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時間:2022-03-15 03:14:36
導語:網絡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文化正在改變和重構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并對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當代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積極回應網絡文化挑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型和創新,而且要主動參與網絡文化的建構,自覺履行新世紀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中的高校網絡文化使命。
關鍵詞:網絡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新思路;創新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加速轉型,一種新文化形態——網絡文化廣泛流行并呈現出日益擴張之勢。網絡文化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也日趨多元化,昭示著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方位的多元開放的時代。它不僅對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對教育,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當代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回應網絡文化挑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型和創新,加強新世紀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中的高校文化建設。
一、網絡文化的發達呼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所謂網絡文化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人——機”信息互動為溝通半徑,以個性化的選擇偏好為基礎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具有以下特點。1.網絡文化是一種全球性的流行文化。網絡文化依靠高技術的傳媒和跨國資本的運作,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文化市場,如影視、VCD影碟、電子游戲、商業廣告、流行音樂等都已成為世界性的網絡文化。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手段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僅掌握著文化輸出的主導權,居于文化輸出的中心位置,而且有意識地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滲透,推行“文化殖民主義”。從經濟交往到科技、人才交流,從服飾、食品、汽車等日用商品到商品廣告,從迪斯尼到好萊塢“大片”,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播著西方的意識形態、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西方網絡文化如潮水般地涌入我國,這對我國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領域形成了很大的沖擊,使人生觀、價值觀還不成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影響,東西方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使他們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惘、沖突的境地,不利于大學生接受和樹立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正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2.網絡文化是一種成分復雜的多元文化。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場、價值理念、文化背景乃至不同年齡的人都可在網絡社會自由穿行,無限度地汲取信息,也可無拘束地制造信息,還可無節制地傳播信息,致使網絡信息資源異常豐富,網絡文化類型多種多樣,有本民族文化,也有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新聞信息、科技信息、財經信息、娛樂信息、文學藝術,也有封建迷信、黃色暴力等垃圾信息;有真信息,也有假信息;有信息的制造、傳播和信息的吸收等。多元化的文化反映著轉型社會人們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生活態度的多元化和多變性,也滿足了不同層次文化消費的需求,這是社會活力增強的具體表現。但是,多元文化的現實給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思想統一、觀念整合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困惑,是非觀念模糊,道德意識下降,法律意識淡化。如何在倡導多元化的同時,牢固占領思想陣地,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導向,塑造全社會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3.網絡文化是一種直觀型的情感文化。網絡文化制造娛樂效果的基本方式就是通過感性化的形象,即時性的愉悅,引發人們情感的共鳴,給大眾提供一幅賞心悅目、生動具體的文化圖景,這種特點恰好同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對生活的直觀感受相契合,因而獲得廣泛的認同。但是,網絡文化在對“形象”“感覺”“刺激”的片面追求中,帶給人們的往往是當下的情感滿足,是平面化、快餐式的“心靈雞湯”,是一個比現實世界更自由、更容易放任自己的虛擬世界,容易造成許多大學生逃避現實問題,到網絡中尋求快樂,出現“網絡迷戀癥”“網絡孤獨癥”等社會心理問題,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社會責任感缺失。“網絡不可能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動力和高尚的價值追求,它與思想政治工作所追求的理性信仰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情感體驗有著天壤之別。”[1]
二、網絡文化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環境
網絡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領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自然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環境。如何面對網絡文化多元化環境進行多樣化、分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防止網絡文化多元所帶來的意識形態危險?這些問題因為全球網絡文化的激蕩而更加突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多種困境,改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環境。1.社會非德育網站的發達性與校園文化網站的滯后性。網上眾多網站甚至是不健康網站,在技術手段、廣告宣傳方面遠遠領先于校園網站和社會上一些主流媒體網站。特別是那些不健康網站,它們往往以商業盈利為目的,到處鏈接具有強烈吸引力和親和力的廣告,迎合上網者的心理需求,吸引上網者的注意力,對大學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相比之下,從目前大學校園文化網站的建設來看,效果還不能讓人滿意,在吸引大學生注意力方面遠遠不及校園外的網站。2.大學生的網絡水平與教育者的不同步性。網絡是迄今為止功能最齊全、應用最廣泛、傳播最快捷的媒體。現實中往往看到,對電腦和網絡的操控、熟練程度與年齡成反比:即大學生的電腦技術和網絡水平往往比老師要高。甚至有些大學生通過網絡早已得到的信息,老師反而還未聽說過,有些老師面對大學生的提問不知如何解答,這種狀況導致了大學生的注意力從以往的“教師權威”向網絡轉移。3.互聯網傳播的快捷開放性與傳統教育方式的簡單說教性。在高校中,傳統的大學生德育是以信息的強迫性、單向性和可控性、封閉性為基礎的,大學生接受到的德育信息一般是經過教育者嚴格的篩選和整理后,并且是靠灌輸的方式塞進學生的腦子。網絡的發展,已對這種訓導式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有資料顯示,當前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是互聯網,更為關鍵的是,網上所傳播的信息可由學生隨心所欲地自由選擇,使大學生對網絡文化投放了強烈的注意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不改革創新,用好新技術,就會很難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此外,西方國家在網絡中擁有信息強權,通過互聯網全方位推行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吸引好奇心強的年輕大學生注意力,使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三、網絡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新思路
在開放自由的網絡時代,傳統的訓導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適應不了當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考慮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避免網上垃圾信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二是如何運用網絡對學生施以積極健康的影響教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網絡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社會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網絡文化為更大范圍內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網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原有校園文化覆蓋面狹窄的缺陷,為高校聯手開拓學校思想教育工作社會化提供了有利條件。網絡文化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吸引了一批學生參與網絡文化建設,面對大學生網民真情、真心的流露,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交流和德育教育。在網絡這個大舞臺上,可以讓那些優秀的思想教育活動一顯身手,吸引更多的學生接受教育,受到心靈的啟發。可以說,只要我們認真研究、精心設計,從培養塑造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度,下決心建好一批高質量的網站,讓那些優秀的思想工作者全心投入到網絡文化建設中去,那我們就一定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來訪問,接受健康的教育,培養高尚的情趣,堅定理想信念,達到教育的目的。2.網絡文化為大學生網民提供廣闊的知識空間和了解社會的窗口。網絡文化的流行為大學生開啟了一扇全面了解社會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信息的嶄新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讓學生全面了解社會競爭的態勢,科學技術創新的信息,國際政治多極化的走向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輝煌;通過這個窗口,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使大學生能在比較中學會鑒別,為青年學生完整準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3.網絡文化在學校與學生、家長、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更便捷的溝通橋梁。通過BBS和學校新聞主頁,學生、家長、社會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學校的改革措施、規章制度、教學、科研和學校管理工作的有關情況。學校也可以通過收集電子郵件和整理BBS上的學生、家長、社會的意見建議,及時掌握思想脈搏,及時作出正確的決策以改進工作。所以,我們在校園網上建立起“校長信箱”“院長信箱”,學校學院領導和機關部門可以通過網絡與學生、家長和社會進行網上交流,以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四、網絡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
網絡文化具有快捷性、廣泛性、自由性、隱蔽性、參與度大而復雜的特點,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學生是未來計算機網絡的龐大使用群體,也是社會中最有活力、最具潛力、最有作為的群體,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能敏銳地反映著社會思想的發展趨向。因此,德育工作者應因勢利導,吸收先進的網絡文化,積極探索網絡文化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1.實施精品網絡文化工程。要建設高格調的網絡文化工程,舉辦主題鮮明突出、現代氣息濃厚的各種網絡文化活動,為廣大師生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要實施高質量的網絡文化實踐工程,發動師生創作網絡文化精品,讓真善美的優秀網絡文學藝術陶冶師生情操;要組織高層次的網絡文化學術論壇,積極推進網絡文化思想研究,將網絡文化力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積極開展網絡文化建設,開設網上黨校、德育BBS等思想文化網站,將網上圖書館、科技館開發成大學網絡文化建設的場所,拓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領域。2.選擇獨特的網絡文化標識。網絡文化標識和文化品貌是學校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標識是一種品牌區別于其他品牌的簡潔明了的標志和符號,它又是文化內涵的載體。要達到使廣大學生受到教育的目的,可以建立若干如雅虎、新浪那樣的大型網站,創建如Windows這樣獨具特色的網絡文化標識。要把高校校園網建成有吸引力、說服力、覆蓋面廣的主流網站,把大學網站的建設納入大學爭創國際國內一流大學的規劃之中,發揮校園網絡文化的功能。3.構建獨有的校園網絡文化體系。校園網絡文化體系一般包括內外兩方面,校園內部網用于校內的管理和服務;外網面向社會展示學校的發展情況。包括三個層次:學校網、學院部門網、學生社團和學生個人網頁等,通過相互鏈接,把三個層次的網站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校園網絡文化系統,把學生在校園網絡文化環境中的參與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同時,校園網絡文化的內容更新要快速。當前校園網絡建設中一個突出問題是快捷性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有些網頁尤其是一些學院部門的網頁更新速度較慢。網站通常是靠時效性來吸引點擊者的,如果沒有點擊率,是毫無作用的。同時,校園網絡建設也要進一步加大網絡的信息管理和技術防范力度,加強對網上不良信息的過濾,凈化網上環境,形成有效的網絡信息“防火墻”。4.充分發揮遠程教育中校園網絡文化的育人作用。有些人擔心,網絡教育只是通過計算機進行教學,包括在虛擬的實驗室中進行實驗,缺乏教師經常性的輔導,沒有一個現實的校園文化課程的影響和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這種擔心雖然有道理,但只要防范這并不是遠程教育的必然結果。我們要在遠程教育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利用網絡教育在教書育人中的特長,尤其是要發揮名校、名師、名課在網絡教學中的優勢。同時,我們還應該開發設計出一系列深受學生喜愛、寓教于樂的德育軟件,充分發揮遠程教育中校園網絡文化的育人作用。5.及時為網絡文化把脈,關注網絡文化新的生長點。全球化所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和文化觀必將滲透到整個校園之中,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時為網絡文化把脈,關注學生的文化環境和思想困惑,并給予正確的辨別和導向。一方面,由于人的現代素質只能在與社會的交往中才能生成,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把學校與社會絕然分開,進行所謂全封閉式的學校教育;另一方面,非主流的亞文化和通俗文化本身也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因此“保持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適當張力,恰恰可以折射和補充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單一性,從而共同構成學校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態環境。”[2]這樣,學生既可以從中進行愉悅的道德比較與反思,學會道德認知、判斷和選擇;教師也可以在充滿挑戰的急劇變革的社會中與學生展開全方位平等交流和思想引導,促進網絡文化新的生長點。
作者:劉湘順 毛珺蕓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韋吉鋒.試論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影響及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1).
[2]馮沈萍.在網絡上唱響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J].高校理論戰線,2000,(12).
- 上一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及心理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