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時間:2022-11-27 09:44:41

導語: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摘要]高校中的貧困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自卑、不愿和他人溝通、對學業(yè)感知能力弱。心理資本理論是通過強化個體的因素,提升個體競爭力,激發(fā)學生自身潛能的積極因素,因此開發(fā)心理資本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通過開發(fā)心理資本,可以很好地消除他們的自卑和憂慮心理,增強他們的自信和人生動力,培養(yǎng)他們面對挫折的積極態(tài)度,從而提升自信。

[關鍵詞]心理資本;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高校,這里面也包括貧困生群體。這部分學生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時,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突出問題,那就是他們面臨的心理問題。這部分學生大都自卑、對學習態(tài)度消極、缺乏自信和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勇氣。如果對此不能很好地處理,就有可能使他們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tài),極大地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目前各學校都密切關注這個問題并積極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

一、心理資本概述

1.心理資本的內涵。心理資本,顧名思義,指個體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它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由積極組織行為學及所含標準而推導出概念,它強調心理資本是可以改變和開發(fā)的。基于此,我們可以根據心理資本的理念改變貧困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開發(fā)積極心理能力,促進其競爭優(yōu)勢的提升。2.心理資本的構成要素。著名的心理學家Luthans等人在對傳統(tǒng)經濟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進行細致分析和研究后,進一步提出了超越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新資本概念,即“積極心理資本”,簡稱“心理資本”。心理資本作為個體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包含四個十分重要的積極心理能力,即樂觀、希望、自我效能感以及韌性,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能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樹立樂觀態(tài)度。第一,樂觀。塞里格曼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他將消極的事件歸于暫時的、外部的以及與情境有關的其他原因,而把積極的事件歸于持久的、內在的以及普遍的原因。我們所用的心理資本所包含的樂觀,更多強調的是一種靈活、現實的樂觀,也就是說,個體以樂觀的心態(tài)對積極或者消極的事件進行科學的分析,對事件的成因進行客觀、準確的歸因。第二,希望。希望領域的創(chuàng)始人RickSnyder認為,希望就是指在成功的動因與實現路徑交叉所形成的體驗的基礎上,個體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tài)。其中“動因”是指個體根據一個既定的目標,根據現實情況以及自身的能力水平而產生的一種想要去克服并成功的心理狀態(tài)。而“路徑”就是指個體根據這個既定的目標,所找到的實現它的最佳的方式。第三,自我效能感。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個體對在特定的情境中激發(fā)自身的潛力,調用自己的認知資源,進而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務的信心。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通常都會為自己設立很高的目標,選擇很困難的任務,隨著任務的完成,其自我效能感能夠進一步得到提高。第四,韌性。韌性是指個體在一些十分困難的情境中依然能夠很好地堅持下去的一種品質。妨礙韌性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價值觀,價值觀主導行為發(fā)生,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不能接受某一事件,那么他自然不可能在這件事上表現出他的韌性;二是韌性危害因素,也就是指提升不良后果發(fā)生的幾率的那些因素;三是韌性資產,它是指根據某一既定的結果指標,在某一情境中,個體能夠帶來積極結果的一種可測量的特征。

二、基于心理資本視域的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以及法制觀和政治觀教育,根據國家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可進一步將其概括為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法制精神教育。1.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發(fā)和管理貧困大學生的希望品質。希望是自我強大動因支撐下實現目標的積極品質。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內容需要個體擁有強大的心理能量,堅定不移地踐行教育內容。因此,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提升其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因,探究更有效的實踐途徑,是增強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第一,設立有效的目標。有目標才會有行動的動力,貧困大學生要樹立一個有效可行的目標,目標確定后,就要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詳細的規(guī)劃,需要注意的是,目標的設置一定要根據現實的情況,不能脫離現實。第二,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自己的專業(yè)和社會需求結合,在實踐中提升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通過參與實踐活動,還可以促進其意志力的提高。第三,進行自我激勵。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尊重自我和自信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他們可以將自己設定的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并在每個小目標完成后對自我進行獎勵,這種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善于捕捉最讓自己驕傲和興奮的點,然后對此進行鞏固,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核心標簽。2.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的樂觀品質。樂觀屬于一種積極的歸因風格。對于樂觀水平比較高的人來說,對于為人民服務等可以更為積極地做出樂觀的解釋。當今的貧困大學生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集體主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改變學生的認知,消除疑惑,堅定不移地踐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因而,樂觀品質的開發(fā)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生活中的困惑。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敢于面對批評,培養(yǎng)學生的包容心態(tài)。對于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要敢于直面,指出其存在的偶然性和單一性,引導學生看主流積極的一面,培養(yǎng)學生的包容心態(tài)。第二,培養(yǎng)學生靈活的樂觀態(tài)度。樂觀的態(tài)度可以使人視野開闊,理智對待所發(fā)生的事情。如今,絕大多數的在校大學生往往由于一些原因不能積極主動地調整心理暗示來擁有樂觀心態(tài),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做出合理的解釋,使學生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問題。第三,樂觀的校園文化。文化的熏陶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需要營造一種樂觀的文化氛圍,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一切。貧困大學生要多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促進自我文化的熏陶。3.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發(fā)和管理貧困大學生的韌性品質。韌性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克服困難,貧困大學生的韌性較低,容易對現實屈服,將崇高的理想拋諸腦后,很難堅定理想信念。因而,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韌性品質。第一,關注韌性資產。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提升自己的資源水平十分重要,它對于積極結果的產生十分有重要。具體來說,貧困大學生應該具有的資源包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以及其他的資本。第二,關注危害因素。首先,貧困大學生要正視自己的貧困現狀,保持自立、自信以及自強的品質,將自身的貧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轉化為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對于一些負面的情緒,認真進行總結區(qū)分后,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使負面情緒能夠得到合理宣泄。第三,關注過程。在面對挫折時,學生要冷靜下來,分析現狀和自身優(yōu)勢,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堅持不懈地解決問題,積極主動地開發(fā)自身韌性,完善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促進自己韌性的強化。4.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提升貧困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對于抵消社會不良現象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意義。第一,感受成功體驗。一般來說,一些較容易的事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事,做起來會更有動力和積極性,而且更容易獲得成功,因此,貧困大學生可以選擇一些較容易或者感興趣的事去做,在成功后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對自己的成功進行正面積極的評價,使其反過來促進更大的進步和成功,形成良性循環(huán)。第二,替代學習或模仿。貧困大學生可以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后果,分析別人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然后激勵自己吸收他人的成功經驗,這種學習可以增加個人的成功體驗。例如,可以閱讀名人傳記,也可以學習身邊優(yōu)秀的同學,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第三,保持身心健康。健康的身心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支撐。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一定要注意飲食營養(yǎng),堅持鍛煉身體,進而激發(fā)自己的生活幸福感,促進自信心的提升。第四,社會說服以及積極反饋。如果能夠提升社會的認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作用是巨大的。要注意對貧困大學生的認可和正面評價,提高其積極性。例如,可以在一些貧困大學生很重視的方面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認可,強化其正面的心理。總之,高校應關注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把他們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每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蔡笑倫,葉龍,王博.心理資本對職業(yè)倦怠影響研究——以心理健康為中介變量[J].管理世界,2016,(04).

[2]陳抒墨.高職生心理資本、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3]劉建平,何志芳.高校教師人格對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3,(06).

作者:吳海燕 單位: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