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思想教育課學生創新培養
時間:2022-04-23 09:18:00
導語:小議思想教育課學生創新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學階段是學生培養想象力、創造力,開展創新性學習的最佳時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眼前的頭等大事。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實踐,針對傳統思想政治教學中創新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研究,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培養創新
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應使課堂教學內容具有“實踐”性,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素質教育的實施,旨在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過強的教師中心,無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認識中學政治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擺脫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使之盡快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成為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所在。
下面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教師要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的關鍵在教師,而教育觀念創新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①的前提。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樹立人的全面發展觀與能力本位觀。現實生活中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在學校聽話的,書面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走上社會后,不一定是創造型人才;而一些在校時并不被認為是好學生的,走上宿舍后卻嶄露頭角。這要求教師屏棄標準件型的人才觀,即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人、塑造的的觀念。只有素質全面,特別是具有科學精神和探索、發現能力的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人才。
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如果自身不注意創新精神的培養,又怎樣要求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呢?有句俗話說的好:“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長流水。”假設教師仍然停留在固有的思維方式、老化的知識結構模式、陳舊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落后的教學手段,不僅會落伍于時代的發展要求,甚至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更新知識結構層次,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從而適應政治課改要求。具體來說,教師必須精通所擔任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個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師有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透徹地理解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準確的講授教材。另外,教師換應有比較廣博的的文化修養。素質教育和創新精神都要求教師具備一種更新知識結構,補充學術養料,拓展教育視野的強大能力,使自己擁有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和一專多能、左右逢源、觸類旁通的知識結構。
在普高的文綜課程(史、地、政)教學中尤其重視學科之間知識的聯系和綜合,比如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一般規律這一知識點,既是歷史、政治的重點,也是人文地理的重點,這就要求政治課教師在講授中結合歷史史實,概括出原理,再從人文地理中進行驗證,得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的科學認識,進而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這樣的教學不僅生動而且內容豐富,從而加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必須是一個“雜家”,而不是簡單的傳聲筒。
二、正確認識新課改理念下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在師生關系上創新。
新課改要求擺正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位置關系。教學中學生主體是歸宿,是核心,教師主體是為其服務并受其制約的,教師的主體性只有在成全學生的主體性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實現。即人們常說的“內因是關鍵”。作為教師,我們要樹立“服務”意識、“平等”意識。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反思研究者。學生的地位應由被動的“聽眾”,徹底轉變為主動參與的“演員”,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發現者、探究者和創造者。教學的模式應由“教師為中心”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過程應由教師講授說明的過程,徹底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合作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使新課改中的教學工作真正體現出新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教學實踐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教師對學生灌得越多,則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獨立思考和行動提供的機會就越少,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教學民主,堅持師生平等,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敞開思想,暢所欲言,搞“群言堂”,不搞“一言堂”。對于學生存在的思想誤區,要細心、耐心地說服,并給予辨證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提供良好的氛圍和人際關系環境。
新教材提供了很多師生可以平等探討的話題,諸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發生了哪些轉變?生活在新時代的農村學生,可以從自身生活實際出發,廣泛進行社會調查,掌握新農村建設,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中小學全免學費等材料,通過充分討論,由學生自己得到關于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服務等職能的知識,這比教師單純的講解效果好多了。
三、制定具有明確培養綜合能力的指向性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標創新。
在傳統的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扎實地掌握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知識和技能,歷史在前進,教育的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本質功能已轉變成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其中包括在人的心理活動的最高水平上實現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怎樣制訂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具體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何處,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新課標就規定了“培養樂于學習,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具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的教學目標。
2009年的世界經融危機是學生在學習經濟常識的過程中值得深思的一個經濟現象,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簡單告知這一時事消息,其影響之廣,危害之深是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的,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集材料從經濟、政治、哲學不同角度來說明其產生的原因,危害及我國政府采取的政策,各國政府之間的合作,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抽象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又通過對“經融危機中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生根本改變了嗎”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用科學的態度來分析經濟現象,達到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幾個問題:
1、回鄉的農民工為什么增加了?對他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有什么影響?
2、危機對什么類型的企業影響最大?
3、我國政府的“4萬億投資”說明什么?
4、溫總理出訪歐洲有什么目的?為什么他一直強調“信心”?
5、我國成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是否意味著中國取代了它的國際地位?
6、美元貶值對我國的企業和個人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
7、作為股市晴雨表的中國市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
對這些問題不必也不可能要求學生回答全面,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從身邊的生活出發來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采取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
新教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學中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講究實際效果,防止空洞說教。教學方法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因材施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學生需要掌握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分析社會現象,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內化知識,培養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教學內容,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探究式教學、情景教堂、小組合作教學、現場教學人、社會實踐等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新教材一般都有[情景導入][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環節,教學中應充分運用教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想學、樂學。
例如“商品”這一概念的講授,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探究學習。
1、農貿市場中同一種青菜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價格有什么變化?
2、自然界中的水與商店中的礦泉水有什么不同?
3、你同意“物以稀為貴”嗎?為什么?
4、你買東西堅持“物美價廉”嗎?你會反季節購物嗎?
5、商店為什么換季時要以“地板價”來清理存貨?
6、請說明下面三者的關系(區別和聯系)并回答
自然物品——勞動產品——商品
(1)、什么是商品?
(2)、商品有什么基本屬性?
以上6個問題可以進行分組討論,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通過互動探究學習既體現了“三貼近”的原則,又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教學,達到教學手段的創新。
學生的認識能力是否會有長足的進步,常常取決于我們能否提供一個良好的外界條件。傳統教學多數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教師只是講講、寫寫,學生只是聽聽、記記,對知識的理解、認識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難真正搞清楚,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學媒介日益進入課堂,廣泛用于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諸如電影、電視,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傳統教學模式,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絡的高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絡信息,教會學生使用網絡遠程技術來收集資料、整理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中培養創新的能力。
例如在講到我國的民族政策時,可以利用網絡提供的少數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圖片,音樂如《愛我中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以及影片資源,還可以讓學生運用網絡等工具收集青藏鐵路線建設者的先進事跡等資料,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充分互動,運用多媒體教室,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設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最后,改革固有的教學評估手段,實現教育評價機制創新評價的最終功能是激勵學生。
學生最大的獎賞莫過于老師的鼓勵。
應試教育的評價制度以升學率和考試所取得的分數作為評價教育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而考試的答案是固定的、標準的。它不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意見,造成的結果必然是“高分低能”、“題目答案化,答案題目化”的不良現象。我們不難看到這種評價模式既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又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更起不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因而,在具體的教學評估中,不應將考試作為單一的評估手段,而應多種評估手段綜合運用。特別是與教材中全新設計的探索與活動相結合起來,加強實踐環節和學用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的、發現自己的潛能,激勵自己,從而充分挖掘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部動力。這要求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實踐單位的相關人員。評價學生的“學”,包括學生自我考核、學生互評、教師考核和社會評價。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對有關知識的了解、理解程度,以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以及在學習中形成的品格和態度。
例如在“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的教學設計中,要求學生互檢讀書筆記,課堂回答,討論,匯報分組調研報告,教師組織課堂評議。
附:學生評價表
通過改革教學評估手段,促使學生能把所學的理論同自己的日常行為表現結合起來,克服了“知”和“行”相脫節的弊端。從而實現了知識、能力、覺悟及“知、信、行”三統一,更好地達到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
總之,在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使思想政治課對學生既起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適應政治課改要求。這是擺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面前的新課題和神圣職責,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積累和提高。
注釋:
①創新能力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大腦活動的能力,即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想象、獨立性思維和捕捉靈感的能力;二是創新實踐的能力,即人在創新活動中完成創新的具體工作的能力。引自《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能力構建與專業發展》,重慶出版社,,彭智勇,2008年11月、第155頁第二段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能力構建與專業發展》,重慶出版社,彭智勇,2008年11月
2、、《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3、、張全旺: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周刊?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3期。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5、深圳晚報:教育部召開教學經驗交流與工作研討會2004年12月21日
6、《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中國人事出版社(第一版)王坦
7、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8、盧書兵主編:《中學政治創新教法》學苑出版社
9、《試論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梁劍英《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24期
- 上一篇:反思提升政治學習的有效方案
- 下一篇:高校政治課實現制度因素探析及實現途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