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體制體現力量對比關系論文
時間:2022-06-26 06:10:00
導語:政治體制體現力量對比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政治體制是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或人民通過一定方式組織國家政權以實現政治統治目的的重要手段,任何政治體制都有其基本原則,它們為該政治體制的有序、高效運行提供基礎或源泉。中國傳統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是德治——人治主義和一元集權,它們對中國影響長遠的“尚權”傳統的形成具有決定意義。深刻認識傳統政治體制的糟粕與負面影響,對當下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政治體制基本原則;德治;人治主義;一元集權
所謂政治體制,系指施行于特定地域內的關于國家政權、政府制度、國家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的法律、規則和慣例的總稱。亞里士多德說過:“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個鄙夫”o因此,政治體制不是憑空而生的,它是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出現而產生的,是人類出于維護共同體的安全和利益,維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對各種政治關系所做的一系列規定。政治體制是政治關系較為穩定的外在表現,是各種政治行為得以展開的基礎和依托。
任何政治體制都須有其基本原則,否則就會落入混亂和無序的狀態。而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就是為政治體制的有序高效運行提供基礎或動力的綜合性原理或規則。然而,任何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都不是超驗的,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地域范圍。因此,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總是特定傳統內的,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決定影響。因此,對中國傳統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進行一番細致的考察不僅是十分必要的。
一、德治——人治主義
(一)上古的幽思
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但中國進入階級國家之前的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是“大同之世”,還是個“紛爭不已”的亂世?在現代考古學和人類學進行田野發掘之前,我們對中國上古之世的了解,多是基于流傳下來的文獻的推測。在這些流傳下來的古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的是:當時的社會是后世士人憧憬不已的“大同之世”,換句話說,當時是個“以德服人”的時代。“大同”之世的特征可以見之于《禮記·禮運》中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既然說當時是“德治”的時代,就得有“圣人作”,否則人們就仍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于是,我們在傳世文獻中屢屢發現這樣的描述:《呂氏春秋·恃君覽》:“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后來,“有圣人作”,為民“制禮作樂”,使人有長幼之序,男女之別,“而民悅之”,遂使之“王天下”。于是,經典文獻中故事便成了我們進行制度建設的理想,我們看到了上古時代的堯舜禹躬行的“禪讓”所揭示的“德化”。
當進入階級國家時,“大同之世”離我們漸遠,圣人提倡禮義教化的目的即在于維系“小康”的社會。正如《禮記·禮運》中的記載那樣,“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時代就是圣人“制禮作樂”的時代。于是,上古時代的“德化”悠思,就成了后世士人孜孜追求的最高理想。“禮治”在西周達到了頂峰,形成了以“親親”、“尊尊”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和思想體系,并外化為兩條重要的原則: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二)“法治”的時代
隨著鐵器和牛耕的廣泛應用,作為西周禮治基礎的井田制遭到了破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并導致了諸侯國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加和王室的逐漸衰。王室的詔令不出宮墻,社會進入了一個“不務德而務力”的時代。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各國不行王道德化,惟愿霸道刑政,于是,出現了《左傳》所描述的“亂世”之象:“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在這樣一個“亂而不得治”的時代下,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世之道,中國進入了為后世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百家爭鳴”的時代。逐步形成了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具體說來,儒家主張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法家主張“不務德而務法”的“法治”;墨家主張“兼愛”;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其中尤以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影響最大。
秦滅六國,終結了西周以來的分裂狀態,也基本宣告了法家“法治”思想的勝利。秦國是建立在法家的學說之上的,所以,秦王朝建立后,仍然執行法家的思想路線,并將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各項政治法律制度推向原關東六國。具體說來,其一,推行法治主張。秦在統一后,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基本上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其二,實行重刑主義。法家的重刑主義認為,實行重刑可以達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在法家理論指導下的秦法“繁如秋荼,而網密如凝脂”,加之秦始皇“剛戾毅深,事皆決于法,刻削無人恩和義”,所以有秦一代,經常可見的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秦始皇還對企圖恢復西周禮治的思想和政治傾向進行打擊,焚書坑儒就是其證。繼承秦始皇的二世皇帝繼續推行法家的重刑主義,最終導致了秦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暴秦的統治。秦王朝的終結,也宣告了法家“法治主義”的破產。
(三)德治——人治主義的勝利
代秦而立的漢朝最初在政治上推行的是“無為而治”,經濟上推行輕徭薄賦,而法律制度則是“漢承秦制”,仍然是法家的“法治主義”。文景刑制改革削除了法律的嚴苛,推進了法律的進化,政治上也向“有為”轉向。漢武帝時確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標志著德治主義的全面勝利,最終形成了“德主刑輔”的中國法律傳統。但此時的儒家已經不同于先秦的儒家,它是以儒為主,儒法合流的產物,并吸收了道家、陰陽家以及殷周以來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此時的德治也非先秦時的“為政以德”,而退化為一種君主的“權柄”。
具體而言,“德主刑輔”思想包含如下內容:第一,重視綱常名教,鼓吹教化。孔子的“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的“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經常被作為勸諫君主實施仁政的信條。甚至連法家的韓非也說:“臣順君,子順父,妻順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第二,大德小刑,寬猛相濟。孔子在評價子產“盡殺環符之盜”時說,“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第三,重視賢人的作用,主張“惟賢者宜居高位”。漢以來的思想家無一不強調人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以孔盂茍三人的思想為張本的。孔子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故而他提出了著名的“人治”思想,即“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孟子則主張:“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茍子開宗明義便提出“有治人,無治法”,因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通過考察法與君子之間的關系后,他得出結論說:“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因為“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第三,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為了警示統治者,“德主刑輔”還內涵了君民關系。二者關系的典型描述,就是孟子所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或日“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就是中國士人標榜仁政的“民本”,但究其實質,這和法治所要求的“法律的統治”相差甚遠的。自漢代中期形成“德主刑輔”的原則后,這條原則便成了封建專制政權政治體制的核心,一直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
二、一元集權
(一)帝制前的理論和實踐
中國最早闡述一元集權思想的是《尚書》,其云:“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換句話來說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夏商周三代,這種思想觀念就表達為“天命”、“天罰”。根據葛兆光的研究,三代的這種觀念來自于遠古人們的情緒體驗。遠古的人們認為,天人之間是相通的,天會降災異向人們示警,表達天帝對人們行為的態度。在觀測宇宙現象時,我們的祖先發現一種現象:北極星似乎始終處于天庭中央,其他星辰拱衛著它,且北極星顯得比其他星辰更明亮,ep(論語》中所謂的“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于是,先人們就把這種體驗所得的知識投射到人世間,主張人世間也應像北辰一樣,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有德者,他能德化人,因而得到眾人的擁戴,便自然成為受天命而為王的人,他是溝通天人關系,向人們傳達天帝旨意的使者,是天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的祖宗神和天帝是合二為一的。因此,他的政權也應該是傳之永世的。
夏商兩代論證政權的合法性就是直接根據這種情緒體驗來進行的。《尚書·召告》說:“有夏服天命”。《禮記·表記》說:“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連孔子也稱贊夏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尚書·湯告》說:“有殷受天命”。《詩經》中也云:“有娥方將,帝立子生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0。正因為夏商受有天命,得到天帝的庇佑,所以,膽敢抵抗夏王和商王的行為就是逆天而動,夏王和商王就有權“代行天罰”。于是,我們看到了夏啟討伐有扈氏時聲稱:“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罰”;商湯討伐夏桀時也稱:“天帝降災于夏,以彰厥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天命天罰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第一,受刑罰之人,其行為獲罪于天,他們由于不遵天命,違反天理,觸怒上帝,使天降罪于他們;第二,執行刑罰的人,是代天行罰;第三,把對神的崇拜與對王室先祖的崇拜連接起來,把最高統治者“王”解釋為“帝”的嫡系子孫,從而把神權與王權合二為一。
但是武王伐紂后,西周統治者發現像夏商統治者那樣僅僅宣稱“天命天罰”是不夠的,于是,他們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以德配天”的內容是:敬天、孝祖、保民。周初的統治者除了主張周王的統治是受命于天之外,如“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皇天既附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國“吳天有成命,二后受之”等,還指出了“天命靡常”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他們宣稱,天帝并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各族的共有之神。天命屬于誰就看誰有能使人民歸順的“德”。過去殷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天命歸殷,殷王就成了“天之元子”。后來殷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而周王有“德”,故“皇天上帝該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而“大命文王”。國這樣,周初的統治者就為他們的“天命王權”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證明。從“天命王權”到“以德配天”的轉化,最終完成了中國政治體制一元集權的證成,中國后世證明政權合法性的做法都是以“德配”為理論依據的。
(二)帝制時代的理論和實踐
秦始皇“掃六合,統一宇內”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集權的封建國家。為了統治這個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國,秦始皇創制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樹立絕對的皇權。秦統一后,廢分封而置郡縣,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實行郡縣制;建立統一的戶籍制度,使“黔首自實其田;統一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加強思想領域內的鉗制,焚書坑儒,主張“以吏為師”;運用陰陽五行說為秦的法統論證,加強皇權的神秘化。這些為統一的中央帝國的鞏固起到了重大作用,并影響了后世達兩千年之久,正如清末譚嗣同所言,“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自秦以降,中國封建專制集權始終未有實質性的變化,在明清時期,中國的專制集權達到了頂峰。
自西周提出“德配”的思想以來,在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權威合法性證明可稱為“德命”原理的證明,其中包括“天”、“理”、“命”、“德”、“性”、“王”、“國”等范疇,但最基本的內容可概括為明“德”而證“獲命”,命即天命,指替取皇權的依據,也指皇權本身。于是,要獲得天命,君王首先得具有德行,完成“內圣”的證明;但由于“德”是獲得天命的根據,關系到政權的興衰成敗,所以,要獲得天命,還須以印證了“德”的外在表征來證明,這就是周初統治者所謂的“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保民說”。從“德”的外在表征上論證,只要獲得了民心,就可以證明獲得了天命,這也是后世“君舟民水”說的理論淵源。獲得民心的表現就是萬民歸附,天下大一統,也即董仲舒所謂的“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宜”。而獲得民心的最直接的體驗就是王朝更替,戰爭的勝負,特別是諸如鳴滌之戰、牧野之戰這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勝負。可以說,中國情境下的“多數人同意”的意愿,歸根到底最終就是在戰爭中檢驗了的人心相背,勝者為王敗者寇。這種合法性已經在奪取政權時就已經證明過了。于是,在中國,皇帝不是受法律約束的對象,他是解民于倒懸的拯救者及其繼承者。救民于水火的皇帝因為王朝戰爭的勝利而獲得天命,除去了前朝的殘暴法律,頒行了新的法律,因為它們是來自于皇帝的,因此,就獲得了社會一體遵行的效力。這正好與西方相反,中國是皇帝造了法律,皇帝在法律之上;而西方是法律造了國家,所有人都在法律之下。中國的這種權力合法性的證明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的權力結構,所有人的權利都是來自于拯救者(不管是皇帝還是總統),拯救者不僅決定了授予人們權利的范圍,也決定了權利的限度。因此,從秦到清末,這種一元集權的權力觀始終是中國政治體制的核心原則,甚至遲至民國時代,這個原則也是政治體制運行的核心。
三、結語
政治體制是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或人民)通過一定的方式來組織國家政權以實現政治統治的目的的重要手段,就其實質而言,它是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政治主體在特定政治文化的指導下逐漸形成的,集中體現了各種力量的對比關系。
任何政治體制都須有其基本原則,否則就會落入混亂和無序的狀態。然而,任何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都不是超驗的,都有其適用的條件和地域范圍。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原則是中國獨特文化環境下的產物,與中國人的生存環境、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有關,德治——^治主義和一元集權這兩個原則的形成正是其鮮明寫照,它們對中國“尚權”傳統的形成具有決定意義,也成為我們當代建設法治國家、憲政國家的巨大障礙。作為一個有著悠久專制集權傳統和人治傳統的國家,中國在向法治國家邁進的過程中,吸收西方先進法律理念是極為必要的,但也不能忽略了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對所引進的理念的“中國式解構”。因此,細致考察中國傳統政治體制基本原則并與當代法治社會基本理念進行比較,進而選擇合適的道路,這對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是具有重大借鑒意義的。
- 上一篇:增加凈收益減少損失論文
- 下一篇:小班班級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