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會主義公民話語權構建

時間:2022-01-29 05:17:00

導語:研究社會主義公民話語權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社會主義公民話語權構建

[摘要]實現均衡階層話語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和諧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階層話語權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礎就是公民文化,要建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應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文化教育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公民社會。

[關鍵詞]社會主義公民文化階層話語權建構

實現均衡階層話語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和諧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階層話語權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礎就是公民文化。正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話語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失衡,對此,應積極建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公民社會建設,以真正實現階層話語權公平正義、以人為本的均衡狀態,最終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

一、社會主義公民文化與均衡階層話語權

政治文化是一個國家中的各民族、各階級成員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定時期所形成的一套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價值取向的總和。政治文化通過對社會各階層成員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價值取向的塑造與引導,影響著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的狀態,而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的狀態則是左右社會政治秩序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形塑與社會性質相符合的社會階層話語權狀態,就必須建構相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社會政治秩序得以延續和持久的基礎。

最早進行政治文化研究的是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他以成員的情感認知和行為取向為標準,把人類社會的政治文化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地域型政治文化,存在于傳統社會,成員對共同體感情強烈,但對政治體系沒有明確意識,基本不參與政治;二是依附型政治文化,成員對政治體系是完全被動的,只與政治系統的輸出部分相關,并不積極參與政治體系;三是參與型政治文化,成員積極參與政治系統的輸人與輸出部分,傾向于一種自我“活動者’,的角色。同時,阿爾蒙德又為政治文化的政治內容取向規定了四個常量:作為一般性目標的系統、輸人目標、輸出目標和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其中,“輸人目標”和“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是政治文化的政治內容民主取向的既定指標,“輸人目標”、“輸出目標”和“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是衡量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程度的既定指標。阿爾蒙德認為,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四項取向都接近于零;依附型政治文化的“作為一般性目標的系統”和“輸出目標”取向高頻率地出現;參與型政治文化的四項取向都相對地高頻率出現。顯然,與民主政治相符合的、社會各階層話語權均較活躍的只有參與型政治文化。

由于政治文化的類型不同,社會階層話語權的狀態迥異,社會的性質也大相徑庭。除卻無涉階層話語權的傳統社會的地域型政治文化,在依附型政治文化中,臣民被強制分為若干等級,不同社會等級的權利與義務是二元分張的,高等級攫取權利過多而承擔義務過少,低等級的權利大多被擄奪而所剩多是義務。在此情況下,人們所形成的多是臣民型人格。公共政策的輸出只是統治精英階層意志的單向度表達,他們掌握話語霸權,其他社會階層毫無發言權,只能被動接受。在參與型政治文化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而實現了權利與義務的二元平等,因此易于形成自主人格。公共政策的形成也是社會各階層話語權公開博弈的結果,階層話語權趨向均衡,民主政治運作才得以實現。

然而,參與型政治文化是否必然導致均衡的階層話語權,并帶來穩定的民主政治體制呢?回答是否定的。純粹的參與型政治文化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高度危險的,政治參與的程度必須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亨廷頓認為,現代化本身與政治不穩定并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但通過某些中介因素的因果鏈條兩者聯系在一起。具體來說,現代化的影響包含三種關系:(1)社會動員/經濟發展=社會挫折感;(2)社會挫折感/流動機會二政治參與;(3)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穩定。這些中介因素環環相扣,成為制約變動社會政治穩定的關鍵變量。極端的政治參與觸發的階層話語表達爆炸很可能導致現有政治體制的崩潰。特別是對于后發國家來說,與現代化延續幾個世紀之久、一般是每次解決一個問題或危機的西方國家不同,后發的發展中國家,所有的問題不是相繼而來,而是同時出現,這使得政治現代化的任務尤重。在缺少具有適應力強和強有力的政治制度的情況下,參與的擴大就意味著不安定和暴亂。并且人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話語訴求也可能是極不相同的。因此,即使在民主政治非常發達的國家,政治文化的類型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以參與型政治文化為主,附加地域型政治文化和依附型政治文化的復合體,這就是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一種復合文化”。在公民文化中,許多人關心政治,公共政策是階層話語權均衡博弈的呈現,但也有許多人接受了更被動的臣民角色,把政治參與的話語訴求控制在既有政治體制的容納限度之內。更重要的,甚至在扮演主動政治角色的公民中,臣民和地域民角色也沒有被取代,他們被附加在參與者角色上,因為積極參與政治的社會各階層成員是寬容的、理性的民主主義者,而非極端的民粹主義者。實際上,地域民和臣民取向不僅僅保存下來,而且它們在公民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地域民和臣民取向緩和了個人的政治參與和主動性的強度……再者,地域民和臣民取向不僅同參與者互相依存,它還滲透并約束了參與者取向。”可見,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階層話語權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礎就是公民文化。

我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史,依附型政治文化影響深遠;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民族、各階層、各地方各具特色,地域型文化根基深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的均衡博弈,提高其管理各種社會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行使各項民主權利的能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因此,我們所要建設的政治文化,應是以參與型政治文化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所謂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指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以公民參與型政治文化為主體的復合文化,它的實質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二、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對均衡階層話語權生成的重要作用

阿爾蒙德說:“一個穩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政府和政治的結構:它依賴于人們對政治程序的取向—依賴于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夠支撐一個民主的系統,不然,這個系統成功的機會是很渺茫的”。民主制度得以持久、階層話語權得以均衡的政治文化基礎就是公民文化。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對均衡階層話語權生成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有利于塑造均衡階層話語權生成的主體—公民。公民是均衡階層話語權得以生成的政治人格,公民首先是政治文化人。如果在一個政治系統中,公民積極參與政治、關心政治、了解政治并影響政治,那么這個系統很可能是民主體制,較高政治素質的公民是民主政治的必備條件;反之,公民如果是被動的、消極的、政治知識極端貧乏且毫無政治熱情,那么這個制度很可能是專制體制,消極、冷漠的公民是實現民主政治的障礙。只有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才能夠塑造社會各階層的公民性格,培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土壤,均衡的階層話語權才能夠得以實現,地域型政治文化和依附型政治文化是不可能哺育民主政治的。

(二)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為均衡階層話語權的生成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政治穩定是均衡階層話語權得以生成的前提條件。復合型公民文化是穩定的民主政治的政治文化基礎,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一個民主政府必須治理國家;它必須有權力和領導權并作出決策。另一方面,它必須對它的公民負起責任。因為,若民主政治有什么意義,它意味著政府的精英必須以某種方式對公民的愿望和要求作出應答”。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取向在表達話語欲求的同時,也給政治精英以壓力和約束,明確了其責任;地域型和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取向則把政治參與的取向約束在一定范圍內,不致于過度,不致于使其失去效力。公民文化是復合性質的,“它包含著一系列的取向平衡。政治主動性是存在的,但它們是適度的;政治歧異是存在的,但它受到制約”。西方的公民文化是漸進政治發展的結果,是在長期激烈的社會階層話語權博弈的基礎上,傳統政治文化與參與型政治文化相融合的結果。而我國是后發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隨著近幾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民主政治理念的張揚,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空前高漲,應該說這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有政治體制的容量、張力有限,因而必須對公民的政治參與、話語表達行為進行引導,否則不但達不到發展人民民主政治的目的,甚至還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危害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建設,保持政治穩定的大局,才能夠舒緩階層話語權之間的張力,逐步實現社會階層話語權的均衡。

(三)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有利于消除階層話語權失衡的現象。正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話語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失衡:強勢群體話語霸權,過多地占有了社會資源;中勢群體的話語權快速增長,但還不能主導社會話語權;弱勢群體話語權雖得到一定的表達,但仍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社會主義公民文化以法律為最高權威,整體運作程序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社會公平、公正彰顯。因此,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本質上是與民主政治相適應的,有自主人格的人視自己為一個自由的、負有責任的人,而不是受控于他人的期待或沖動的工具。社會各階層積極參與政治、關心政治、了解政治并影響政治,可有效地使階層話語權趨于均衡。

(四)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為均衡階層話語權提供了充分的動力源泉。政治參與是現代政治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民主發展的標準與尺度。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時代,社會各階層政治參與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阿爾蒙德說:“如果說現代世界上正在進行一場革命的話,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場革命稱作‘參與革命’。而政治參與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各階層話語權得以實現并趨于均衡的過程。可以說,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不僅是政治參與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階層話語權日趨均衡的過程。一個國家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和水平越高,這個國家的政治發展程度也就越高,在某種程度上,政治參與已經成為衡量一國政治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五)致力于“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為均衡階層話語權的實現提供了合法性基礎。我國的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當前,我國人民政治參與和監督的渠道已得到很大改進,但這種參與和監督仍然處于自發式、呼吁式、建議式、批評式、揭露式、分散的階段,并且社會各階層政治參與的狀況也不均衡。因此,當前只有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大力推進人民的政治參與與監督,才能消除階層話語權失衡的現象。

三、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建構途徑

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建設應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在黨的領導下,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順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情勢,循序漸進地進行。具體來說,包括:

(一)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培育莫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可為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地得到提高,人們的權利意識、自主意識,進而通過政治參與來維權的意識得到增強。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也為公民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工具和手段。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學校教育建設尤其是高等教育建設進人蓬勃發展期,人學率和教育質量都有了巨大提高;人們的業余生活也日漸豐富;報刊雜志、視頻傳媒發展尤為迅速。這都為信息的暢通、公民政治參與的進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也為當前逐步實現均衡階層話語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發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進人新世紀,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越來越彰顯,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的新理念、新舉措紛紛出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民主政府、責任政府、陽光政府;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實現決策的程序正義;黨內民主與監督,黨的執政方式、領導方式和執政理念的建設;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的建設等,這些新的理念和舉措不僅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制度渠道,為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圍,也為實現階層話語權的均衡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持。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特有優勢,是我們黨的一切政治工作的生命線,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都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公民文化教育,公民文化教育不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包括大力倡導和發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樹立憲法權威,增強權利意識,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公民與政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等內容。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對于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發展大有裨益。同時,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在黨的領導之下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以充分保障社會各階層話語權的實現,它本質上與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是內在契合的,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有利于逐步實現我國階層話語權的均衡。

(四)積極培育公民社會。公民文化,顧名思義就是與公民社會相適應的政治文化。西方發達國家是公民社會理論與公民社會建構比較成熟的國家,在公民社會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在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間力量開始伸展,政治體制改革也使得政府權力從社會領域退縮,公民社會建設提上了日程。培育公民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真正建立和發展的制度前提。公民文化是公民社會的精神內核,公民社會是公民文化的物質外殼。因此,只有加快我國公民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才能真正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