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法打擊海盜完善思路

時間:2022-12-17 05:09:00

導語:加強國際法打擊海盜完善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國際法打擊海盜完善思路

〔摘要〕索馬里海盜對來往商船的劫掠事件,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通過國際合作解決這一問題勢在必行,這就需要一定的法律依據。在此方面,國際法雖然制定了一些規范,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其不足之處:缺少專門的懲治海盜的國際公約,在管轄權上存在混亂現象。為此,必須完善國際法在懲治海盜方面的規制,如建立專門的國際公約以加強規制及,確立國際刑事法院對海盜犯罪的管轄權,從而為國際合作打擊海盜提供法律依據。

〔關鍵詞〕索馬里海盜,國際法,不足,完善思路

索馬里海盜對來往商船頻繁的劫掠事件,迫使國際社會不得不對此高度關注,一些國家紛紛派艦隊赴亞丁灣護航。但是,由于索里馬海盜力量強大,單靠各國力量不足以對其實施有效打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靠國際合作,這就給國際社會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制定并完善打擊海盜的法律規范。在懲治海盜及海上恐怖主義行徑方面,國際法雖然也作出了一些規定,但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索里馬海盜問題。面對這種愈益嚴峻的客觀情勢,有必要從國際法角度深入探討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的解決途徑。

一、通過國際法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的必要性

索馬里海域位于紅海、阿拉伯海及印度洋交匯處,是通往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地,是全球能源海上通道的咽喉所在。這里海情復雜,航道狹窄,沿海地區港汊密布,有利于海盜得手后迅速脫身和隱藏。自1991年以來,索馬里一直沒有建立起權威性、有效性的中央政府,致使其國內長期處于內戰頻發、經濟凋敝、治安混亂的惡劣狀態,為海盜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現在的索馬里海盜是實力雄厚的高技術海上軍事組織,指揮系統以正副指揮官的稱謂按軍隊序列編制,指揮官及一些重要成員曾在當地海軍服役,可稱得上是“第二海軍”。與其他地區小偷小摸式的海盜行為相比,索馬里海盜不僅活動范圍大、犯罪規模大,還具有職業化的特點。在活動時間上,他們劫持船只通常是在白天,主要以機關槍和火箭炮相威脅;在活動范圍上,以整個亞丁灣為主,印度洋西岸為輔;在技術裝備上,他們擁有先進的武器和電子手段;在活動方式上,他們通常是以改裝過的普通民船作為“母船”混跡于民船中,航行到外海找到目標后,再放下快艇對目標船只實施包圍,難以事先防范。可見,打擊索馬里海盜的難度是相當大的,僅靠個別國家單方面的力量難以擔此重任,必須依靠國際合作。這就要求制定為各國所統一遵循的法律法規。要依靠國際合作從根本上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就要完善國際法的相關規范,建立強有力的實施和監督機制,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國際法對海盜行為的界定及相關懲治規范

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的《公海公約》,對包括海盜在內的相關問題作了明確規定。1982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又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于目前尚無專門規制海盜犯罪的國際公約,因此以上兩個公約被認為是當前規制海盜犯罪最重要的國際法依據。這兩個公約規定,為了維護公海的法律秩序,所有國家應采取措施進行合作,防止和懲罰公海上的販運奴隸、海盜、非法販運麻醉藥品等行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海盜罪表述為:私人船舶或飛機船員、機組人員或乘客為私人目的,在公海或無管轄區對另一船舶或飛機以及其上的人或財物實施的暴力、扣留或其他掠奪等行為。這個規定所指的海盜罪特征,一是犯罪主體的私人性,二是具有明顯的犯罪故意,三是犯罪地域是公海或無管轄區,四是表現為嚴重的非法暴力、扣留或掠奪行為。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所有國家均負有合作制止海盜行為的義務,要盡最大可能進行合作,以制止在公海上或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任何地方的海盜行為。其中,有關懲治海盜罪的制度與規則主要有: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任何其他地方,每個國家均可扣押海盜船或飛機以及為海盜所奪取并在海盜控制下的船舶或飛機,逮捕船上或機上的人員并扣押船上或機上的財物。扣押國的法院可判定應處的刑罰,并可決定對船舶、飛機或財產所應采取的行動。國際社會在處理被海盜掠奪的船舶或其他財物的問題上,實行“海盜行為不改變所有權”的習慣規則,即海盜的掠奪、扣留等行為并不剝奪或改變被其掠奪、扣留的財物的合法所有者對這些財產的權利,若將這些財物從海盜那里奪回,則應交還原合法的所有人。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打擊海盜犯罪,國際海事組織于1988年制定了《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又稱“SUA”公約或《羅馬公約》)。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將海盜行為地限定在公海上不同,《羅馬公約》在表述上著重強調了海盜行為地包括締約國的領海,要求每一締約國應采取必要措施,對海盜罪行確定管轄權并根據海盜罪行的嚴重性加以適當懲罰;同時也要求各締約國遵守一些指導原則以減輕被扣留幫助調查海盜犯罪的受害船舶的負擔,提高各相關國家的合作水平以制止海盜及迅速地解決引渡問題。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但提供了指導各國打擊索馬里海盜軍事行動的實體法依據,也提供了打擊海盜軍事行動的程序依據。這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有關護航的依據,各國有義務為懸掛本國旗幟的船舶護航;二是有關軍艦和政府公務船舶不受侵犯的依據,各國軍艦和政府公務船舶,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免于他國艦機的登臨、檢查及扣押等管轄;三是有關海上遇難人員享有被救援權的依據,各國船舶均有義務救助因海盜劫船等原因而在海上遇難的人員;四是有關制止海盜的程序依據,各國可以對涉嫌海盜船進行臨檢、扣押,帶回本國審判處理。

2008年以來,索馬里過渡聯邦政府多次致函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國際社會協助索馬里打擊海盜,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呼吁安理會采取行動。安理會先后通過了1816號和1838號決議,授權各國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進入索馬里領海并采取強制性措施打擊海盜。這構成了各國派遣海軍艦艇打擊索馬里海盜的重要法律基礎。安理會的兩個決議規定了如下內容:一是各國應進行國際合作,以維護索馬里附近海域海上航運安全;二是各國應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打擊海盜;三是各國要尊重索馬里國家主權,進入索馬里領海及陸地必須征得索馬里過渡聯邦政府同意;四是授權各國可以使用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必要手段,打擊海盜和武裝劫船行為。三、國際法在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上的不足

上述有關法律規定給相關國家打擊海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但現實狀況表明,國際法在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上還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由于沒有專門的國際公約對國際合作打擊海盜的行為予以規制,直接影響了國際反海盜合作的實際效率。如前所述,在打擊索馬里海盜方面,盡管有關法律規定給各個主權國家很大的自主權,但是,由于沒有專門規制海盜犯罪的國際公約,不同主權國家在反海盜法規上又存在著巨大差異,在有些法律規定上甚至存在矛盾和沖突,使得海盜即使被捕獲,也往往不會受到嚴重懲罰。還有不少國家出于節約司法成本的現實考慮,放棄了打擊海盜的努力。特別是各國出于維護國家主權的目的,一般不允許其他國家進入自己的領土和領海打擊海盜,這直接影響到國際反海盜合作的實際效率。

(二)由于沒有專門的國際公約規定對海盜犯罪的管轄權,導致在司法制裁上出現混亂現象。目前,索馬里國內缺少有效治理的政府,這迫使打擊索馬里海盜的各國對于海盜的司法制裁大多依據一種非明確規定的國際法準則,即任何政府都有權懲處違反所有人廣泛認同的國際法標準的違法行為。但是,對于這一原則的適用存在爭議,很少有國家支持一國處罰因侵犯另一國公民的第三國公民的做法,這也就導致很多國家在參與海盜治理過程中“無法可依”。在這種情況下,有專家建議對索馬里海盜適用“屬地管轄”,但將海盜交由索馬里過渡政府處理又會引起各國人權保護方面的擔心。根據伊斯蘭教法,海盜分子交由過渡政府處理,可能會被施以砍手甚至砍頭的刑罰,這對國際人權維護是一個極大的沖擊。

四、面對索馬里海盜問題不斷完善國際法

上述分析說明,索馬里海盜問題的國際法適用已陷入一種困境,破解這個困境是各國政府共同面對的重要任務,更是國際法在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上需要完善的重要原因。

(一)應盡快制定專門的國際公約對國際合作打擊海盜的行為予以規制,以改變以往那種附帶性的立法形式。要詳細規定海盜活動發生國、受害國、海盜來源國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如何協調主權國家間的行動,使打擊海盜變成各國的國際強行義務,而不是各國可以自由選擇履行與否的選擇性義務。只有這樣,才能堵死海盜生存與活動的國際法律空間,防止一些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敷衍塞責,從而推動更多國家參與到國際反海盜合作的實際行動中來。

(二)在專門的國際公約中確立國際刑事法院對海盜犯罪的管轄權,將國際刑事法院的補充性管轄引入到打擊海盜國際犯罪中來。當海盜行為符合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的構成要件時,可以被視為一種戰爭罪行,可以歸入危害人類罪,由國際刑事法院對其進行司法制裁。同時,確立以安理會為主導的打擊海盜的專門機制。聯合國安理會于2008年6月2日一致通過第1816號決議,規定在決議通過后的6個月內,有關國家可以在經過索馬里政府同意的情況下,進入索馬里領海并采用一切必要手段,制止海盜及海上武裝搶劫的行為。10月7日,安理會又通過了打擊索馬里海盜的第二份決議,呼吁關心海上活動安全的國家積極參與打擊索馬里沿海海域的海盜行為。12月2日,安理會通過第三份決議,決定將各國打擊海盜的授權自即日起延長12個月,呼吁各國建立打擊海盜的國際司法合作平臺,各國和國際組織向索馬里及鄰近沿海國家提供援助,幫助他們提高打擊海盜的能力。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經為確立以安理會為主導的打擊海盜的專門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索馬里海盜現象不是孤立的,有效地打擊武裝海盜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在解決索馬里海盜問題上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