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的唯物史觀運用
時間:2022-07-16 06:56:00
導語:“三個代表”的唯物史觀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強調必須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既尊重歷史必然性,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全面地、整體地推進社會進步;把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統一起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摘要題】理論視野%26#8226;哲學探討
【關鍵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唯物史觀/運用
【正文】
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新世紀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具體實際,聯系國際局勢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把握黨的歷史使命,把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貫徹到黨的建設理論之中,創造性地發展了黨的建設理論,開拓了新時期黨建工作的新境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
一、依據唯物史觀關于理論與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強調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實踐的發展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
唯物史觀在承認實踐對理論起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非常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視科學理論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的指導作用,在唯物史觀對理論與實踐、繼承與發展辯證關系的闡述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并且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這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運動,在中國共產黨創立之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深刻認識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理論上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正因為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我們黨才能帶領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挫折,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一方面,是因為客觀現實世界是發展變化的,精神文明、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與此相適應,理論作為對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作為對社會實踐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也必須是發展的、前進的和上升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另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始終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本身就是發展著的理論。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的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不把自己的理論當作終極真理,而是主動讓自己的理論去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并根據社會實踐的檢驗嚴格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認識或論斷,使自己的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特別指出了當前理論創新的特殊重要性和緊迫性。跨入新世紀,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將在更加廣闊、更加復雜的背景中展開。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環境越來越復雜。所有這些,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這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就需要有新的科學理論,即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就給我們黨提出了理論創新的任務。由此,同志強調:“世界在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前進,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在發展,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只有這樣,黨的思想理論才能引導和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在新世紀如何進行理論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首先,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不是一勞永逸的終結真理,而是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理論。當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就是要在黨的基本理論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其次,要從實際出發。這里的從實際出發,包括從時代特征、國際局勢、國內形勢和黨的任務出發,但最根本的是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同志還特別指出:“堅持與時俱進,就一定要看到《共產黨宣言》發表一百五十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發生的重大變化,一定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生的重大變化,一定要看到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工作、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一定要充分估計這些變化對我們黨執政提出的嚴峻挑戰和嶄新課題。”
再次,要研究現實中的重大問題。全黨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共同研究和回答關系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戰略問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的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認識。
二、依據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的原理,強調必須既尊重歷史必然性,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唯物史觀指出了社會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決定性和選擇性的統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這一原理,強調我們黨既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要承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堅持唯物史觀的決定論原則。同志認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是歷史發展中的客觀因素、必然趨勢。人們不能左右“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能改變“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能背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必須以決定論原則去觀察和處理一切客觀的事物及其發展過程,實事求是地認識人類社會的歷史,看清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性和規定性,順應歷史的潮流,堅持“三個代表”,嚴格按客觀規律辦事。另一方面,又要承認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唯物史觀的主體選擇原則。“三個代表”中的“代表”,以動詞形式出現,是一種主體行為,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且,這里的“代表”,不是一般的“代表”,是“始終”、“自覺”地“代表”。同志認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代表”。我們黨作為執政黨,要知道社會發展雖然是一種客觀過程,但卻不是純粹自發的過程,而是自發過程與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我們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可以利用客觀規律;我們黨必須以選擇性原則來確定自己行為的方向和方式,來思考自己的歷史使命;要在歷史發展的“可能性空間”中作出正確的抉擇,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通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在新的世紀,實現中華民族新的騰飛。
唯物史觀還指出了人的實踐活動是受動性和能動性的統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依據這一原理,為我們黨確立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角和嶄新的思維方式。即,中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落后,科學技術不發達,教育文化水平低,而且發展很不平衡。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有的社會歷史條件,是制約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們不能超越這一歷史條件,否則就會陷入盲目性,欲速則不達。這方面,我們已有深刻的歷史教訓。我們雖然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歷史條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動性、創造性的活動創造出更加適合自己和下一展的新的歷史條件。
既然社會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社會實踐是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那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怎樣才能做到既要尊重歷史的必然性,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實踐方略。
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歷史的必然性表現為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強調我們黨要尊重歷史的必然性,在這里,就是要遵循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反映并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解放和發展先進生產力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主體的能動性則表現為如何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提出科學的理論和綱領,制定出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選擇經濟體制和發展戰略。具體體制和戰略的選擇,可以表現出巨大的能動性,不同的選擇對于主體目的的實現和客觀規律的符合會有所差別,甚至迥然不同。所以,要特別慎重。實踐證明,我們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正確的抉擇,是主體能動性作用的一次光輝展示。
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要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社會意識一經產生就有自己的特殊發展形式和發展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突出表現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精神文明是社會意識中積極的、精華的部分,精神文明以物質文明為基礎,又對物質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是物質文明得以鞏固和發展的條件;人創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文化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和人的發展等都是社會發展中的客觀規律。尊重這些社會發展中的客觀規律,就要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的科學研究和正確開展思想領域的斗爭;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全面建設和繁榮我國的文化事業。還要看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有性質的不同,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這里有一個甄別、選擇的問題;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一個重在建設的問題;先進文化有一個扶植和培育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都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需要提出科學的理論和綱領,制定出符合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采取積極有效的發展措施。當前,要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和鞏固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要求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前沿,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使廣大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途上,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首先要明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和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對歷史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歷史乃是人民群眾自己的歷史,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的規律。在這里,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就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就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就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其次要懂得,要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需要提出科學的理論和綱領,制定出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且,要努力做好各項工作,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當前,要把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全面統一起來,推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充分保證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正確處理好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各方面具體利益的關系,在努力兼顧和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時,首先考慮和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要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既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盡快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又要全面考慮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確保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要堅持不懈地對黨員干部進行黨的宗旨教育,幫助他們堅持黨的群眾工作路線,掌握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本領和方法,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永遠與人民群眾心連心。
三、依據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是一個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有機體的原理,強調必須全面地、整體地推進社會進步
馬克思主義以唯物辯證的方法來分析人類社會,得出了人類社會是一個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有機體的科學結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這一科學結論出發,全面理解社會的內部結構、發展源泉、生長機制以及運動規律,把對個別社會現象、領域或過程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總體的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社會主義社會看作是一個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由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的整體。同志指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兩種相互聯系的偉大成果,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兩個密切相關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不僅包括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發展,而且包括政治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因素的各個方面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缺少任何一個方面,社會就是畸形的,就不可能健康地向前發展。黨必須帶領全國人民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全面地、整體地推進社會進步。這是黨保持自身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適應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客觀要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就是要發展當代中國的先進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條件;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各種問題的關鍵;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為共產主義創造雄厚物質基礎的唯一途徑。
適應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客觀要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就是要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同志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這是因為民主政治建設在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歷史上較之資本主義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不僅要創造出更發達的生產力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要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建設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活動主體,要求自我選擇、自我主宰,表現出歷史的主動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是人民群眾自覺創造歷史的政治條件;人民群眾又是社會歷史的價值主體,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民群眾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政治利益的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人民群眾所要求的政治利益從根本上說,就是當家作主。
適應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客觀要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是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同志指出:“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無疑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把物質文明建設好。同時,必須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也是因為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中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裕,才能成為一個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就會全面興盛。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人心渙散,精神頹廢,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也難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搞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系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黨必須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并且,人民群眾不僅有物質需求,同樣有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實現廣大人民利益的重要內容。
適應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客觀要求,必須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同志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因為人與社會是統一的,人是社會唯一的有機構成要素,社會的發展是由人來實現的;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尺度和目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綜合標準;社會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問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依據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的原理,強調必須把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統一起來
唯物史觀論證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依據這一原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黨必須把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統一起來。同志指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我們是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
我們黨的綱領包括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兩個部分。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始終不變的;最低綱領則根據革命或建設的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這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綱領。
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解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辯證關系的一個基本思想。一是最高綱領是最低綱領的目標和方向。黨在革命或建設的每一發展階段的基本綱領都必須以最高綱領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根本目標、前進方向。如果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放棄了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就必然要改變黨的性質,失去先進性。二是最低綱領是最高綱領的基礎和前提。最高綱領的最終實現,有賴于黨在革命或建設的每一發展階段的最低綱領的實現的積累,每一個最低綱領的實現,都為實現最高綱領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果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不顧最低綱領,脫離現實空談共產主義理想,也會改變黨的性質,失去先進性。這就要求我們要腳踏實地,把黨的最終奮斗目標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奮斗目標上來,切實做好每一項工作。可見,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革命精神與科學態度的統一。
“三個代表”是實現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統一的根本途徑。共產主義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由此規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努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才能為向共產主義過渡進一步創造物質條件;共產主義是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社會,由此規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必須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只有努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才能為向共產主義過渡進一步創造精神條件;共產主義是人類獲得徹底解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由此規定了人民群眾的社會主人地位。共產主義是人民群眾的事業,只有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才能有實現共產主義的現實力量。這些,既是對我們黨提出實踐“三個代表”的客觀要求,又是我們黨實踐“三個代表”要達到的最終結果。
五、依據唯物史觀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原理,強調必須在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思想,就其終極目的和人文本質而言,是唯物史觀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同志在其“三個代表”的思想體系中,依據唯物史觀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學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正確、全面地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和過程的相互關系、理想與現實的相互關系、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相互關系,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明確地提了出來。
人的全面發展是目標和過程的辯證統一。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共產主義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共產主義不僅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社會,而且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的全面發展自然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邏輯地包涵在共產主義的根本目標中。目標是在過程中實現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的實現需要經歷非常漫長而復雜的歷史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構成人的全面發展的因素、環節及其由以形成的條件和前提將逐漸地發展和成熟起來。在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提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主旨就是強調要注重培育構成人的全面發展的因素、環節及其由以形成的條件和前提。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完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尚未具備充分的條件,仍需要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去創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賴于的充分條件和扎實基礎。我們不能超越歷史階段去企求超現實的人的全面發展,又不可托辭人的全面發展是將來要實現的目標而放松今天的努力。
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和現實的辯證統一。人的全面發展,并不是某個人的突發奇想,而是社會發展本身對人的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當進步人類意識到人的全面發展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之后,便開始了對其執著的追求,成為進步人類特別是共產黨人的共同理想。理想的實現要靠現實的努力,現實的努力靠理想引導。馬克思在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下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客觀要求,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造就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條件和因素,并且指出了如“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等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方法和途徑,盡管這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可能真正實現。可見,馬克思在他所處的時代,就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理想和現實統一起來了。同志則進一步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理想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課題,對我們黨明確提出了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這種現實需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決定。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剝削制度的消滅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特別是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階段,人們對基本生存資料的需求趨于穩定,而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則日益凸現出來。二是生產的社會化、經濟的全球化呈現了新的氣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我國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上升到新的高度。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一體化,我國的經濟日益融入到世界經濟之中。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全球化,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從而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三是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的局限性所導致的“全球問題”日益嚴重地威脅和干擾著人類世界,人類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越來越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全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社會的矛盾引發的,而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社會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最終要取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的矛盾和人與社會的矛盾得到真正解決的內在根據和條件。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的辯證統一。一方面,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必要前提。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人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促進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變革的重要因素。社會的全面發展要以人為中心,偏離以人為中心的任何發展都不能稱為真正的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和手段。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和發展總要受一定社會條件的制約。社會的全面發展可以豐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體性,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也就是說,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應協調統一,人們既要考慮個人的全面發展,又要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總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通過改造客觀世界促進社會全面發展來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則需要人通過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來保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681頁。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單行本,第12頁。
[3][6]《人民日報》2002年6月1日。
[4][5][7][9][10][11]《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380-384頁。
[8][12]《論“三個代表”》,第154、177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4頁。
- 上一篇:違約責任歸責發展趨勢論文
- 下一篇:新城市區火災風險評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