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

時間:2022-09-15 04:24:18

導語:“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

一、“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深遠,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民族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青少年應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在學習中努力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從而更好地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但是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特征,很多大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響,基于此高校應大力宣傳“中國夢”思想,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保持思想上的正確性;第二,有利于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融入“中國夢”能夠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堅定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水平,從而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價值。

二、“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1.融入“中國夢”,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良好的校園化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國夢”的內在價值,引導樹立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基于此學校黨團工作者應組織開展“中國夢”校園文化創建活動月,為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夢”提供便利條件,使得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進而嚴格規范自身行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例如在我國某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以“成才夢、愛國夢、報國夢”為主題,組織全校同學開展演講比賽,比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各個學院進行海選,選出一支演講隊伍代表學院參加決賽。在決賽過程中,工作人員為學生播放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的講話,要求學生根據其講話內容,結合自身經歷和院系發展情況,自選角度進行即興演講,通過這樣的方式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洞察能力,并在資料查閱與論點確定的過程中加深對“中國夢”的理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堅定的信念,指導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2.融入“中國夢”,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隨著“中國夢”思想精神的提出,對高校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政治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各類主題宣講活動讓學生感知“中國夢”的內涵,并樹立踐行“中國夢”的堅定理念,以此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培養優質人才。例如在我國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工作人員以“中國夢”為依托,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具體活動目標為統一思想,凝聚力量,轉變作風,基于此教師組織開展如下教育活動:首先,開展科學發展教育活動,以學院為單位,要求各個學院黨支部定期組織學生學習黨中央各領導人的重要講話,設置討論分享環節,要求學生在學習后對講話內容進行總結和發問,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并在交流討論中統一思想;其次,組織開展創新教育活動,開展以“中國夢與學科發展之間關系”的宣講活動,邀請專業人士為學生作系統報告,以此培養學生長遠發展的眼光,使其對社會、行業及自身發展進行系統剖析,進而在明確形勢的基礎上凝聚力量,為踐行“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最后,組織作風轉變動員活動,開展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動,并根據學院發展實際情況,建章立制,明確規定教師和學生的行為習慣,以此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為踐行“中國夢”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3.融入“中國夢”,改革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知識是學習踐行“中國夢”的基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新形勢,對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改革,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理論學習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貢獻。例如在某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教師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將發揚“中國夢”這一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行為追求。以《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學為例,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設置了第二課堂,充分利用互聯資源,并將其與傳統課堂互聯,創建網絡學習平臺,教師上傳《百年潮•中國夢》記錄片,要求學生課下進行觀看,并與所學知識進行結合,從世界經濟與政治發展的視角洞悉“中國夢”思想,以此拓展學生思想外延,站在更寬廣的格局中看待國家發展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是時展的必然結果,在弘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具體工作開展中,必須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中國夢”為主題,創新教學模式,開展有意義的校園活動,以此引導學生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之中。

作者:官文越 單位: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參考文獻:

[1]夏新彬.“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1):90-90.

[2]賴吉紅.“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才智,2016,(32):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