,我們一方面輔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飯吃;另一方面又實行發展實業的政策,使資本家也有利可圖。”[3]808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中共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勞動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除奸政策、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2.建立人民管理國家的權力機關——參議會。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國民黨先后成立的國防參政會、國民參議會都無法真正動員人們積極抗戰的情況下,中共在邊區建立了真正的人民管理國家的權力機關參議會。參議會作為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最高一級權力機關,其職權主要有:地方立法權、選舉罷免權、監察彈劾權、監督促進權、議決權、審批權、追認權。各根據地先后都建立了參議會或臨時參議會,一般以邊區或省為單位,在邊區內,省內設立三級或四級參議會。各級參議會的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會的全權機構為各級參議會參議員大會,大會期間還設主席團和秘書處、議員資格審查委員會、提案委員會等。參議會休會期間,邊區、縣均設有由議員互選產生的常駐議會。
3.運作方式上實行政治協商,民主合作。指出:“在政權問題上,我們主張統一戰線政權”。[6]760在政府施政上,則實行廣泛的民主協商。如何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首先是共產黨員必須在各方面做出表率。為此,要求政權中的黨團和共產黨員做到“具有充分的民主精神,……,要能夠堅持黨的政治立場,要能夠團結非黨干部,要能夠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去影響非黨干部積極負責地工作,反對‘因黨而驕’。”[7]共產黨員要“遇事先和黨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數同意,然后去做。同時,盡量地鼓勵黨外人士對各種問題提出意見,并傾聽他們的意見。”[6]742-743必須對黨外人士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一方面,在其職權范圍內的事情放手讓他去做,同時,幫助他完成任務,以提高其積極性和自信心;有成績給以表揚,有缺點幫助他改正。”[8]還要講求方法,特別是“對參加我們政權的黨外人士的生活習慣和言論行動,不能要求他們和共產黨員一樣,否則將使他們感到不滿和不安”。[6]743遇有意見分歧,爭議不能避免時,也要盡量使用會外談話方式求得解決。
4.以黨內民主積極推動人民民主。“擴大黨內民主,應看作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的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全黨“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黨內生活的民主化。……大批能干人才的創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6]5291938年10月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三個黨內法規文件,對于在集中領導下切實實行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起了巨大作用。1945年4月七大的召開,使民主集中制原則更加具體化、制度化。為黨內民主的發展提供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有效方式、“治病救人”的價值原則。“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9]中共黨內民主的完善和擴大,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所具有的民主意識、作風和習慣無疑會對根據地乃至整個國家的民主政治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享有了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派能夠參政議政,都離不開中共黨內民主的完善。
(四)建立監督保障機制,優化民主政治的環境
1.建立民主集中制原則指導下的權力制約機制。“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其組織形式,應該是民主集中制”。[6]383各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各級民主政府的委員制、代表會議制,實行普遍的選舉,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制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適當的權力約束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各根據地的最高權力機關是邊區參議會,各縣有同級參議會,村一級有村民代表大會。參議員由群眾選舉產生。參議會對同級政府領導人和司法部門負責人有選舉、罷免、質詢、彈劾的權力。二是政府執行同級參議會決議并對其負責。參議會對政府有監督權,政府對參議會決議有執行的義務。三是司法部門由同級參議會監督、政府領導,同時保持審判獨立。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僅充分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而且充分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這對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建設;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成功地實現了在抗日根據地的局部執政,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抗戰時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經驗
(一)推動中國憲政進程,樹立民主進步形象
1.極力主張和倡導憲政。1937年5月在延安中共蘇區代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今年的幾個月內,全國必須發起一個廣大的民主運動,這運動的當前目標,應當放在國民大會和憲法的民主化的完成上。”8月,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決定抗日的救國方針,選舉國防政府”的要求,主張實行憲政。1939年2月,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該綱領具有“憲法”的性質。10月2日和12月1日,中共中央兩次向全黨發出關于憲政運動指示,各抗日根據地的憲政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1940年2月2日,“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成立大會召開,大會通過了《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宣言》,作了《新民主主義憲政》的重要講演。1944年8月12日,指出:“只有立即實行民主,才能增強團結抗戰的力量,只有尋民主的途徑,才能公平合理地解決國共關系與經濟國內其他一切政治問題。”并且重述了信守七年前關于民主政治的諾言。12月15日,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指出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區,首先表現在各階級各黨派合作的“三三制”政府工作中。“凡參加人民代表會議(參議會)工作、政府工作及社會工作的一切人員,不問屬何黨派,或無黨無派,應該一律被尊重,應該一律有職有權。”[1]292-293
2.積極推進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早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提出國共兩黨“共同負責,共同領導,互相幫助,互相發展”的政治主張。1944年,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了“廢止國民黨”,實行“新民主主義憲政”的口號。1944年9月4日,中共中央指出“這一主張,應成為今后中國人民的政治斗爭目標,以反對國民黨一黨統治及其所欲包辦的偽國民大會與偽憲。”[2]9月15日上午,國民參政會的中共參政員林伯渠受命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聯合政府的主張。11月7日,國共兩黨達成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協議,“這一協定的精神和方向,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八年來在抗日統一戰線中所追求的目的所在”。12月15日,指出:“擺在解放區人民面前的極其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想出種種能夠促成聯合政府的辦法來。”[1]296,389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開,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指出結束國民黨的兩個步驟是:“目前時期,經過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的協議,成立臨時的聯合政府;第二個步驟,將來時期,經過自由的無拘束的選舉,召開國民大會,成立正式的聯合政府。”新的聯合政府應當“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我們把這樣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3]1068-10698月27日,國共雙方經過40多天的談判后簽定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簽署了停戰協議,政治協商會議同時召開,這成為新民主主義憲政運動中最輝煌的一頁。“政協路線就是同志《論聯合政府》的路線,這將是今后長時期的奮斗目標。”[4]
(二)推行根據地民主選舉,樹立全國民主建設的榜樣
“民主政治,選舉第一”。[5]抗日根據地民主選舉具有以下特點:
1.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中共在抗戰時期制定的選舉制度規定,抗日民主政權的產生,應經過人民選舉。凡年滿十八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男女、信仰、黨派、文化程度,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從陜甘寧邊區三次大型的選舉來看,參加選舉的選民分別占總選民的70%、80%、82.5%。在當時農民文化素質非常低的條件下,民主選舉運動采用了開會選舉、背箱子選舉等直接選舉方式和票選法、畫圈法、畫杠法、畫點法、投豆、燒香點洞、舉手表決等多種多樣的投票方式,大力鼓勵基層民眾參與選舉,為直接選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選舉堅持無記名投票和競爭原則。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根據地內普遍文化落后、文盲較多,選舉中一律采用正規的無記名投票。各抗日根據地的選舉法都明確規定了競爭原則。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在提名候選人時,不僅推薦自己的黨員,同時也推薦其他抗日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他們提供條件,在必要時以自己的活動去幫助真正能代表大多數人民利益的非黨人士競選。在黨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競選運動自下而上、從城鎮到鄉村迅速展開。各抗日階層、各抗日黨派和團體的候選人紛紛發表競選演說,申明自己的政見、主張和抱負。甚至在偏僻的農村,競選也很激烈。
3.堅持民主選舉中的平等原則。抗日根據地民主選舉的平等性體現在:一是每個有選舉資格的選民,都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選舉。在每一次、每一級的選舉中,都只有一個投票權,并且效力相等,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權。二是不同階級階層一律公平對待,沒有因階級階層的不同而規定不同的比例。三是男女平等,婦女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改變了婦女無權的地位。四是民族平等,規定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與漢族的平等權利。
(三)建立“三三制”政權,創新中國民主政治形式
中國共產黨根據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李鼎銘先生的建議,在各抗日根據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創新中國民主政治的形式。
1.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奠定“三三制”政權的社會基礎。抗日民主政權的施政方針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保證抗日各階層人民的利益,改良工農生活及鎮壓漢奸反動派為基本出發點。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戰爭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各得其所。……在土地關系上,我們一方面實行減租減息,使農民有飯吃;另一方面又實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過活。在勞資關系上,我們一方面輔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飯吃;另一方面又實行發展實業的政策,使資本家也有利可圖。”[3]808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中共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勞動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除奸政策、經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
2.建立人民管理國家的權力機關——參議會。抗日戰爭爆發后在國民黨先后成立的國防參政會、國民參議會都無法真正動員人們積極抗戰的情況下,中共在邊區建立了真正的人民管理國家的權力機關參議會。參議會作為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最高一級權力機關,其職權主要有:地方立法權、選舉罷免權、監察彈劾權、監督促進權、議決權、審批權、追認權。各根據地先后都建立了參議會或臨時參議會,一般以邊區或省為單位,在邊區內,省內設立三級或四級參議會。各級參議會的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會的全權機構為各級參議會參議員大會,大會期間還設主席團和秘書處、議員資格審查委員會、提案委員會等。參議會休會期間,邊區、縣均設有由議員互選產生的常駐議會。
3.運作方式上實行政治協商,民主合作。指出:“在政權問題上,我們主張統一戰線政權”。[6]760在政府施政上,則實行廣泛的民主協商。如何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首先是共產黨員必須在各方面做出表率。為此,要求政權中的黨團和共產黨員做到“具有充分的民主精神,……,要能夠堅持黨的政治立場,要能夠團結非黨干部,要能夠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去影響非黨干部積極負責地工作,反對‘因黨而驕’。”[7]共產黨員要“遇事先和黨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數同意,然后去做。同時,盡量地鼓勵黨外人士對各種問題提出意見,并傾聽他們的意見。”[6]742-743必須對黨外人士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一方面,在其職權范圍內的事情放手讓他去做,同時,幫助他完成任務,以提高其積極性和自信心;有成績給以表揚,有缺點幫助他改正。”[8]還要講求方法,特別是“對參加我們政權的黨外人士的生活習慣和言論行動,不能要求他們和共產黨員一樣,否則將使他們感到不滿和不安”。[6]743遇有意見分歧,爭議不能避免時,也要盡量使用會外談話方式求得解決。
4.以黨內民主積極推動人民民主。“擴大黨內民主,應看作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的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全黨“積極性的發揮,有賴于黨內生活的民主化。……大批能干人才的創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6]5291938年10月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三個黨內法規文件,對于在集中領導下切實實行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起了巨大作用。1945年4月七大的召開,使民主集中制原則更加具體化、制度化。為黨內民主的發展提供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有效方式、“治病救人”的價值原則。“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9]中共黨內民主的完善和擴大,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所具有的民主意識、作風和習慣無疑會對根據地乃至整個國家的民主政治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享有了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等基本權利,派能夠參政議政,都離不開中共黨內民主的完善。
(四)建立監督保障機制,優化民主政治的環境
1.建立民主集中制原則指導下的權力制約機制。“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其組織形式,應該是民主集中制”。[6]383各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各級民主政府的委員制、代表會議制,實行普遍的選舉,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制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適當的權力約束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各根據地的最高權力機關是邊區參議會,各縣有同級參議會,村一級有村民代表大會。參議員由群眾選舉產生。參議會對同級政府領導人和司法部門負責人有選舉、罷免、質詢、彈劾的權力。二是政府執行同級參議會決議并對其負責。參議會對政府有監督權,政府對參議會決議有執行的義務。三是司法部門由同級參議會監督、政府領導,同時保持審判獨立。
2.建立廣泛的監督機制。共產黨“應該受人民的監督”,[3]809抗日民主政權建立了相應的監督機制。參議會擁有對政府的監督權;共產黨內部,中央有黨務委員會,縣級以上各級黨委均有監察委員會,監督黨的機關、干部、黨員的行為;政府內部大都設有自我檢查部門;各根據地的報刊經常刊登先進人物的事跡、揭露典型的違法違紀案件,進行輿論監督。而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監督更體現了“三三制”政權的民主性。這種監督不僅體現在按照各根據地參議會組織法和政府組織法的規定,人民可以對他們的代表參議員和行政司法人員進行監督、檢察、批評、控告、罷免,而且還體現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不僅允許群眾自由批評政府,而且政府也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監督,并為之提供必要的渠道,如晉察冀邊區的邊區或縣行政會議。“有廣大人民的力量來監督政府,監督工作人員,人可以幸逃法網,但不能逃出人民的視線。壞事就不易發生。”[10]“邊區政府依靠著民眾的檢舉,才相當保證了各縣政府的廉潔,并間接保證了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11]
3.優化民主政治建設的法制環境。施政綱領是邊區政府的立法基礎。以黨中央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指導方針,各抗日根據地先后制定了許多施政綱領,對邊區法制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各施政綱領的指導下,幾乎所有根據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權的法律、條例,頒布政權組織法,制定大量選舉法規。另外,抗日根據地還頒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規、土地法規、勞動法規、婚姻和繼承法規、刑事法規等,從各方面加強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這些法律、法規是鞏固和發展抗日民主政權的重要保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945年7月4日,黃炎培等6位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造訪延安。在一次交談中,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2]中國共產黨在廣大的抗日根據地,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造就了一批模范的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是向民主新中國邁進的新的戰略起點,具有重要啟示。
二、抗戰時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啟示
(一)民主政治的建立是加強政黨執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徑
“中國共產黨在戰爭期間所爭得的源于民族主義的合法性,對于走向勝利、吸引大眾支持和讓反對勢力保持中立,都是必不可少的。”[13]“大多數人民承認的,選舉的,就是合法的。……在敵后建立的這種抗日民主政府,在實質上是最合法的。”[14]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民族主義的高度,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建立、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成功,贏得了廣大愛國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正像所說:“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主的問題,什么都無從談起。要民眾,雖危險也有出路;不要民眾,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團。”[15]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是加強中共執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徑。加強黨的執政合法性,必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為民的根本體現在于政治上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民主政治的發展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如何通過實行民主政治來提高行政效率就有了初步的探索。通過普遍、平等、直接、無記名的選舉,人民群眾可以選出有能力、素質高、執政為民的好干部,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主觀條件,民主集中制指導下的權力制約機制、廣泛的監督機制的建立以及相應的法律、條例的制定,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外部條件,建設廉潔效能政府為提高行政效率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上能夠取得前無古人的成就,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為今天黨領導的政治體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提供借鑒。
(三)民主政治的完善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民主政治建設能夠對抗日戰爭的堅持和最后勝利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民主政治建設適應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發展的客觀需要,服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局。抗日民主政權的施政方針體現了抗日與民主兩大精神,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保證抗日各階層人民的利益,改良工農生活及鎮壓漢奸反動派為基本出發點,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居住、營業、思想等的自由權利。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全民族團結抗戰,以抗日為前提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權建設的新模式。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行依法治國。
(四)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前提
抗日戰爭時期,民主政治得以在抗日根據地充分實行并取得輝煌成就,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治的正確發展。如果“離開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政治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戰的目的就不能實現,祖國就不能保衛,統一的民主共和國就不能成功。”[16]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派幻想“第三條道路”,民主政治建設只有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最終建立屬于人民的民主政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還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首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黨能夠獲取群眾支持,取得抗戰及全國革命勝利的力量之源。其次,在思想理論建設上,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新的理論思想——思想。在組織上,黨內民主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第三,學會與派實行民主合作,政治協商。
(五)沒有監督就沒有民主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建立健全了民主集中制指導下的參議會、政府、司法機關相互制約的權力約束機制,保障權力機制的健康運行。建立了共產黨內部的監督、政府內部的監督、輿論監督、法律條例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相結合的廣泛的監督機制,層層監督機制保證了抗日民主政權的良性發展,為中國共產黨加強黨內監督、黨外監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還頒布施政綱領、人權保障條例、政府組織法、選舉法規、行政法規等多項法律條例,充分保障人民的權利,規范政府工作程序,使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有法可依,為抗日民主政權能夠健康的發展創造了必備的條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把黨內監督同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的監督結合起來,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強有力的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黨史參考資料[M].(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M].第14卷.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323.
[3]選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選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56.
[5]韓延龍,常兆儒.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M].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13.
[6]選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鄧小平文選[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4.
[8]林伯渠文集[C].北京:華藝出版社,1996:393.
[9].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R].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2-11-08(1).
[10]謝覺哉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57.
[11]彭真.論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政權[N].解放,1938-10-30.
[12]年譜[M].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609.
[13]詹姆斯.R.湯森.中國政治[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15.
[14]劉少奇選集[M].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6.
[15]文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16]選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1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不僅充分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而且充分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這對今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民主政治建設;抗戰時期
- 上一篇:共產黨執政方式改革論文
- 下一篇:民主的邊界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