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1 04:20:00

導語: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和平與發展;國際關系學;學科體系

論文摘要: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體系應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和平與發展具有恒久性、普利性、人本性的特征,以此作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的主題,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要求,能夠反映國際關系演化發展的歷史規律,能夠明確評析各種國際關系現象的價值標準,能夠形成中國國際關系學的研究特色。

任何一門學科的成立,都必有其特定的主題。這一主題反映該學科的宗旨,體現該學科的存在價值。它在一門學科中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該學科的全部內容都應以其為核心和中軸而展開,從而構建成一個科學、嚴禁的體系。

中國對國際關系學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已經由原來主要是介紹、研究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發展到有條件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體系的新階段。要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體系,就要為其確立一個合理的主題。

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確立一個主題,必須考慮到它既應符合歷史規律又能表明現實狀況,既具有理論價值又具有實踐意義,既反映國際關系的共性又體現中國參與國際關系活動的特色。筆者拙見為,這個主題應是“和平與發展”。

和平與發展之所以應當成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的主題,是因為它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恒久性。和平與發展不僅僅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它也是全人類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態,是整個人類社會演化、進步的基本趨向。盡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時常出現爭斗、戰亂和危難、困苦的景況,但致力于消除這些有害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不良現象,爭取和保持太平盛世、國富民強則是歷世歷代的人們所竭力而為之的。即使到將來,人類社會沒有了階級統治和剝削,沒有了民族壓迫和奴役,消除了戰爭,擺脫了貧困,人類仍然有繼續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任務。或許那時的和平與發展在內涵上會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但它也是今天和平與發展的必然延續和更新,是一脈相承的社會進步現象。

(二)普利性。和平與發展不僅僅是哪一個國家的良好愿望,而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目標要求。和平與發展也不只是對哪一個國家有好處,而是普遍有利于世界所有國家。雖然有的國家對外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造成了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威脅,但是它們也不可能完全反對和否定和平與發展,因為反對和否定和平與發展對這些國家也是沒有好處的。只不過,它們對和平與發展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只考慮自己的和平與發展,而不顧及甚至損害他國的和平與發展。所以,必須反對這種霸權主義的和平與發展觀,樹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和平與發展觀,真正體現和平與發展的普利性本質。

(三)人本性。和平與發展不僅僅是著眼于國際社會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為了人自身的生存、發展與完善。任何社會活動歸根結底都是以人為本的,國際政治活動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就是把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奮斗目標的。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是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人本性特征所作的深刻揭示。人的生存、發展與完善任何時候也離不開政治和平、經濟發展這兩個基本條件。以和平與發展作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的主題,就給這門學科注入了人性化的理論品質,使之真正奠定在以人為本的精神基礎上。

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能夠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要求

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體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這是無須論證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就應當揭示和把握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現實目的上來說,它為各國無產階級和所有勞動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爭取翻身解放,以及反對外來侵略和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統一提供了思想武器;而從未來日的上來說,它為全人類徹底擺脫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精神控制等各種束縛素,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奠定了理論基礎。現實目的和未來目的是統一的,現實日的服務于未來目的,來目的引導現實目的。無論從哪一層目的上來說,都體現了和平與發展的要求。

無產階級革命雖然可能離開暴力,但這種暴力本身不是目的,不是對和平與發展的破壞;恰恰相反,以革命暴力來摧毀反動暴力,是爭取真正和平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剝削階級統治下,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所有的照能是殖民擴張和強權掠奪,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引發這樣那樣的戰爭。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消滅剝削階級的統治,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民主、平等、自由的權利,才能為真正的和平奠定社會基礎;只有恢復每個民族的獨立和統一,才能有“各民族為達到共同目的而必須實行的和睦的與自覺的合作”。無產階級革命也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道路,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桎梏,從而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全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質意義就在于和平與發展。

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人們將真正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起來,人們就能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從而實現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這也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樣一種新的聯合體。到那時,同“經濟貧困和政治昏聵的舊社會”相對立,“這個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到那時,“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在未來的自由王國即共產主義社會里,和平與發展將會得到充分展現。可見,和平與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也是其落腳點。

第二,能夠反映國際關系演化發展的歷史規律

構建中國國際關系學體系,必須反映國際關系演化發展的規律,否則,這種研究就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脫離實際的。

筆者認為,自古至今,國際關系演化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爭取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我國學者叢鳳輝女士曾作過《和平頌歌》,其中前兩句為:“翻開人類史冊,和平與發展是歷史長歌的主旋律。”我對這一說法非常贊賞。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發展歷史的儒學,就是以“仁”、“和”思想為核心的。《論語》日:“禮之用,和為貴。”《中庸》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在對外關系上,就應“協和萬邦”,“修文德以來之”。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贊美和追求“和”的思想亦十分突出。柏拉圖認為,人類至善的境界就是“和”、“合”。他所設想的“理想國”就是不同等級的人既分工又合作,“使所有的琴弦都和諧一致”。亞里士多德主張,中庸致和是美德的特性,最能長治久安的國家形式是共和政體。至近代,隨著國家對外交往的擴大,相互聯系的加強,規范國家行為以求“和平”促“發展”的國際法應運而生。1625年格老秀斯作《戰爭與和平法》,為近代國際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指出:人們要以最大努力防止戰爭,即便是各國為了自衛自救在必要時而不得不使用武力,也必須遵守共同的權利和人道主義原則。戰爭的目標是締結和約,造成并維持國際和平。1648年締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并開創了以國際會議的形式通過和談來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特別是1945年聯合國建立并制定了《聯合國憲章》,標志著國際法趨于成熟。《聯合國憲章》確立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促進對于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等項宗旨,還規定了各國參與國際關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從而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盡管近代以來國際法中的許多規則主要是大國紛爭的產物,在實踐中也常常受到強權國家的破壞,但世界各國所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在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方面仍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然,不可否認,在人類歷史上也充斥著戰爭和暴亂,使人類陷入互相殘殺、極端困苦的境地,但這不是人類所希求的現象,而恰恰是人類致力于避免和消除的東西。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痛定思痛,人類每經歷一次戰爭蹂躪和災荒折磨,就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一些。他們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探尋新的改良措施,由此便更好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的歷史進程。因此說,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以人類不斷爭取和平與發展的業績而譜就的,而國際關系的演化史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第三,能夠明確評析各種國際關系現象的價值標準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種國際關系現象層出不窮,而且紛繁復雜。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國際社會的正式形成,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愈益加強,需要各國共同參與解決的國際事務愈益增多,上述狀況就更加突出。對諸多的國際關系現象如何去認識,采取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需要確立一個統一的合理的價值標準。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標準,就會是非難辨,無所適從。筆者認為,國際關系學的研究任務,就是要為評析各種國際關系現象確立這樣一個標準,以抑惡揚善,促進人類社會朝著進步的方面發展。

在國際關系的演化發展中,戰爭、媾和、談判、斡旋、聯盟、分裂、合作、冷戰、建交、絕交等等這些現象,往往都表現出多種目的和多重意義,因而不能僅僅從一時的成敗來評判這些問題,也不能僅僅從階級的眼光來分析這些問題,更不能任由各個國家從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出發而隨意解釋并為所欲為,超越時空狹隘限界的認識標準就應當是和平與發展。凡是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現象,就應當給予肯定和支持,反之,就要堅決反對。在當代世界中,除了上述各種傳統的國際關系現象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國際關系現象,諸如人權外交、人道主義干涉、國際恐怖主義、維和行動等等,對此,也應納入和平與發展的軌道上來加以評判。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領域中的分量日益增強,使許多國際關系爭端帶有了經濟的目的性和色彩,而許多國際關系爭端的解決也有賴于經濟手段,如因政見不同而引發經濟制裁或經濟報復,利用經濟援助或經濟合作迫使他國進行政治變革等等。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只能在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價值標準上,才能做出公正的定論,也才能合理地加以解決。

發展離不開和平,和平有賴于發展。以和平與發展為價值標準來透析國際關系演化發展的歷史,就可以使各種國際關系現象得到正確的解讀。

第四,能夠形成中國國際關系學的研究特色

國際關系學作為-''''u-J獨立學科而產生,公認是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英兩國各自開始設立專門的國際關系學術研究機構,并提出了頗具影響力的理論觀點,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思想體系。此后,國際關系學一直是以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學說為主導的。公務員之家:

西方國際關系學雖然也學派林立,各學派之間也有著這樣那樣的分歧并進行激烈的論戰,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服務于西方國家的利益需要,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大國強權霸權的色彩。盡管有的學派以崇尚和平的面目出現,如理想主義,但它的大國強權的氣息仍然是很濃重的。威爾遜為安排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而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就是理想主義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闡述,“就是在這個最顯得正義的理論后面,反映出它是為一定的國家利益服務的虛偽性。……威爾遜認為,在戰爭中,美國支持了世界,在戰后,世界就應當聽美國指揮。”也有的學派以強調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而見長,如科學行為主義,但其為西方大國利益服務的理論實質與其它學派并無二致。還有的學派以討論世界文明的進步為標榜,如文明沖突論,但其為美國的霸權主義作辯解并尋找新的理論支撐點的目的昭然若揭。

這樣說,決不是想全盤否定西方國際關系學,也無意抹殺西方國際關系學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而只是想說,我們不能簡單地搬用西方國際關系學,簡單地搬用,不符合我國社會制度和對外戰略目標的要求。我們可以借鑒、吸收西方國際關系學中的好的東西,但必須形成我們自己的研究格調,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學體系。

筆者認為,中國國際關系學與西方國際關系學之根本區別,就在于是否以和平與發展為宗旨。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我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這里所說的和平,是指全世界的普遍和平,而不是指某一兩個國家的絕對安全;是指世界各國平等的和平共處、友好往來,而不是指在一兩個霸權主義國家控制下的非戰狀態。這里所說的發展,是指世界各國在互利基礎上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從現實意義上來說,首先是指廣大發展中國家如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問題,而不是指少數國家如何處心積慮地維持自己的發達地位、使富者愈富的問題。以這樣的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為宗旨來構建中國的國際關系學,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這樣才能適應國際關系進步、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真正發揮其積極的有益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