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時間:2022-11-27 09:36:27

導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是指基于互聯網絡、大數據等新技術所構建的網絡空間,依據人們網絡思想和行為需要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求,運用一定主客體條件資源優勢而開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發展的過程,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種主客觀條件相互支撐的結果。文章試圖從理論、實踐和技術等三個維度視角,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所需要的條件,更好地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服從服務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發展;虛擬社會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快速而廣泛運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現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難以適應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新型現代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是指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所構建的網絡空間,依據人們網絡思想和行為需要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求,運用一定主客體條件資源優勢而開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發展的過程,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種主客觀條件相互支撐的結果。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條件主要包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過程中所依賴的各種要素,主要涵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理論條件、實踐條件和技術支撐等三個基本要素。本文試圖從理論、實踐和技術等三個維度視角,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條件,這樣有助于揭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機理,認識和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所需要的主客觀基本條件,也有助于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條件。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理論條件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服務的。它是由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思想行為形成發展規律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所決定。因此,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理論條件,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和前提,也是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性,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客觀要求。1.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條件。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唯物辯證法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實踐理論基礎。要堅持用唯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各個方法聯系中探索方法的創新。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發展的觀點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具體方法的發展,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適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觀點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認識理論基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應堅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檢驗的原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本質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直接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基本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從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刻闡明了人作為類存在的本質,即人的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馬克思從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闡明了人的社會本質,即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P56)無論人的實踐本質,還是人的社會本質,人的本質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要服從服務于發展和豐富人的本質,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思想政治發展的需要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過創新發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實施,最終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本質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直接理論依據。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就是要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眾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促進人與自身、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一個現實的人擺脫和超越各種內在和外在的限制和束縛,實現人在關系、能力、素質和個性等諸方面獲得普遍提高與協調發展的過程和境界。[2](P89)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P123)用列寧的話說,就是“會做一切工作的人”[4](P29)。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實質就是要擺脫束縛人發展的各種外在與內在的局限和限制,人的外延發展就是擺脫束縛人的社會關系的局限和限制。人的內在發展,就是要通過發展人的實踐能力和素質來擺脫束縛人發展的局限和限制。正如馬克思指出:“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個人的真正的精神財富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財富……只有這樣,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5](P89)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要服從服務于人在虛擬社會生存和發展,促進人的虛擬社會關系豐富、提升人的信息素養和虛擬實踐能力,發展人的虛擬個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導理論。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建設網絡強國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新時代如何加強建設網絡強國,怎樣建設網絡強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指出:“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不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治網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6]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條件。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理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這些理論直接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條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遵循。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服從服務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一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服從服務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任務。任何方法的創新發展總是依據目的和任務來選擇確定的,不同的目的和任務就有不同的方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之相適應。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主要是依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選擇確定方法創新發展的原則和實現路徑。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服從服務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理論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支撐。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準確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運動的矛盾和特點,遵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如果背離或偏離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矛盾、特點和規律,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依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同環節的不同要求,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的方式方法。如何借鑒運用大數據方法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信息收集、分析、決策方法;又如何借鑒心理學咨詢方法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咨詢輔導方法等。三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服從服務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內化和外化規律。要立足于網絡空間,依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特點和需要,遵循教育對象內化和外化的規律,積極探索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滿足教育對象內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的需要,并運用內化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思想指導教育對象在網絡虛擬社會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行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是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直接指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基礎上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過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需要堅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的指導,一方面,要繼承已經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證明了的并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網絡空間,根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對現實空間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移植再生創造新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實踐條件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大平臺,是人們學習、工作、交往、生活的新空間和新場域。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7.0小時,互聯網普及率為55.8%。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實踐平臺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了實踐條件。1.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實踐基石。建設網絡強國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社會實踐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時代潮流,立足我國互聯網發展與治理實踐,圍繞建設網絡強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在建設網絡強國的實踐中形成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踐活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7](P197)網絡強國不僅體現在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抵御網絡風險的能力以及網絡治理能力,更體現在為國家和社會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提供強大網絡服務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支持。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加強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建設,立足于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實際,遵循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規律,主動出擊,趨利避害,注重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形成了許多加強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建設的好經驗和好方法。尤其是近年來,黨和國家積極倡導凈化網絡空間,建設網絡良好生態,堅持網絡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注重發揮網絡意識形態主旋律教育,加強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作用,這些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實踐平臺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實踐條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實踐平臺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實踐條件。從我國2002年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實施。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建設(2002年后全國高校普遍建立紅色網站)到依托門戶網站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設;從網絡等新媒體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思政網絡課程、課件開發)到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網絡思政課堂)。從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施到日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易班)的全面開展等,這些豐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和實踐平臺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實踐條件。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互聯網+教育”的提出到“互聯網+思政教育”和網絡育人,更是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出了實踐條件和要求。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運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興起和實施,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條件。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的技術條件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發展,深刻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實現的平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突破了時間性和空間性,為學生共享優質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1.網絡信息技術的即時共享性的特性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新條件。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即時共享性成為網絡信息技術的最主要特性之一。即時共享性的網絡信息技術運用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信息共享的壁壘,突破了物理時空界限,實現了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教育對象與教育對象之間的知識信息的即時性的共享與分享。因此,基于即時共享性的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實現條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即時共享的方法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獲取和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知識信息提供有力的支持,并逐步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這種“即時共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方式方法,為教育對象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空間實施網絡思想政治學習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實現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率和教育實效性最大化。同時又極大地擴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覆蓋面和影響力,提升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利用率。2.網絡信息技術匿名性的特性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網絡信息技術的匿名性改變了現實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面對面、實名制的教育教學方法。現實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總是基于一定的現實物理空間,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身份明確、身體在場的一種實名制教育教學方法。這種身體在場的實名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起到主導的作用,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往往難以有效發揮,教育者難以有效地針對教育對象思想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網絡信息技術匿名性的技術特性,改變了現實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是一種身體缺場、數字符號化在場的教育活動,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身份和社會地位不再是關注的主要對象,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主要關注的是教育內容和傳授的方法。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教育過程中不再是主動與被動、主導與被主導、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因此,網絡信息技術匿名性的技術特性為構建起基于創新發展網絡空間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平等、民主的主體間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新的技術支持和保證。3.網絡信息技術交互性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實踐空間和場域。交互性是網絡信息技術又一顯著的特性。網絡信息技術交互性運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時空的邊界,為實現跨越物理時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有力技術支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通過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基于網絡空間的信息有效交互性完成的。網絡新技術的即時交互性可以幫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實現有效推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能有效地幫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提升網絡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和認同能力,使教育對象在網絡空間交互中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理解和把握,并內化為自己認同的思想認識和思想觀念,最終實現育人的目的。因此,基于微信、微博等網絡虛擬空間的交互功能,為創新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新的實踐空間和場域。

參考文獻: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志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04-22(1).

[7]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曾令輝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