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路徑探析

時間:2022-02-24 09:06:39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路徑探析

摘要:中國經濟新常態正處于過渡時期,中國的社會建設新常態、政治新常態、文化新常態正在逐步呈現和發展,積極探索新常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全面的社會改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以新常態為背景,剖析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性化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不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結構優化、集成創新、多源動力為解決策略,凸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新常態;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2014年11月9日,在APEC會議開幕式上發表重要演講,主題是“謀求持續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總書記在演講中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隨后在我國的中央經濟會議上,進一步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而面對在經濟領域重點提出的新常態,相對于教育事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事業,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的大趨勢,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進行突破性的發展更具有其深刻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教育轉型有其必要性的存在,新常態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如何在大的背景下向人性化教育轉型,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必解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的發展在當今這個時代更有必要性,黨的十八大也進一步提出發展和諧社會,而當今社會出現的功利主義,金錢崇拜思想的泛濫的問題,在人性化趨于赤裸裸的金錢和利益交易的時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教育,從根處觸及;當學校出現一系列的暴力事件,不文明的現象后,關懷人性的發展已經是勢不可擋的教育趨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們一直提倡公德而忽略己利,這種一味高揚追求集體服務意識,忽視個人所得的思想,加大了個人榮辱的挫敗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不切實際的政治工具;在當今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各方面生活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雖然一方面我國的教育事業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另一方面空喊口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形式主義空殼危機,在人們的心里,實質性的教育意義有所弱化;教育參與者的相互分離,家庭、社會、學校的不均衡參與,甚至隔離性的獨立化教育,不能很好地使三者共同站在一個水平線上,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出現多元化的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主導性的標準,價值取向混亂,權威性弱化,教育方法、內容、目標都遠離了人最本真的接受范圍和能力,忽視受教育者真正的需求,使得受教育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自己的關聯度微乎其微,從而并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人們的主體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日益加強,思想的多元化日趨強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抓住時機進行人性化的改革。在這種情況下,中辦國辦也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對處于新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一系列的指導意見。①

一、教育教學結構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結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新常態下突出人性化教育,就要在教育教學結構上進行優化。在新形勢下突出人性化特點,分別從教學方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上進行優化。

1.在教學方法上

要摒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結合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遵從人性的需求,適應人性的發展,在教育過程中與受教育者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進行激發式的教育,就如蘇格拉底式的“助產術”主要是通過激發人內心深處,挖掘最真實的東西,從而讓受教育者對自己有最本真的認識和最真實的追求,而不是“醍醐灌頂”式的灌輸。在慣有的教育教學方法上,一直都是老師單方面的傳授,所謂的“師者,授道解惑也”,而忽視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改善單方面的教導,承認二者的互補與互動性,保持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其次注意不要用空洞化的理論貫穿課堂,用豐滿的榜樣人物結合實際,榜樣教育方法要符合人性化的實質,榜樣并不是完美無瑕的圣賢之輩,而是生活在社會關系中實實在在的人,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人皆有功過,一個榜樣的樹立不能頑固于一直堅守神圣,要教會受教育者尊重人性的善惡,理性的對待榜樣可能出現的瑕疵,不能只追求“高大全”的榜樣,否認出現一點錯誤的榜樣。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工作,就應該讓人展現出最真實的自我。

2.在教育目的上

教育方針規定了我國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接班人就是社會所需要的,國家所需要的,人民所需要的人。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最終卻遠離了個體的需要,我們一直都在倡導當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遵循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提倡大公無私,然而這樣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殺個人的需求,試想,一個人自己的需求都難以滿足,怎么能夠更好的去滿足社會的需求,國家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有每個人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滿足,社會才能夠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教育目的上,我們更應該遵從人性的利益,保持人性的尊嚴,滿足人的需求,保障好自己的訴求,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效力。在新常態下,抓住機遇,讓自己成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應該以人為本,在尊重人的需求和自我滿足的基礎上,再進一層面的提高對個人的要求。

3.在教育內容上

我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貫穿始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卻沒有根據學生所處的年齡情況進行教育教學內容地編排,多以宏觀的理論構建課本。盧梭說過要尊重兒童發展的規律,分年齡段進行教育,而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國家利益的維護,社會發展的和諧,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為主要講課內容。這樣抽象的內容作為處于未成年期的小學生、初中生根本沒有辦法深切的理解到國家利益維護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述的內涵,政治經濟文化相互間的密切關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改良這種“高大上”的口號形式,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會學生本年齡段能夠接受和易于接受的知識。在不同的階段教授不同的教育內容,符合年齡和生理的需求,切合實際而不是空談闊論,更符合人性的發展和新常態的要求。

二、集成創新合理教學

新常態下,無論是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改革還是文化的發展都需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進行創新,分別從自主意識、跨界意識、協同意識,貫通意識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1.自主意識

自主意識包括教育者的自主意識以及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識。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大的挑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客體,現在的教育要擺脫原有的古樸刻板的教育理念。在人性開放的時代,學生與老師之間互相學習,注重互動。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引導者而不是規定者,而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創造者,而不是順從者。要保持自己的立場,要堅定自己的觀點,勇于創新,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虛心求教,相互借鑒學習,逐步地完善自我道德知識體系。

2.跨界意識

一路一帶的政策,讓我們遵循著絲綢之路跨越古今的時空,跨越亞歐非的地域,我們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可以追尋著古有的人性觀教育吸取其精華之道,還能夠通過這條21世紀的絲綢之路,學習和借鑒歐洲國家公民教育的成功經驗。

3.協同意識

協同意識包括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項協同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發展,要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人的發展,我們需要培養創新型的人才,而不是大批量的工廠生產式的人力資源,也不是從小被扼殺好奇心的乖巧學生,是敢于挑戰新的變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善于自我思考,真正孜求學問的人。因此經濟創新的大趨勢必定要求人才創新的大發展;新常態下的政治,打破了刑不可上常委的利益格局,群眾路線的教育得到了不斷地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屬性得以展現,個人的尊嚴價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為政治服務,如今在新常態下,政治要為人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發展必然要發揮其作用;在文化方面,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從社會、國家、公民三個層次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我國目前的文化現狀處于傳統文化影響力逐步削減,西方的后現代化思潮不斷沖擊,文化多元化的籠罩,文化新風尚的引領作用日益突出得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在這個時候展現其洗滌心靈,振奮精神,引領感召的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先進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促進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4.貫通意識

貫通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要多學科交叉性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綜合性特征,決定了它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還要借鑒吸收教育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方法”。③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貫通融匯的知識體系,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實習實踐環節,“要將教學實習轉變為各種經驗的整體,就必須改變當前存在的理論課程、學科內容課程、教學觀察和教學實踐的分割狀態”。④

三、多源推動樹新觀

在新常態下,黨中央重點強調經濟方面,地區、企業間要學會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同樣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要做到相互合作,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元推動力。在新常態下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不要全方位地幫孩子制定一切計劃安排,填滿本屬于孩子的時間。家長在孩子自主學習的同時,要時刻明白自己是孩子潛移默化的最佳教師,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注重家庭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不能單純地依靠學校作為教育的主力。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人性化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教育人是本職,一定要對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科學的認識,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和接受受教育者人性的弱點和優點,秉持著對受教育者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諧發展。尊重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能夠恰當地轉換教育位置,把曾經單方向的“教”轉變為雙向的“學”,加強人文關懷,不僅僅做到在學習上的關心還有生活上的關懷。學校的管理層面做到不趨炎附勢,不做應試化教育模式的吹鼓手,順其自然,能夠兼容并包,堅守良知和使命,不功利化辦學,讓學生能夠在學校展現真實的自己,樹立良好的班風校風,有真正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社會因素應該成為導向型的根本因素。必須將個人生活放到其所在的社會環境當中理解.....培養教育者的一個目的就是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洞察力。”⑤所以,社會要堅持人性化的教育觀,在社會層面上要能夠營造豐厚的人文環境。多次提出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符合時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國當前所處的國情,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能夠提升人的情操。教育者要立足于社會的大情形,讓學生能夠在積極向上的文化中得到熏陶,良好的學習氛圍,融洽的人際關系,友好合作的創新平臺,儒雅的社會風氣,優秀的人文精神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發展。在新常態下我們需要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新常態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從人性,20世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理性思維的充斥以及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導致人文精神的缺失,教育功利主義的呈現以及唯科學主義教育的訴求,使得教育呈現異化,教育的主體目的已經不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是成為能夠在工廠懂得運行的“機器”,人的工具化導致人性的虛無,社會往往把政治因素與教育者相連接,使其成為政治性的工具,忽視人性化的教育因素,因此社會要給予一種人文化的關懷,大的環境應該呈現出開解功利性枷鎖的寬容,給予足夠的空間打造人性化的氛圍。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突破,但更需要人文素養的提升,從而在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發展迫在眉睫卻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編.基層思想整治工作問答[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2]鄭蘭蓀,劉鵬.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出探[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3]余仰濤.思想政治工作學研究方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首次系統闡釋“新常態”.

作者:臺紅蕊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