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教育思想與政治實踐研究

時間:2022-09-11 02:44:54

導語:蔣夢麟教育思想與政治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蔣夢麟教育思想與政治實踐研究

一、校長是校園政治的領導者

蔣夢麟還設立了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和事務會議等完善北大的行政管理秩序。蔣夢麟將教務處改為課業處,將總務處改為秘書處,課業處與秘書處各設分組,設主任一人、事務員若干人,均有校長聘任。蔣夢麟將學系制改為學院制,由校長直接領導,強化了校長管轄權,并且在蔣夢麟指導下北大率先設立文、理、法學院,每院設一名院長,由校長直接聘任,負責學院事務的管理。此外,學院設院務會議按照計劃審議本院一切教務事宜。院長在校長處備案后,有權自行從本系教授中聘任各學系主任,教授、副教授以及助教等職務。

二、教授是校園政治的參與者

蔣夢麟為營造北大學術氛圍,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教授治學”的方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環環相扣的制度改革,為北大學術積累提供了扎實的基礎。1.推行研究教授制度。蔣夢麟身兼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副董事長,能與該會進行密切合作,并獲得充足的經費支持,在該會資金支持的基礎上,蔣夢麟在北大推行研究教授制度,被聘教授必須在每年年終的時候提出研究工作報告。蔣夢麟與基金會簽訂了合作協議,并且在協議中明確了教授聘任的原則和程序。教授應該在其所治學術領域中有突出貢獻,并且有專著問世,教授的聘任應該由顧問委員會審定,最后由校長聘任。由于蔣夢麟的不懈努力,北大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支持,能夠每年聘任一次研究教授,北大給予研究教授每月高達400—600元薪水,因而吸引了當時國內大批優秀的學術人才。在蔣夢麟治校期間,平均每年聘請15位教授擔任研究教授一職,這些人都是國內外各學科的一流專家,激發北大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有效地營造北大學術氛圍,不斷提高學術水平。2.實施教授專任制度。20世紀20年代后期,由于北洋軍閥政府內部爭權奪利,斗爭非常激烈,政府對教育的撥款基本上處于一種無序狀態,迫于生計,很多大學教授不得不在外校兼課,耗費了教授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北大教授也無心向學,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程序,影響了教學質量,導致北大學術質量連年惡化。1931年,蔣夢麟在北大開始實施教授專任制度,一方面要求教授只能夠在北大任教,另一方面給予教授更高的薪酬待遇。蔣夢麟還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有效解決了北大教授校外兼課問題,專任教授制度成為提高學術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有效舉措。3.改善學術研究條件。1934年7月,蔣夢麟率先制訂并實施了《資助助教留學規則》。根據規定凡事在北大服務滿5年或是5年以上的勤干職務者,并且能夠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確有相當成績的人員,學校可以資助其留學,學校不僅提供其薪水,而且保留其工作崗位。該制度對于留住人才,培養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底,蔣夢麟又制訂了《北大教授休假研究規程》。根據該規定凡是在北大任教滿5年的教授,均可以向學校申請休假一年。休假期間,學校支付其赴國內或是國外從事研究活動中的旅行費,并且支付全額薪水。對于已經申請過休假的教授,再連續服務6年后,可再申請休假。蔣夢麟所實施的這些福利制度,對于保障教授權益,改善學術研究環境,提高學術研究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學生是校園政治的局外人

1.學生應該專心求學。蔣夢麟倡導讀書救國,認為學生應該以求學為職志。1919年7月,蔣夢麟初到北大的歡迎會上發表校長就職演講,就苦心勸導學生研究學術救國,要求學生當以學問為莫大的任務。蔣夢麟在演講中指出,救國之道在于從事能夠推進文化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學生應該將學術作為自己職業發展的立足點,光是吶喊是沒有用的。蔣夢麟一再強調學生應該專心學業,從自身出發,反省自己是否盡到了學生的職責,如果自己都沒有盡到職責,就不要去責備人家。因此,蔣夢麟對于學生的學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蔣夢麟在繼承和發展蔡元培“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并且與胡適一同在校內進行了考試制度的改革,率先采用學分制作為學生考核的依據。1932年12月,蔣夢麟為了確保學生專心求學,主持制定頒布了《國立北大學則》,力主推行嚴格管理學生的措施。通過開設基礎課程和必修科目并重,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掌握專門化課程的要求,教學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2.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后,蔣夢麟對學生團體進行了深入觀察和思考,蔣夢麟并不反對學生從事社團活動,并且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完善學生團體,引導學生開展有益的團體活動。蔣夢麟將學生團體的組織與校園政治的結構進行了系統思考,認為學生團體之所以會存在問題,是因為學校沒有注重培養學生自治能力。就此問題,1919年10月,蔣夢麟在北京高等師范的一次演講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蔣夢麟認為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自治精神。精神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一種公共意志,沒有這個公共意志,就不會存在自治。沒有這個精神,團體也就不能夠成立。因此,蔣夢麟認為應該將學生自治問題作為校園政治活動的基本問題,讓學生運動成為校園政治運動的基本形式,成為一種愛國運動,能夠移風易俗的運動,培養學生健康精神的運動。其次,應該明確學生自治的責任。蔣夢麟指出學生自治應該落實到實處,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要明確自身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在蔣夢麟看來民主若想實現,每個人就要擔負起民主的責任,成為一個對自身,對社會負責的人。因此,蔣夢麟提出了四個基本責任:提高學術程度的責任;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產生文化的責任;改良社會的責任。第三是學生組織的管理問題。蔣夢麟認為學校應該將學生組織視為學校組織的一部分,應該將學生組織納入到學校組織的管理范疇之內。學生組織的行為必須對學校負責,學校也應該對學生組織負責,共同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第四是學生與學生團體的關系問題。蔣夢麟在一次和學生代表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學生與學生團體之間是平等的,如果遇到問題,學生團體不應該凌駕于學生之上,學生也應該以一種平心靜氣的態度去協商解決問題。總而言之,蔣夢麟履行了一個把學生的長遠利益放在心頭的教育者的責任,然而,在“國將不國”的時代背景下,蔣夢麟對學生強化自治的呼吁顯得很不合時宜。

3.反對學生罷課。蔣夢麟對于學生罷課持保留態度,他并不贊成學生動不動就以罷課的形式發泄對政治的不滿。在《我們對于學生的希望》一文中,蔣夢麟指出罷課是一種最不經濟的方法,是一種最無效的斗爭武器,也正是因為如此,學生運動才屢屢破產。在這篇文章中,蔣夢麟不厭其煩地羅列了學生罷課,不僅不能夠起到積極的社會意義,反而會讓學生養成許多不好的習慣,如無故逃學的壞習慣、倚賴群眾的壞習慣、缺乏自控的無意識行為的壞習慣等。在蔣夢麟看來學生參與罷工就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因此他努力勸誡學生要自我克制,教導學生將參與社會政治的精力用到對學校內外都有益和有用的學生活動上去。蔣夢麟在對學生培養和發揮自治能力進行勸勉之外,反對學生過多地投身于校園政治之中,因為雖然他認為學生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是他不相信學生完全具備了積極參與學校政治的自治能力。在北大校長和正式擔任北大校長的17年,蔣夢麟強化對校園政治的控制,提高北大學術水平,培養合格人才。蔣夢麟通過聘請優秀師資,推行教授專任制,設立研究所,組織學術團體,重視學術交流,繼續大力發揚北大的學術傳統,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學術研究方面碩果累累,為延續百年名校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本文作者:廖藝偉工作單位: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