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思考
時間:2022-03-18 09:46:45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網絡的內涵和基本特點,分析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最后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與進步,網絡的觸角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對網絡更加熟悉,甚至成為其自身的一種生活方式,很多的信息都是從網絡上獲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客觀分析這一現實,并且結合工作的固有規律,將網絡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途徑,最大程度上發揮其積極作用,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網絡的內涵及其基本特點
網絡是指兩臺以上電腦通過信息數據線路進行聯通,在特定通信協議下,進行多向溝通和交流的途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6.18億人,其中大學生群體幾乎全部都上網,占比達到了10%以上,可以說網絡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生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網絡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虛擬性
虛擬性是網絡最直觀的特征,它不是以一定物質形式存在的,人們在網絡上進行溝通和交流也都是虛擬的[1]。隨著電子商務出現和發展,人們可以通過電子支付的方式,去虛擬空間購買自己喜歡的產品和服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現代人的生活。
(二)開放性
網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開放性,通過一臺聯網的電腦,每一個人都可以加入到網絡當中,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態度以及情感。另外,人們也可以瀏覽到很多的外界的信息,看新聞、查資料等,開放性的特點,使得網絡更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三)及時性
網絡的信息傳遞速度快,可以實時更新,保證了內容的及時性,尤其是一些新聞類的網站,其更新速度則更快。
二、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影響
(一)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
1.網絡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
網絡以其開放性的特點,更加容易吸引大學生進行接觸。首先,網絡上囊括了眾多的信息,大學生出于學習和生活的需要,通過網絡途徑就能夠獲得相應的信息,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2]。其次,網絡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溝通的空間,有利于他們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際圈,當他們遇到各種壓力時,網絡成為了最便捷的減壓途徑。
2.有利于師生之間更快更好地溝通與交流
首先,網絡確保了思想政治工作溝通渠道的及時性。網絡能夠將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信息快速傳達給大學生,同時也可以將大學生的反饋及時反映給思想政治工作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針對性。其次,網絡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平等交流機會,保證溝通的平等性與親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通過電子郵箱、QQ等通信工具,能夠保持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這為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很多的途徑[3]。
3.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網絡提供了電子郵箱、QQ、微信等信息傳遞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閱讀材料,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及時地傳給學生,學生看完之后可以在網絡上第一時間反饋給老師,這樣就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其次,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通過念文件、開班會、開思想交流會等方式開展,效果非常有限。借助網絡的幫助,圖文并茂、真實生動地將信息傳遞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有趣的氣氛。
(二)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
1.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體———大學生提出的挑戰
首先,部分學生沉迷在網絡中,難以專心學習。根據互聯網中心的問卷數據,將近四成的大學生上網過程中都有打游戲的習慣,有將近一成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還有的大學生養成了通宵上網的習慣,導致白天沒有精力學習,使得學習成績嚴重下滑。其次,受到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影響“三觀”。網絡信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各種思想意識、判斷標準、價值觀念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大學生的性格還沒有完全定型,容易產生較大波動,如果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侵害,就很容易產生偏激的思想,影響“三觀”的正確發展。再次,網絡犯罪頻繁發生,危害身心健康。大學生在網絡上會受到物質利益等多方面的誘惑,被有不良企圖的人員利用,成為網絡犯罪的工具,陷入犯罪的深淵。
2.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挑戰
第一,對思想教育工作者權威地位的挑戰。網絡上存在著各種言論,其中不乏對主流思想的反駁,一旦被大學生認可,大學生就會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削弱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權威地位。網絡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數據資源的數量非常大,很容易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甚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難以開展。第二,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現有工作方式的挑戰。在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老師往往通過開班會、個人交談等形式,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育的效果。在網絡環境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與學生只是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聯系,學生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見地,主客體之間無法進行面對面的交談,從而也使得教育效果難以得到保障。第三,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控性帶來的挑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求學生無私奉獻,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老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能夠對教育的內容進行篩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的信息來源大大豐富化,能夠接觸到網絡上充斥的各種信息,包括那些有害的信息,老師無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控制,這種非控性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策略
(一)強化大學生的理論修養和網絡素質培養
首先,對于強化大學生的理論修養來說,要運用“毛鄧三”、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科學的思想,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課時,改變原來的授課方式,結合網絡上的熱門話題,深入淺出地為大學生傳授這些經典的思想理論。同時,老師還要通過提問、考試等形式,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對于強化大學生網絡素質培養來說,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動機。同時結合非法傳銷、網絡詐騙等典型案例,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辨別信息,有選擇性地從網上獲取有益的知識和經驗。
(二)建立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網站
高校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設,通過在校園網上設置思想政治教育板塊,建立自由討論區,針對網絡上的熱門事件,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一方面,及時更新硬件設備,保證大學生訪問的暢通性;另一方面,優化軟件配置,提高大學生的訪問體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站,進行正面引導,傳播正確的信息,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網站,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形成良好的宣傳氛圍,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網絡上的積極作用。
2.開發思想政治教育軟件
要運用校園網系統,組織專業人員把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政治性教育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動態相結合,針對學生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制作成生動、直觀的多媒體軟件送入校園網,力求把深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編成生動形象的計算機程序,吸引學生主動使用,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實效性。
(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網絡監管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已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可是我們的法律法規卻跟不上網絡時代的現實需要,出現了無法可依的局面。應當根據現實的需要,對已有的法規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并結合網絡這一特殊思想陣地,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對網絡信息的、傳播等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和管理。
(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自身調整
網絡的普及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只占一小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順應這種趨勢,做好自身的調整工作,充分認識到網絡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并利用網絡提供的平臺,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式的創新,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進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同時,把理論灌輸為主轉變為疏導為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資源優勢轉化為網上優勢。
四、結論
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但是網絡的普及已經成為時展的趨勢,因此,應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革和創新,將網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網內和網外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更好適應網絡環境,更好地發揮網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馬 杰 單位:新疆職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宋元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及其指導價值探討[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7—59.
[2]李娜.高校輔導員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21—22.
[3]朱淑芳.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