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8-30 10:31:11
導語:美國教育對思政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指出要從公民道德建設入手,加強我國思想道德建設,這標志著我國公民教育體系構建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既為加強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內涵。此時,公民教育成為了我國教育領域的熱門詞語,更多更好的借鑒他國公民教育的經驗,更好的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培養新世紀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是每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美國公民教育的主要價值和信念源于《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及個人權利法,它所強調的公平方法、平等保護、自由表達和公民參與也正是美國多數民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共識,是植根于自由、公平、公正、責任和義務、多元化、隱私權等價值基礎之上。在公民教育的信念和價值觀這方面,美國的學校有四大基本要求:一是個人權利;二是個人自由;三是個人的責任;四是對社會狀況和政府職責的信念。美國的學校通過社會科學教育對學生進行民主素質的教育,包括對民主知識、民主參與的技能以及民主價值觀的教育這三方面。民主知識的教育使公民從小就了解民主政府的基本結構、功能,以及每個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程序。美國社會注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公民教育,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直接的公民教育即是在高校內開設專門的課服進行公民教育。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或在綜合課程中把公民教育作為重要課程,與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環境教育等結合起來講解,也在其它活動中滲透式的進行公民教育。美國公民教育的途徑除了專門的公民教介課程外,還有以公民教育為最終目的的社會學科。社會學科通過文化遺產教育、思維能力和方式的培養以及社會利學知識的學習來達到培養民主公民的最終目的。
間接的公民教育則主要是通過課外活動以及校園文化來進行公民教育。在課外活動中,公民教育的目標重在實效。學校組織機構專門設計、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學生以公民的身份和角色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并創設一些涉及公民教育熱點問題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還模擬一些公民教育環境,如民主選舉場景等讓受教育者感受并重視合作與秩序的重要性;并通過具體公民榜樣及其先進事跡來啟發公民意識。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進行公民教育。在美國,公民教育的核心是民主。因此,美國各高校都積極從各方面來加強他們的民主意識,提升民主精神。并通過強調民主的價值塑造一種校園文化,讓學生體會民主的精神,培養他們的民主習慣,提高他們的公民素質。許多高校公民教育的義務和提升民主精神的責任都隱含在各個高校的使命中。也有一些高校明確而詳細的寫入學校的章程里。美國是一個由憲法保障的多元化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美國的公民教育者把教育的基本原則融入到具體的社會事件中,讓學生學會靈活、有效地討論在社會上發生的事件,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接受教育者的理念。有效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在這樣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當中工作,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困難,并及時地做出決策和行動。綜上所述,美國的公民教育一直是致力于人的獨立自主性培養和人與社會的責任與主動參與的教育,并通過潛移默化、重在實效的教育形式進行實踐。這對解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與生活脫節,理想與現實脫節,責任與權利脫節等問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和難點在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里,普遍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實效性不強,公民教育欠缺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流于形式在當前高校的而言,所有的高校都存在思想理論課教學課堂枯燥,學生學習應付考試的現象。作為教育者的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以理論灌輸的形式上課者比比皆是,學生一聽理論馬上覺得索然無味,感覺與自己的生活、未來毫不相關,逃課、抄襲、應付考試的現象較為普遍。雖然,教育部不斷的推動教學改革,更新教學方法,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大一統教育大綱,灌輸式教育方法的影響根深蒂固,較難改變思想理論課在學生心目中艱澀晦暗、與己無關的印象。
2.由于傳統文化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公民意識和民主責任淡薄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間,形成了深厚的臣民文化傳統,而家族依附又使人們的獨立意識進一步削弱。古代統治者執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奴隸主義。這就造成自由、法權、責任等公民意識無從萌發,獨立人格無從確立。我國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一語中的:“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公民意識必須依靠建制和教育的保障與培育。公民教育在中國的倡導、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加強就是要補上這一精神的空白。
3.機械化的應試教育讓學生成為了考試的機器,大學生功利主義傾向嚴重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因為教育資源的匾乏,激烈的應試教育已經極大地沖淡了我國高校學生的人格養成,考試至上、分數至上、智育至上的價值觀已經非常普遍,把教育培養“人”的真正目的歪曲了,使得現在的學生成為了應試教育中考試的機器。教育的真正目標在于“成才”和“成人”的統一。“成才”即以社會或者國家功利主義為取向,側重人之社會性的發展和完善;“成人”即以個體或者成就內在涵養為價值取向,側重人之個性的發展和完善。4.在實際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教育的方式都與現實脫節現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根本目標”總是與“現實目標”不一致,相互矛盾,也就是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性也現實性的矛盾。由此,當教育的內容與實際生活和切身的利益相脫離,不能很好地結合解決他們所面的各種各樣的困惑和矛盾是,教育自身就會顯得空洞,沒有說服力而不被學生所吸收。
三、美國公民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借鑒于美國公民教育“做合格公民”的核心價值,借鑒于美國公民教育培養獨立自由人格,確實履行責任與義務的教育目標,借鑒于美國公民教育靈活多樣,注重實效的教育形式,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啟示:
1.改革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改灌輸式教育為討論、案例式教學,培養理想認同感在當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堂上,教育者應放下身段,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溝通與學習,在內容設計、教學形式上多關注學生的需要和感受,讓教學目的指向學生的思想矛盾和現實困惑。在教學內容上,應把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緊密結合,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真正學習到我國社會的政治結構、運作過程,學習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個人發展的結合意義,學習到成為合格公民的基本技能。在教學方法上則應多引入案例教學、討論教學,讓學生在案例分析,思想討論中明晰自己的理想與價值。2.在高校的第二課堂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理念,培養獨立意識高校的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是第一課堂的延伸,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載體,這呼吁我們高校團學工作者,在進行校園文化活動設計時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技能的提高,更要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應有意識的把校園環境營造為公民社會環境,讓學生在這些活動和環境里形成公民意識。例如:在活動設計上,廣泛征求學生意見,鼓勵學生自提方案,并組織學生進行活動運行效果的評估,以培養其獨立意識。
3.進行實踐性教學,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務和公益服務,培養責任意識在高校目前現有的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基礎上,大力推行學生的志愿者服務和公益服務,努力實現高校學生志愿服務和公益服務學分制。通過實踐教學和志愿服務,實際上是一種將學術內容與直接的服務活動聯系起來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并強調反思,鼓勵學生運用在實踐活動和社會志愿服務中獲得的經歷,批判性地思考民主的本質。通過為學生提供對社會有實際意義的幫助,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信任和責任。
4.抓好重大紀念日、事件的教育契機進行價值澄清式教育,培養民主鑒別意識在面對社會重大紀念日和重要事件時,在發生社會熱點問題時,應抓住機會用價值澄清式教育方法讓學生不斷確立自己的正確價值觀。由于認為公民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價值混亂而產生,因此,可以通過幫助個體澄清他們的最終價值觀來減輕個人和社會的壓力。
5.充分調動學生在校園活動、學生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及公共事物參與熱情,培養政治參與意識在學校的管理、服務領域,應廣泛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鼓勵其為學生發展多提可行性提案,培養其主人翁意識;在學校的學干選舉、團學代會中積極營造民主意識,培養學生爭做代表的政治參與意識,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式的開展公民權利和義務的教育。總而言之,公民教育更強調的是培養一個人所具有的素質和修養,而不是一般意義上“人”的培養。它是“人”的教育范疇中的一部分。它與我國的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既然是人的教育,所有的結局都應指向人的幸福,這是教育的歸宿,也是社會發展的歸宿。
- 上一篇:院校思政教育新視域
- 下一篇:FDI與公共行政革新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