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6-17 10:21:36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互聯網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時代新人的當代大學生更是對互聯網趨之若鶩。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創新方法,探究符合互聯網時代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時代,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和普及移動互聯網設備,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要求。高校是網絡信息活動比較活躍的區域,也是學生獲取信息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但不能忽略的是,網絡給大學生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互聯網時代,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地使用網絡,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導向,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正因為如此,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勢在必行。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這表明人類開始進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兩次工業革命,前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從落后的農業國逐漸變成了工業國,可以說人類實現了第一次飛躍。人類的第二次飛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學習和工作越來越方便。第一階段是傳統互聯網,人們獲取信息主要依靠網站;第二階段是傳統網站與社交軟件融合,稱之為智能互聯網,比如騰訊的QQ、阿里巴巴的淘寶等為主要代表;第三階段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大量電腦端的應用移植到了智能手機上,再加上移動支付的普及,實現了信息和社交共存,例如共享單車、微信、抖音等應用。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很多傳統行業都會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再次實現質的飛躍。互聯網時代,通過移動端應用軟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國內各高校常見的手段與方法,并且有愈發依賴的趨勢,如何利用好互聯網來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傳播正能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網絡節省了人力資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交流方式不受地域限制,管理方式靈活多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利用互聯網的這種特點,高校可以嘗試在互聯網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平臺,積極地宣傳黨的政策和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流思想等內容,從而改變灌輸式的教育模式。通過在線討論、彈幕交流等形式,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提升道德修養。互聯網時代,高校應當合理運用網絡,及時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同時密切關注網絡安全,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交流,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人類的生活就已經處于現實和網絡雙重世界中,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借助互聯網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對上述背景的分析,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利用互聯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如何最大限度地、更加合理地利用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成為當今中國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網絡所呈現出的平等性和交互性,都是傳統的思政教育很難達到的。便捷性和及時性是移動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它有別于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并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多維的、雙向的甚至多向的信息傳播,個體可以被充分地展現,在網絡空間實現自由、便捷地交流。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師生關系非常明確,而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主客體發生了變化,兩者的關系日漸模糊,突破了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這就意味著在網絡生活中并不是通過書本、黑板發揮作用了。與此同時,大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頻繁地進入互聯網獲取信息,這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也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環境越來越復雜化。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是指數級增長的。跨越時空、跨越國界的信息交流在開闊當代大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呈現出文化多元性現象。因此,當代大學生的“三觀”必將受到大量外來價值觀的沖擊。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世界中,西方發達國家充分利用經濟優勢、媒體主導權和影響力,潛移默化地傳播西式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大學生正處于思想發展期,思想雖然比較成熟,但并未達到穩定的狀態。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的搖擺不定,甚至懷疑進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網絡中發表言論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自由度很高,在某種程度上會弱化大學生道德倫理觀念。當代大學生隨時隨地都處于社交狀態,微信、微博、抖音這些當下比較流行的社交軟件,成為了這個群體必不可少的手機應用。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存在大量低俗、暴力、炫富等不健康的信息,通過匿名評論等方式進行傳遞,直接加劇了互聯網文化的不可控性和不確定性。對于思想尚未穩定的大學生來說,長時間接觸不健康的信息,會弱化青年的道德意識和倫理架構,喪失自我、缺乏熱情、無視社會責任感等問題隨之而來。互聯網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會對當代大學生造成嚴重心理問題。網絡陪伴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當今時代的人際交流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聯網,這就減弱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流。雖然人們通過網絡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進行溝通,但網絡生活無法取代現實交往,頻繁的網絡交流會讓大學生的現實心理狀態發生變化。當前,部分大學生有嚴重的手機依賴綜合癥,長時間停留在虛擬世界中,不僅影響了學業,有些甚至患上了網癮綜合癥,弱化了人際交往能力,逐漸變得冷漠、孤獨、封閉、厭煩、焦慮。諸多的不良情緒如果不加以引導,很可能會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等一系列問題。
三、互聯網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思政效果的提升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高校應當有針對性地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缺乏針對性,形式單一。如果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進行有效結合,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實效性都將得到提升。
(二)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學
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激發思政工作者的熱情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當下,中國高校普遍開展了線上班會,在線心理疏導等活動,有效地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網絡可以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灌輸式的,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很多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解不透徹,無法保證教學效果。而通過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及時,學生喜聞樂見,音頻、視頻等方式更加直觀,也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
(三)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合理運用互聯
網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最大作用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載體,其中的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最大效應,是值得所有高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分辨信息能力。這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就必須深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要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就需要拓展工作維度,將工作重心適當地分配到互聯網當中。
作者:張巖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