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

時間:2022-01-21 08:24:43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課程化指的是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置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并以課程形式組織開展實踐教學。以“實踐課程”形式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信息技術普及,各高校普遍建立遠程教學平臺的背景下具備了實現的可能性,并具有教學管理、組織和學生參與方面的優勢,能有效解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虛化的問題。

關鍵詞: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組織方式;課程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以下簡稱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實踐教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盵1]295該《意見》以來,實踐教學在全國各高校普遍開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對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實踐教學不能做到學生全覆蓋、教學內容隨意、考核不規范,乃至學分、學時虛置等問題仍困擾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利用信息技術,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課程化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非課程化及其存在的問題

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非課程化,指的是實踐教學不是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作為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其學時學分分散置于各門課程之中。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該《意見》第四部分《不斷完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中明確規定:四年制本科的課程設置:4門必修課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3.中國近現代史綱要4.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另外,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選修課。[1]295該《意見》規定的四年制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各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件依據。在該《意見》規定的四年制本科的課程設置中沒有“實踐課程”。但該《意見》第六部分《切實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部分指出:“要加強實踐教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1]295這里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顯然是將實踐教學視作上述第四部分所列幾門課程的“實踐環節”。據此,實踐教學也就是作為“課程實踐”的實踐教學。在2017年的某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會上,筆者隨機調查了13所高校的參會教師,其中有10所高校的實踐教學采取的是這種形式。可見,將實踐教學作為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環節來安排和組織實施,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的普遍做法。非課程化的實踐教學具有易組織、成本小、教學內容針對性強,和課堂教學聯系緊密等優點,但其缺點也是明顯的。其一,實踐教學的泛化。非課程化的實踐教學在理論認識層面正是基于對“實踐教學”的泛化式理解。呂志等人概括指出:“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范圍,有廣義的理解和狹義的理解。所謂廣義的實踐教學,是指理論講授以外的所有教學活動都屬于實踐教學范疇,它既包括學生走出課堂,投身于鮮活的社會現實的各種活動,如參觀、考察、志愿服務、研究等內容,也包括課堂上的讀書、討論、辯論、演講等活動,還包括教師的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內容。所謂狹義的實踐教學,是專指學生走出課堂,參加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盵2]28其他研究者對廣義和狹義的“實踐教學”的概括大多與此類似。①廣義的“實踐教學”本質上是“實踐教學”的泛化。廣義的“實踐教學”論者將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課堂實踐教學,二是校內實踐教學,三是社會實踐活動。而所謂的課堂實踐教學,“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主題辯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充分體現課程的實踐性”。[3]課堂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屬于課堂教學過程中區別于教師理論講授的其他教學方式方法,其本質仍然是“非實踐”的,無法給學生提供真正的實踐經驗。還有研究者指出:“一切大學生可以廣泛參與的、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教學形式都應當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去?!盵4]如果這樣定義“實踐教學”,那“實踐教學”中的“實踐”二字又如何體現呢?“實踐教學”的泛化看似擴大了實踐教學的范圍,但其在教學實踐中卻難以避免“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結果,往往導致真正的實踐教學的學時學分被課堂教學活動侵占,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其次,實踐教學的虛化。非課程化的實踐教學的分散性使得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難以對教師是否按要求組織開展實踐教學進行考核,教師也很難在每次實踐教學活動之后及時對學生進行考核。難以組織考核也就無法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了實踐教學,也無法檢驗實踐教學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而這最終又導致了實踐教學的虛化,即相關文件規定的實踐教學的學分學時得不到落實,甚至部分高校根本就沒有開展過實踐教學。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個令教學管理部門和思政課教師都頭疼的問題。在筆者參加的多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會議中,不管會議的主題是什么,只要到了討論環節,參會教師往往不自覺地把話題引到實踐教學如何開展的問題上來。這一現象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實踐教學在組織形式方面確實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的理論基礎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究竟應該以課程形式開展還是以作為其他課程的實踐環節的形式開展與“何為實踐教學”這一問題有關。而弄清楚這一問題首先需要辨析“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這兩個概念。有研究者指出:“除了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都屬于實踐教學?!盵5]這樣理解的“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廣義“實踐教學”論者之所以將討論、辯論、案例教學等課堂教學活動納入“實踐教學”的范圍之內,其原因主要在于沒有弄清楚“實踐教學”究竟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還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盡管《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等文件和諸多研究者都使用過“理論教學”這一概念,但其細究起來卻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如果“理論教學”中的“理論”是對教學內容的限定,則實踐教學也可歸屬于“理論教學”,因為實踐教學本身是理論教學的延伸,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知和理解,鍛煉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設置的。而如果“理論”是對教學方式方法的限定,那么作為教學方式方法的“理論”,或者說“理論式”的教學方式方法又是什么呢?如果把課堂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都視為實踐教學的形式,那與之相對的理論教學還剩下什么?難道只有教師對概念、命題的分析和理論講授才算是理論教學?而這樣的作為教學方式方法的理論教學不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講授法嗎?又何必另立所謂“理論教學”的名目呢?“實踐教學”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不應該將課堂討論、辯論、案例教學等課堂教學活動納入“實踐教學”的范圍之內。討論更多地是通過相互辯難、啟發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案例教學本質上仍然是舉例,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無法理解基本的加減法時,老師教他們數手指頭的做法沒有本質區別。上述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但無法提供實踐經驗。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目標是靠課堂教學無法獨立完成的觀念教育,這也是專門強調社會實踐課程的原因所在?!盵6]實踐教學本質上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學生對理論的“知”,還要求更進一步的“信”與“行”。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和實踐關系的理論,認識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實踐對理論的檢驗過程也是其正確性和說服力得以具體展現的過程。這是促進學生對理論從“知”到“信”的轉變的關鍵環節。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而非其他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也非其他什么實踐活動。有研究者指出:“實踐教學中的‘教學’二字已經表明,從實質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屬于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的范疇,并非單純的實踐活動,與校團委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嚴格的區別。”[7]我們認同這一觀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專指屬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織開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專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機構開設和管理的教學活動??蒲袑嵺`、專業實習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等方面并不一致,作為實踐活動,其所要聯系的理論知識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同。由團委組織的社團活動、“三下鄉”等社會實踐盡管也承擔實踐育人的功能,但它們畢竟只是一種學生自愿參加的實踐活動,不可能做到全覆蓋,其活動內容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沒有必然的聯系,應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所區別。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以社會實踐為主要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以課程形式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蛾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雖然將實踐教學視作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環節”,但也指出要“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督逃可缈扑?016年工作要點》更明確指出要“啟動研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綱》”。[8]而如果實踐教學有了單獨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規定的學時和教學經費,它和一門獨立的課程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的實現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課程化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需要解決制度保障、教學組織、教師指導等方面的幾個問題,才能真正完成其課程化建構。首先,將實踐教學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列入本科生培養方案是實踐教學課程化開展的制度保障。目前,實踐教學在部分高校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既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制度問題。盡管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之后的多個文件都對實踐教學的學時學分有明確的規定,但這些規定沒有具體落實為學校層面的制度。各高校的本科生培養方案規定了不同專業學生畢業獲得學位所必須修滿的學分及必修、選修的各門課程及其學分,是本科生課程開設的基本依據。如果實踐教學不能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列入本科生培養方案,也就意味著開設實踐教學課程失去了根本的制度依據。將實踐教學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列入本科生培養方案,意味著教務處必須像對待其他課程一樣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安排上課時間、任課教師,及分配教學場地,意味著實踐教學的課程化開展有了制度保障。其次,以“課程”標準做好實踐教學的組織工作。目前,各高?;旧隙家呀洺闪ⅹ毩⒌呢撠熕枷胝卫碚撜n教學與研究工作的二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或類似機構。實踐教學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應該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組織開展,這也是其作為一門課程區別于團委組織開展的各種實踐活動的標志之一。學院層面的工作包括設置專門的實踐教學教研室,負責課程質量標準、教學大綱的制定,并與教務處配合完成每年的課程安排等。實踐教學的課程質量標準是規定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框架、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對課程質量有重要影響。課程質量標準還是編寫教學大綱、課程考核的依據,應詳細闡述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內容,并向全體學生提出學習基本要求和學習方法。與其他課程不同,實踐教學并無統一的教材,且目前出版的大多數教材都是依據“課程實踐”模式編寫的,并不適用于作為實踐課程的實踐教學。因此,教學大綱實際上要起到教材的作用,需要包括實踐教學的主題、教學內容、教學各環節的具體操作程序、考核要求等。以“課程實踐”形式開展的實踐教學的內容與課堂教學的內容即理論知識點不可能一一對應。對此,我們建議采取“統一主題+自由選擇具體內容”的方式,予學生以一定的選擇自由度,并結合院校和專業特點,重點在幫助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第三,實現對學生社會實踐的全程指導需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平臺支持。校外社會實踐是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校外社會實踐也可以集中進行,例如以學?;虬嗉壗M織的參觀、考察、研修等方式開展。但這些校外實踐活動受限于實踐基地的容納能力和教學經費,不可能實現對學生的全覆蓋,因而并非主要的校外社會實踐形式。實踐教學設置的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親身參與的社會實踐中運用理論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檢驗理論,體會到理論的真理性,從而實現對理論從“知”到“信”的飛躍。社會實踐的親身參與性決定了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必然是個人化的、分散的。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位教師可以面對多個學生,是因為課堂教學的場地集中在教室之中。實踐教學的分散化使得教師的一對多的指導成為不可能,這是對許多學校和教師而言,實踐教學難以開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各高校遠程教育平臺建設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該校實踐教學依托清華大學研發的THEOL平臺。教務處在完成實踐課程的教學安排后將所有數據導入該平臺,教師登錄即可在自己賬戶中看到所帶班級所有學生的信息,和其他課程一樣。教師按照規定的時間將學習資料整理后在平臺上,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自主學習、討論,并向教師提交社會實踐的題目和具體計劃。教師在通過該平臺對學生學習進行監督、指導,并審批學生的社會實踐題目和計劃,提出指導意見。學生在離校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該平臺隨時和教師保持聯系,實現指導的全程化和全覆蓋。在沒有建立遠程教育平臺的院校,指導教師也可能通過QQ群或微信群實現上述指導。

作者:周 蕊 王海成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