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學的人文關懷探究
時間:2022-09-10 02:46:50
導語:思想政治教學的人文關懷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書彰顯人文關懷中“文”的關懷
“人文關懷”并不是中國共產黨的獨創詞匯,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思想家就在反抗神權,彰顯人性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匯。在當代中國,人文關懷是人的主體性的彰顯和確立,是黨中央對人民群眾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的關懷,最終實現的是馬克思所講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人文關懷是集政治、經濟、倫理和精神等多方面于一體的綜合關懷。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而言,人文關懷的涵義主要體現在教書和育人兩個方面,力爭做到既教育、引導和鼓舞學生,又尊重、理解和關心學生。其中,教書主要體現了人文關懷中的“文”的關懷方面。從教書的角度而言,作為一名思政理論課的專職教師,我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傳授學生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從這兩方面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即對學生進行“文”的關懷和塑造。下面,筆者將結合所教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談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作為一門純理論的課程,具有理論抽象、難于理解以及思辨性較強的特點,課本里面所記載的僅是一個又一個枯燥乏味的原理,如何讓一個個抽象干癟的原理鮮活豐滿起來?如何讓高高在上的理論走進我們的實際生活?這對講課的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我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積極鉆研教學理論,努力提升教學技巧,勤于探索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力圖革新教學方法,致力于轉變教學理念。我們認為,在教書的過程中,想要使僵死的理論獲得現實的活力,最起碼應該做到以下三點:首先,將“備”和“背”結合,第一個“備”提示我們要充分做好上課的準備工作,要在課前多看、多思、多總結,甄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實際又簡短精煉的案例作為課堂的調味劑;第二個“背”考量的是教師的基本功,即對課本原理和案例的熟練程度,要能夠脫稿進行講課,并在更深程度上將理論和實例內化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去,力爭在不著痕跡的情形下將理論講清講透。其次,將“新”與“心”結合,想要教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就必須不斷標“新”,要不斷革新現有教學理念,更新現有教學案例,創新現有教學方法。同時,這門課程要求教師全心地投入,要以真心教育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要以熱心關愛學生的思想成長,更要以良心引導學生樹立真善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將“引”和“癮”相結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引和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理論興趣,叩擊學生心靈深處,使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種癡迷上癮的感覺。這樣一種“癮”的形成,要求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引導學生延展對理論知識的現實思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駕馭理論的信心和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現實根基上找到理論的生發點,感受到理論的強大迷人魅力,大呼過癮。并在最終意義上,實現了由“引”(要我學)到“癮”(我要學)的完美過渡。更進一步,我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要教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一些抽象僵死的理論知識,不同的課有著自身特定的教育目標,“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主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提升學生的自身道德素養,“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是引導學生勿忘歷史,珍惜現在,建設美好未來,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我們認為,從其根本目的而言,它的開設是要引導學生樹立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并能夠自覺地運用該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能夠在不知不覺中重塑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我看來,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教學的首要目的,思維方式不改變,那么,所謂的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只能是空談。有一個詞叫“學問”,把這個詞拆開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的不二法門。“學”是個知其然的過程,“問”則是一個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問比學更重要,真正的哲學思想只能來自思想哲學,想要學好哲學就必須不斷地去追問、去反思。在這里,教師的作用很重要,教師要通過一件件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發問,要使學生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打破學生原有的簡單的兩極對立式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1]要求學生自覺地樹立一種辯證思維方式,要在“是”中看到“不是”。拿人做個比喻,人是不是“是”,人是“是”,但人不是簡單的“是”,不是固定的“是”。作為一種開放性、超越性和未完成的存在,人永遠是一種是其所不是的存在,人要不斷打破“是”的狀態,不斷對現有的我的否定,這樣人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黑格爾說,生命本身就包含死亡的種子,這是對辯證思維方式最好的詮釋,不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從本質而言,生與死這兩者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在生存,我們也在步入死亡。
從育人的角度而言,人做好了,事兒自然也就做好了。在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課,我總要引導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大學?按照我的理解,大學即一人之學,一方面,大學不同于高中的最大特點在于,它要求我們獨立生活、獨自思考以及獨立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的教育能夠讓我們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關于這一點,英國教育家紐曼有著很好的理解,他認為:“大學不培養政治家,不培養作家,也不培養工程師,大學首先要培養的是靈魂健全的,到達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對個人來說,意味著健康。一個健康的、靈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2]在此意義上,我們不難理解,由于社會上極少數功利主義因素的侵襲,使得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往往過多關注于對學生“智”的方面培養,而往往過少地關注對學生“德”的培養,從而使學生陷入心理和道德等問題不能自拔,曾經論證的紛紛揚揚的“馬加爵事件”和“藥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這些問題的出現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即育人的時候,應該更多地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并將該原則真正貫徹到實處,從學生的內心需求角度進行人文關懷,對人本身進行關懷,要在給予學生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導。這樣的教導往往采用的是命令式的口吻,強壓式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學生內心的憂慮,起不到真正的春風化雨潤心田的作用,應該多進行“疏導式”教育,要在尊重學生、貼近學生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樣的育人才是對“人”的關懷,是以人的價值為中心,展開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尊嚴等基本需求和對人的情感、思想等內心感受的關注。我們知道,現在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方向,但是,專業課的學習只能讓他們學會“做學問”,成為具有某種專業技術能力的“某種人”,那只是習得一種謀生手段,所關乎的只是生存基礎。對于做人,專業課老師還不能完全地培育,而要做到使學生能夠不僅從生存需要,而從生活意義層面學會做人就必須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任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專任教師要從人的根本上,使學生明白人活的意義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要使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地升華自身的理想,并積極地去踐行自身的理想,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思想、有行動和對社會有用的人。正如孫正聿先生在《現代教養》一書中的理解,真正的做人是要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本身,成為一個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有現代教養的人。[3]更進一步,如何將育人落實到實處?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我認為,要做到這些關鍵在于思想引導,要從思想上糾正學生的一些思想誤區,使學生能夠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講到真理和價值的問題時,有的學生在名利問題上比較迷茫,不知道是該淡薄還是該追求?我就勸告這位學生,不要輕言淡薄,你連名利都沒有呢,淡什么名薄什么利呀?要大膽追求名和利,在一定意義上,二者是你人生價值的體現,但是,切記,追求名利可以,不要執著名利,否則將有可能陷入拜金主義的泥淖之中。從以上這個事例,我們能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在講解原理知識時,不要只是簡單的詞匯堆砌和重復,不要只是說一下脫離塵世的假話、大話和空話,而應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原理知識現實化,能夠真正根據學生的內心需求,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來講解,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真正實現“進耳、進腦、進心”的三進。總之,站在大學的講臺上,我們能夠切實地理解,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境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將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做到實處,如何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目標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課題。當然,必須承認教書育人也即“文”的關懷和“人”的關懷二者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真正的教學活動中,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
本文作者:李長虹工作單位:安徽理工大學
- 上一篇:淺談怎樣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
- 下一篇:淺論應用開放式教學的學生培養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