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時間:2022-01-08 02:41:16

導語: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兩種基本的教育模式,分別是顯性教育隱性教育,這兩種教育模式各有優勢與局限性。隨著教育的改革,思想政治的教學地位也上升了一個高度,為了更好地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在教學中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作用有效的融合。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種教學模式的特性,并進一步探討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把兩種教育模式有效地融合起來。

關鍵詞:顯性教育;隱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思想政治教學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良好的道德品德以及正確的思想觀念。就目前的教學模式而言,單一的顯性教育或者隱性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教育者應該對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完善,構建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從而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特點

1.顯性教育的特點。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中,顯性教育一直占據主要位置,顯性教育是指公開并且組織的教育體系,比如座談、談話、開會以及討論學習等。顯性教育由于教育的組織性與計劃性,因而在教學中有一定的優勢,首先是使得思想政治教學的目標更加明確;其次是教育的形式更加公開化;再次是教育的內容也更加系統與完整;最后是教育更加直接與快捷。同時,顯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課程內容而言,過分地注重道德規范與道德理想的理論教育,而沒有對實踐的問題引起重視,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就教育方法而言,顯性教育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對學生進行集體灌輸,這樣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2.隱性教育的特點。隱性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將教學內容隱含在教育情境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獲得教育的一種方式。隱性教育不同于顯性教育的直接,而是常常采取滲透與迂回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隱性教育特點,首先,使得教師與學生更加平等,也增強了互動;其次,教育的載體更加廣泛與多樣;最后,便是教育內容具有隱蔽性與滲透性。

二、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1.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合的角色體驗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合的角色體驗模式,學生可以通過親自體驗與實際經歷來使情感與價值觀得到發展。角色體驗的教學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可以實踐角色的體驗,再根據實踐把體驗分為自我角色與他人角色兩種。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未來的工作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兩種角色,一種是在工作單位中的角色,需要遵循單位的規章與制度,另一種則是家庭中的角色,也需要遵循家庭的倫理道德。通過這次角色體驗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完成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以及成長,更使他們通過對他人角色的體驗學會了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并且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社會責任、意義以及道德規范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這種角色體驗的教學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更規范。2.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合的開放式模式。開放的教育模式即教師積極的創造條件,從而組織并引導學生積極的投入到社會活動中來。在社會活動中學生可以增長自身的知識,視野相對于之前在課堂上學習會更開闊。不僅如此,學生還很好地鍛煉了技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心,最終實現了自身提升與成長。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主體實踐培養,使學生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在實踐中鍛煉、改變、塑造他們。其中,社會活動也有許多種,如公益勞動、資助幫貧以及社會宣傳等。而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應該結合教育意圖來展開,挑選適合的教育載體,注意創設相關的教育情境,把握整個活動過程,再加上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使學生在每一次社會實踐活動中,都有所收獲,有所領悟。3.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合的網絡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被普及與廣泛使用,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獲取知識與信息,尤其是一些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學生的生活以及思想觀念。但是,網絡的普及也同時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平臺。一方面,教師可利用網絡技術來展開顯性教育的內容,這樣不僅擴大了教育的空間,還有效地增強了教育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展開教學有效地打破了隱性教育原有的局限性,教師與學生可以平等地參加網絡活動,并且積極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平等地參與各種話題,一起討論時事熱點,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并加以引導,從而使得教育更有針對性。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各有優點與局限性,但同時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只有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才能在教育中發揮各自的優點,從而打破局限性。因此,只有構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的全新教學模式,才會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使教學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

作者:杜雪松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視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

[2]朱歡.試論“三風”建設視野下高校隱性思政教育路徑創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

[3]陳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1

[4]肖歲利.隱性教育資源特點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分析[J].價值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