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進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
時間:2022-01-08 02:43:15
導語:加強和改進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 要:在新常態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共青團工作,應采取深化思想政治引領,加強青年理論武裝,鞏固延伸組織鏈條,激發青年青春活力;注重提升綜合素質,引領青年創新創業;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服務青年成才等措施。
關鍵詞:新常態;高校;共青團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常態”。尤其是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的出臺以及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的召開,為高校共青團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舞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群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群團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黨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奮斗的重要法寶。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強調,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當前,高校共青團面臨著三個“能不能”的挑戰:一是能不能跟得上黨政大局。在政府簡政放權、市場主體地位及多元化形勢下,對共青團能不能有效承接職能、發揮樞紐作用,提出了現實挑戰。二是能不能跟得上青年需求和盼望。當前青年需求呈現多元化,能不能滿足青年的差異化需求,有效維護青少年權益,引導青年理性反映訴求,將成為共青團高度關注的重要挑戰。三是能不能跟得上時展的步伐。面對時代步伐大踏步前進,能不能及時作出對青年動態、社會動態的準確研判和前瞻性舉措,對共青團的適應和應變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面臨挑戰,高校共青團工作要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我們必須樹立新常態思維,準確研判形勢,積極應對挑戰,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思考方法,科學制定舉措,在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思考,多下功夫。
一、深化思想政治引領,加強青年理論武裝
1.加強青年政治理論武裝
把學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抓實抓深。通過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報告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深化對青年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學習宣傳教育,積極引導青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團校培訓為載體,將系列講話精神、十八大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及共青團第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傳達到基層、傳遞給普通青年。
2.舉辦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通過舉辦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報告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深化青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學習宣傳教育。推進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培養信念堅定、理想遠大、能力突出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以主題團日活動為載體,結合建黨建團建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一二•九運動等紀念日,集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歷史,準確把握基本國情。
3.構筑全媒體思想教育陣地
以強化微博、微信功能為牽動,建立多層級、多領域媒體工作聯動體系,實現信息宣傳扁平化;強化微信、微博、網絡、手機APP等新媒體平臺建設,創建微話題、微視頻、微電影等文化產品,加強輿論陣地建設;扎實推進網絡文明志愿者的網軍建設,關注社會熱點,主動設計青年人喜聞樂見的互動話題,傳遞青春正能量。
二、鞏固延伸組織鏈條,激發青年青春活力
1.夯實團的組織建設
大力加強基層服務型團組織建設,著眼打造聯系和服務青年的堅強堡壘,增強服務意識,強化服務職能。做到組織設置規范,工作制度健全。按期換屆,認真履行民主選舉程序,確保團的委員會能夠切實發揮積極作用。經常開展團員教育、團員管理、團員發展工作。切實履行職責,帶動所屬團組織建設,所屬團組織工作有活力。鞏固傳統團建、深化團建創新,通過舉辦富有特色的團內活動,擴大吸納團的工作力量,在隊伍培養、品牌植入、機制建設等方面打牢工作基礎。
2.夯實團的制度建設
促進推動和落實黨建帶團建的制度,為共青團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奠定堅實基礎;建立健全團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深入領會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精神實質,以科學、完善的制度指導工作,規范工作。成立團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定期組織團干部開展理論學習,努力建設學習型團組織,使團的理論學習成為團內活動的新常態。加強校學生聯合會、各類學生組織的隊伍建設和工作指導,使團干部密切聯系青年成為團內工作的新常態。
3.夯實團的隊伍建設
加強團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團員意識,做好團員發展、團費收繳、團籍管理、團內推優等工作,努力健全組織體系,增強不同領域團組織服務青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提升團組織在青年教工中的影響力,擴大共青團在青年教工中的組織覆蓋,在機關、后勤、產業等單位成立團工委,創建青年教工導師團,建立青年教工成長促進會,充分收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三、注重提升綜合素質,引領青年創新創業
1.引領青年學習運用專業知識
學習是青年學生的第一要務,要鼓勵和引導青年學生學好課堂知識,夯實專業基礎。通過舉辦各類學科競賽、專業比賽,增強青年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在“趕、學、比、拼”中培養青年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舉辦沙龍論壇、讀書交流、名家會面等活動,開闊青年學生的眼界,提升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營造刻苦努力的學習氛圍,提升廣大青年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勝任能力。
2.引領青年積極投身科技創新
進一步加強學生科技知識的普及,設計開展科普文化周等活動。以大學生素質拓展為載體,設立大學生第二課堂,開設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類、實踐類課程,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組織,建立指導教師人才庫,結合當前國家科技攻關重點及前沿領域,緊密圍繞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課題,將研究生和本科生聯合編隊,舉全校之力培育和包裝高層次課外學術作品,力爭在國家各類學科競賽及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以此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3.引領青年創新創業創優
高校共青團應充分利用在組織動員、資源整合、載體搭建、氛圍營造等方面的工作優勢,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工作體系,努力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高校應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創優中心,通過設立創業培訓中心、項目管理中心、風險評估中心、創業項目對接平臺、創業項目孵化基地、創業咖啡館等,為有創業意愿和想法的大學生舉辦創業講堂、開設創業課程、培育創業社團、組建創業導師團隊、聯合打造創業基地、爭取創業資金支持、構建政策服務平臺、尋訪選樹創業典型等,力爭在大學生三創工作上取得新突破。
四、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服務青年成長成才
1.以高雅藝術提升大學生的健康情趣
開展邀請國家、省市級藝術團體進高校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陶冶道德情操,傳遞青春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舉辦開展大學生藝術節,吸引廣大青年學生參與藝術展演,營造積極向上、情趣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切實提升廣大青年學生的文化藝術品味。加強社團建設與管理,建立社團的組建審批、考核及評優機制,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參與社團指導的積極性。定期舉辦社團文化節,在廣大青年學生中開展特色社團活動,通過開展專場演出、科技競賽、公益活動等來活躍校園文化,豐富大學生業余文化生活。
2.以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
高校應注重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定期組織大學生開展日常社會實踐,注重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細分社會實踐群體,引入評優競爭機制,培養廣大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爭優”意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寒暑期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團員青年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通過走訪施工現場、企業車間、社區、農村等,開展不同類型的認識實踐、工作實踐、生產實踐,在實踐中學知識、長才干、做貢獻。大力推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形成實踐基地建設常態化。
3.以志愿服務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高校應注重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應以大學生西部計劃、遼西北志愿者服務計劃、各類大型賽事活動以及校內外志愿服務等的志愿者招募、選拔、培訓和事跡宣傳工作為載體,鍛煉大學生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品格。通過組織各類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使大學生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中收獲精彩與感動,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中綻放青春光華。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定期組織青年學生赴基地開展志愿服務,形成志愿服務常態化。總的來說,在當前形勢下做好共青團工作,應當樹立起共青團工作的“新常態思維”,堅持工作方向和格局不變,虛功實做、難事長做;應當適應時展和青年成長的新特點新規律,改革創新、破解難題;應當適應法治化進程、落實從嚴治黨的要求,狠抓制度建設,強化從嚴治團,以“新常態思維”引領共青團工作實現新發展。
作者:寇福生 叢明 李楠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創業團隊學習體系構建
- 下一篇: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