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反腐倡廉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2 03:16: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與反腐倡廉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與反腐倡廉分析論文

一、反腐倡廉應本著發展黨內民主、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這條主線,這就要求我們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以民主生活會、監督機構為載體的教育制度、監督制度。這是因為沒有制度為載體的民主是*不住的民主,沒有制度為載體的監督是軟弱的監督,這正是本文所講的相互制約模式。從本質上來說,教育和監督是一個互動的關系,也就是說,教力度的增加,必然會導致監督力度的減少,而監督力度的增大,又會導致教育力度的減少。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是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是實現依法執政理念和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完善黨的制度建設和國家法制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證。200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出席全國紀檢監察法規工作會議時強調:要適應反腐倡廉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落實《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0年工作規劃》為重點,不斷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法規制度,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反腐倡廉必須建立一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首先要確立政治、經濟、民主體制改革應同步、統籌、協調進行的原則,并使三者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和相互監督的機制。即經濟體制改革(導致)政治體制改革(需要)民主體制改革(促進)經濟體制改革,這樣的機制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其次,在結構上應建立一個執行層,這一執行層和決策、監督層之間要形成既是相互分離的又是相互聯系制約的內部(自轉軌道)循環監督機制;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紀檢、政府、政協、輿論和公民等組成的外部(公轉層次軌道)監督機制,最后,使內部和外部兩種監督機制和聯系各層面的縱向機制一起,達到監督上級又接受下級及公民監督的大循環套小循環、縱橫交*的監督體系。在現階段,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分配方式、思想觀念都在深刻變化,要從根本上遏止腐敗現象,就必須牢牢堅持黨中央提出的“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戰略方針,抓緊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這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工作中貫穿落實這一總體思路,一個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預防和制度建設

(一)偉大導師列寧在1922年5月2日《論“雙重”領導和法制》(給斯大林轉政治局)中指出:地方檢察機關只受中央領導,保留檢察機關根據法制對地方政權的一切決議提出抗議權力和職責,但沒有停止執行決議的權力,只有權把案件提交法院判決。否認“雙重”領導,堅持垂直,中央直接領導,是解決“同體制監督以取得明顯效果”的根本措施。

(二)決策、執行、監督三個層面的職務不能互兼,一個人不能既當教練員,又當運動員、裁判員。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要實現紀檢監察事業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好業務建設、隊伍建設和保障建設三根支柱。其中任何一個支柱不結實,加強執紀執法能力建設的工程都難以順利完成。而紀檢監察干部是黨的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提高紀檢監察干部素質,對于紀檢監察工作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對于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對于加強執行、決策和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只有整個社會是開放的,才能捕捉到社會上反映的有價值的信息,才能修正錯誤、發出正確的指令,使整個社會系統向良性循環發展。我們認為那種壓制民主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發揚黨內外民主,請公民、黨外民主人士參政議政,廣開言路,使信息通道便捷暢通。這是因為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筑,民主是內動力,人民是國之根本。要把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一方面保證人民群眾的參與權監督權和評判權,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的感情。

(四)鑒于現在某些政府領導人權力過大,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私有化行為的現象普遍存在,影響了政府對公共事務的科學決策。從國內情況看,我國改革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也遇到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腐敗現象呈易發多發的狀態。因此,實行地方權力分散,加強中央領導,是當務之急。將帶有社會共性的部門如:財務、投資、證券、國有資產……..等權力、利益部門,由社會或中央統管、加大透明度,置于廣大人民群眾和紀檢機監督之下。加強中央直接領導,健全完善巡視舉報制度,讓人民有地方說話、敢說話、說真話。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障人權,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用“親民、愛民、為民”的宗旨統領執紀執法觀念,真正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五)對領導干部實行跨干部管理權限進行管理,實行“異地使用”的措施,隔絕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溫床。同時要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正確處理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的關系,加強班子成員之間的通,既要維護好班子之間的團結,又要增強班子之間的相互監督,減少“一言堂”主觀錯誤的發生。

強調上述五點是因為,這些意見體現了系統的核心理論——功效不守恒定理,又體現了系統時空結構的可選擇性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我們知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系統學研究的核心。

三、一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確立后,各級“一把手”都將成為被監督的重點對象。

(一)對各級一把手要實行強有力的監督。即“一把手”(任命)中層(任命)基層(管理)公民(組成)監督機構(監督)“一把手”。按照教育、監督并重的原則,教育各級黨的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價值觀,建立一個全面、協調和科學合理的業務規范體系、政績考核體系和監督體系。

(二)目前GDP仍然是對我國官員考核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體系既不符合科學的發展觀,又不能真正表明一個地區經濟發達富裕的程度,反而帶來許多負作用,一句話,實現不了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更實現不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當然從GDP到UDI(人類發展指標),需要邁出一大步。經濟指標、人均指標可以用數字來描繪,但那些環境容量指標如:生態效益、能源節約、科技進步、公益事業效益等指標如何量化,都是一個世界性的老大難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用能夠反映綜合效益的考核體系來考核官員。即綜合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資源、人口、能源、節約+…….+經濟效益。

(三)國有企業反腐敗工作應建立如下制度:企業法人(招聘)中層(招聘)職工(組成)職代會(組成)監督任免機構(監督任免)企業法人。如果以企業法人為切入點,那么,對出資人制度的外部監督機制應該是:出資人(授權)董事、股東會(授權)監事會(監督)企業法人(增值)出資人。將上述制度結合起來,就形成相互聯系制約的現代化企業管理體制。

(四)當然,監督機構可以是“議行分設制”、“召集人制”,也可以是“直選制”。這些機構和制度適應了科學發展觀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正是系統動力學一個模式——高階負反饋環行為機理——螺旋型向上發展的模式,這一些在《中國共產黨內監督條例》中得到印證,2004年4月7日中央決定中紀委派機構由“雙重”領導改為統一領導,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五)這種機構的運行,在實踐中可以使國民經濟發展、紀檢監察的監督及形成的社會監督職能等各項工作達到良性互動,有力地控制各行業不正之風,建立起有效的信訪機制。使監督機關起到真正的監督作用;在理論上充分表現了系統理論和系統動力學技術是可以進一步明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科學發展觀的源泉和支撐,是對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