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構建路徑
時間:2022-07-13 09:18:34
導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構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年是國家發展的未來和希望,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要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大學生教育改革中。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而構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是高校教師鞏固網絡思政教育陣地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以網絡時代為背景,分析高校加強構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義,并針對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從全局出發,從不同層面對如何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提出了可行性策略,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科學性指導。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體系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養高水平人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高校應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相關要求,對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起到了指導作用。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各種信息的傳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西方資本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不斷涌入。若不能運用好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將會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新沖擊。高校需要結合當前國家的政策要求,充分運用網絡平臺,思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現實需要[1]。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著重強調:“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2]因此,樹立互聯網思維,將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和新媒體信息技術相結合,搭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新平臺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需求。
一、高校構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義
(一)增強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西方國家通過網絡進行文化滲透,使我國部分大學生對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產生崇拜,對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認同造成沖擊。在2020年中國肺炎疫情形勢逐漸好轉的重要關頭,全球疫情形勢日益嚴峻,在全球戰“疫”過程中,中國提供“中國經驗”為世界抗“疫”爭取了黃金時間,貢獻“中國力量”,展現大國擔當。在疫情期間,通過我國網絡主流平臺的大力宣傳推廣,更多人看到無數“90后”青年堅持奮戰在一線,這不僅提升了大學生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建立起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更激發了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文化滲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國家挽留更多高校人才、匯聚精英向心力有著積極作用[3]。
(二)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
隨著我國的高速發展,部分反華勢力四處造謠抹黑,利用強大的網絡技術掩蓋身份,在各種社交平臺扭曲事實,謠言,企圖削弱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我國除了采取防范措施外,還及時主動出擊,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作用,主動發聲,捍衛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大學生思維活躍、開拓性強,但正處于個人價值觀形成的特殊時期,容易受到外界觀點的干擾,思想上易受到誤導,這就要求高校要特別重視網絡思想政治工作。
(三)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
信息時代輿論傳播速度加快,內容更新迅速。大學生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樂于接受有創造性和獨特性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因此高校需要以網絡為新載體,及時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尋找更好的工作方法,努力構建師生成長共同體,一方面以創新的網絡特色使高校思政工作變得鮮活,另一方面將高校思政工作快速融入新時代的發展中。
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隨著互聯網對青年一代學習生活的影響增強,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時代顯得愈發力不從心。對于輔導員來說做好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等工作是每個輔導員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4]。高校輔導員可詳細調研大學生需求,借助年輕化的優勢創造佳績,比如,借助微信公眾號等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國主流文化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渠道讓更多師生能隨時隨地地觀看學習。雖然借助網絡手段可彌補以教師為思想教育主體模式的弊端,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著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多元價值觀沖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時代,各種思潮此起彼伏,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潮借助互聯網在學生群體中滲透,降低了部分高校學生的政治文化認同感。與此同時,部分學生過度崇尚西方文化,一味標新立異。西方國家借助互聯網所宣傳的資本主義價值觀與我國以共產主義為理想信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相違背,這些相互沖突的文化價值觀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產生了威脅。
(二)多樣化教育手段削弱了教育主體話語權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傳統教育一樣,教師占主導地位,教師在課堂上單向地將教育內容直接灌輸給學生。而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學生也有一定的網絡發言權,使得教師的權威受到沖擊。除此以外,網絡具有便捷迅速的特征,作為特殊的表達渠道,部分信息還經證實就已經在網絡上公布,真偽難辨,被曲解或娛樂化的不實信息也會對教師的權威帶來挑戰。現有的互聯網平臺為了保持用戶活躍度和黏性,會選擇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推送,即互聯網時代出現的“圈層化”困境。大學生都會有個人的喜好與習慣,從而會形成一種自己獲得定制化信息的特定圈層,這種新的現象與趨勢表明,部分大學生對主流文化及意識形態學習的自覺性缺失,使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相關內容被“自動屏蔽”[5]。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缺乏系統性
現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依托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主流媒體平臺,過多的選擇使得網絡平臺的管理過于分散,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大多數自媒體門檻較低,背后的運營人員較少,對相關推送內容的審核容易出現監管盲區,這不僅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甚至會引起更嚴重的問題[5]。另一方面,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過于分散,不夠系統,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統整合產生消極影響,進一步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體系構建策略
(一)注重價值導向,提升大學生共產主義信仰與民族認同感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體系建設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大學生樹牢“四個意識”,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提升大學生共產主義信仰與民族認同感,使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高校應結合大學生群體的需求與偏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內容巧妙地與網絡媒體結合,探索大學生認同的教育形式。
(二)加強教育主題話語權
建立完善的輿情管理機制,高校應提高對網絡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對相關網絡輿情進行跟蹤反饋,并對不良信息進行處理,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處理流程。高校可采用數據與流量監控、敏感詞過濾等手段對相關輿論進行跟蹤監測,對于負面信息要適當清理,并快速應對,化被動為主動。同時,發揮大學生黨員、學生骨干等先進分子的力量,適時對相關輿論進行引導,傳遞正能量。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時刻學習當下熱門的網絡文化,學習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提煉,并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進行信息傳達,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主體的話語權,提升教育主體的話語傳播影響力。同時,高校不能忽略學生需要的差異性和發展性[6]。
(三)進行平臺資源整合,實現全媒體融合
對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學校不應單純追求覆蓋面廣,還應將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影響力,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工作重心轉變。當前,大部分高校在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平臺建設過程中依舊存在定位不清晰、管理混亂、重復建設等問題,為了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完整性,高校應對各平臺資源進行整合,如以校級平臺為中心,采用資源共享的方式,輻散至各院系,實現信息互通。對各類平臺進行統一管理,打破學習、生活、娛樂等各方面的信息傳遞壁壘,消除各信息圈層之間的隔閡,充分促進學校、院系、大學生群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四級聯動。
參考文獻:
[1]姜富全.構建網絡教育平臺促進思政教育發展———評《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04):127.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7-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EB/OL].(2017-07-12).
[4]蔣博,喬喬,荊寶家.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研究[J].智庫時代,2019(52):66-67.
[5]張雅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1):96-97.
[6]梁純雪.需要理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17.
作者:趙玉鵬 王傳澤 于洋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 上一篇:計算機電子商務的安全策略
- 下一篇:信用受險價值方法在金融風險管理的作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