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21 08:55:57

導語:大數據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數據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在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是一熱點詞匯。它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科學信息技術時代的產物,海量的數據背后蘊含著賦有深度洞察力和新興價值的重要意義。將大數據引入、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同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具有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思考;是在新形勢下,加強網絡思政,提高高校思政工作時代性、有效性、科學性的必要實踐探索。

關鍵詞:新形勢;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創新,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而大數據作為新時代下的網絡革命,它的出現無疑改變著我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新視角與解決問題的新方式與新方法。大數據隨著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各行各業關注大數據、重視大數據、引入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因為,龐大數據的背后往往能夠洞察出促進企業產品發展、提供企業服務無法替代的價值與意義。而在高校,青年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與網絡一同成長的他們,是大數據時代真正的參與者和先鋒者。高校是新興事物的多產地,是重要的網絡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承學生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的工作理念,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研究新事物、運用新工具、解決新問題。充分認識大數據、了解大數據、運用大數據、善用大數據,具備創新思維和改革勇氣,在新時代將科學信息技術融入工作,用大數據來優化高校思政工作,加強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

一、大數據概述

(一)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是什么?全國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最早進行了研究。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指出:“大數據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通過分析海量數據,獲取產品和服務的巨大價值或深刻洞見。”[1]隨著大數據時代的蓬勃發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大數據進行研究。我國學者涂子沛在《大數據》一書中提到:“大數據是指那些已經超出傳統意義上尺度大小的大容量數據,一般的軟件工具難以捕捉、管理和分析它們,一般以‘太節’為單位。”[2]可見,大數據顧名思義,數據大而海量,需用特殊工具進行捕捉和分析,并可透過它們獲得服務的巨大價值和意義,對社會實踐與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二)大數據的特征。1.大小之海量。數據的海量即大數據的第一特征,大數據載體依托互聯網和各種移動終端,可廣泛收集人們的日常網絡信息,包括網頁瀏覽記錄、發生在網絡上的行為,即只要人們上了網,人們的日常行為就在網絡上有了痕跡和數據保留。這些數據包括語言文字信息、音頻、視頻等所有信息。同時,隨著人們上網時間的增長及用網習慣的增加,網絡數據還隨著個人日常活動不斷累積增加,這就形成了海量數據。億萬網民造就億萬數據,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監測統計,2011年全球數據總量已經達到1.8ZB(1ZB等于1萬億GB,1.8ZB也就相當于18億個1TB的移動硬盤)。其數值還在以每2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總共擁有35ZB的數據量。[8]數據的海量,令樣本大大增加,也就增加了數據的可利用率。2.形式之多樣。大數據不僅體現其數量的“龐大”,其形式也是大之多樣。其多樣性體現在不僅僅包含我們所認為的傳統意義的以數字和符號為主的結構化數據信息,還包括了多種類型的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這些非結構化數據更加全面而生動地展示了人們的真實網絡行為與動態變化,在信息化時代里是對傳統結構化數據的有利補充和豐富。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信息,二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完美的體現了大數據豐富而多彩的數據資源,以備提取和運用。3.形態之動態。大數據不是靜止的,固定不變的。它同時具有發展變化的,具有動態的特征。在寬帶化、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及云計算的催生下,大數據信息是動態發展的。人們在網頁、微博、網站甚至是QQ、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都會形成強大的“數據流”,隨著人們的行為和足跡而流動變化。這一特征使得大數據更具時效性與客觀性,同時更有生命力。4.處理之快速。面對這些巨大、海量同時又多樣、動態的信息數據,快速處理及整理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信息科學手段快速處理數據也是大數據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時,這種高速的數據處理能力是大數據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短時間的高效處理,才能更好的運用大數據、利用大數據,從而體現大數據的時效性與價值性。5.價值之巨大價值巨大是大數據所展現的最終意義,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龐大海量、形式多樣、動態發展的大數據是客觀真實存在的,而通過科學技術進行提取、保持、分析就使其賦與具有規律性、指導性、預警性的重要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大數據,發現探索規律、分析趨勢、提示預警,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應對,這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大數據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緊跟形勢,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性。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中央31號文件也指出了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和根本要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和緊迫感,在新形勢下研究新問題,在新形勢下具備新思維,在新形勢下掌握新技能。如今,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要緊跟時代變化,準確認識把握大數據、有效運用大數據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是新時代的召喚,也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二)融合信息,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性。在大數據時代,人類第一次可以有條件地獲得全面快速完整的有效數據,數據來源客觀存在,真實有效,多姿多彩。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抓取、提取、分析數據,可以更全面、更科學地進行研究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于高校教育對象的數據進行融合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為工作提供了科學性、規律性。同時現實感更強,就更具有說服力。(三)因材施教,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在大數據時代,通過各種移動終端和物聯網終端可獲取廣泛的學生群體信息,這些信息體現在數據上,通過分析海量的數據,能夠清楚的了解數據的規律,某種行為的規律,從而可以精細的分析學生群體的日常行為、興趣愛好、甚至是思想動態,心理狀態。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心理狀態、學習行為、生活行為提供了有效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便可根據學生的訴求、意見及其特征來制定和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進而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達到精準教育。(四)因地制宜,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大數據,可以分析學生在學校的日常生活及學習行為。這些客觀而有效的數據提供工作的客觀性和指導性,可以很快的幫助對行為進行分類,預警和分清主次。便于教育工作者抓住問題要點,以問題為導向,調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數據得到的結論出發解決問題,避免了“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客觀,因地制宜,也更為有效。

三、大數據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

(一)樹立大數據意識,形成大數據思維。目前,大數據的應用在各行各業。它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在這樣的時代召喚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戰與機遇。作為一線學生工作者,要在新的形勢下,運用新手段,研究新動態,解決新問題,這是時代賦予的召喚,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外在需要。特別是青年學生是互聯網的主力軍,互聯網不僅是工具,更變成了青年學生的生活方式及時代符號。學生工作者要因勢而為,順勢而為,在互聯網新時代下,要樹立大數據意識,在工作中注意數據的采集記錄及對龐大的數據信息進行技術的理解和挖掘。同時,要有數據的敏感性,邏輯性,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有價值的提煉和有針對性的整合,從內部邏輯結構和整體的系統功能入手,將繁雜的數據整合成具有價值的信息。為高校學生工作提供依據和方法論,能夠主動出擊,占領新形勢下工作的主動性和方法性。(二)運用安全數據,建立預警機制。對于學生工作而言,學生校內安全是重中之重,安全穩定是基石。學生校園一卡通,是在互聯網條件下,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信息化便利化的生活方式。學生校園卡在充分尊重學生隱私,保障學生個人權利的前提下可以借助校園一卡通系統獲得學生的校園飲食、洗澡打水等消費行為數據,以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為例,每天輔導員老師郵箱都會定期收到一份學生一卡通消費天數數據,根據天數的不同用不同顏色標識預警,而對于10天甚至時間更長沒有校園消費的同學會將其排序為最前面進行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預警。它是了解學生在校情況的客觀反映,對學生安全保障提供了預警。同時,通過宿舍門禁數據也能了解學生住宿和晚歸情況,對于晚歸及夜不歸宿的同學進行預警。校園行為的數據管理與分析,并通過數據提前進行預警,是校園安全教育的有力抓手。(三)運用消費數據,提高資助公平。校園資助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也是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內容。為了能將國家資助政策有效落實,幫助到真正有困難的學生,除傳統的工作模式學生遞交申請表,并提供父母兄弟姐妹收入工作等證明、家庭所屬地民政部門的敲章證明,班級民主評定、班級同學及老師日常觀察外,在校學生的消費數據也為學生的經濟情況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補充。避免了易敲章、敲假章的行為,同時為學生信用教育、感恩教育提供了內容支撐。(四)運用學習數據,促進學風建設。學風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學習是學生在校園的重要己任,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學生在校園內的不同學習行為都關系到學生的成長軌跡和未來成才。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數據采集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如在校學生經常瀏覽的學習網站及在網站關注的學習內容、圖書館的借書記錄數據、自習室學習時間數據、書店書籍的購買記錄數據、評教系統的評教數據、上課的出勤遲到數據、考試試卷的錯題率數據、選課系統的選課數據等都是豐富且有價值的學習數據。學生工作者可通過分析這些寶貴的大數據,分析出學生在校的學習需求、學習困惑、學習問題、學習軌跡等,從而發現問題或規律,為學生成長成才進行有的放矢的開展與指導,促進學風建設。(五)運用社交數據,加強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網絡是新媒體時代下不斷發展的新興產物,它以開放性、人際交流的交互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征受到當代青年學生的喜愛。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平臺跟進時代步伐、獲取爆炸信息與時代熱點、表達愿望訴求、豐富休閑娛樂、展示自我個性、結交朋友等。可以說,網絡平臺是伴隨如今大學生成長且是他們的重要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所”。俗話說“學生在哪里,工作就應該在哪里。”所以,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集學生網絡社交數據,分析學生網絡行為,是新時期把握學生思想心理動態,從而進行思想心理引導的重要方法。如上海海洋大學的“情殺案”的學生在案發前曾連續幾天在網絡社交平臺了自己的思想動態,透露了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殺人的想法,這些有痕跡的數據不得不被教育工作者所敏感、所分析、所運用,及時進行干預、引導和幫助支持。(六)運用榜樣數據,發揮朋輩教育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園內學生身邊的優秀學長學姐榜樣教育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是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生榜樣的學習及成長數據,是可以被收集和使用,挖掘與分析,運用于教育中來。如榜樣學生的自習室學習時間、學習資料購買情況、課余生活的分配、學生活動的情況等校園內生活、學習數據,即可分析出軌跡和可依循的規律。優秀學生的普遍良好習慣和規律可以更好的引導、教育學生。這種用榜樣學生的客觀數據得到的普遍規律去教育,是真實存在的,生動活潑的。(七)運用畢業數據,指導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大學生四年,而畢業生的畢業數據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工作者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畢業生的考研數據、出國數據、考公數據、就業數據、創業數據等,這些寶貴的數據資源都可以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這些數據既可以幫助學生在大學期間提早確立目標,并在大學期間為之去準備和努力。與此同時,這些寶貴的數據通過分析還可以反作用于專業建設及完善,幫助學校更好的進行學科建設,推進人才培訓戰略,為學習服務,為就業服務。

作者:王雪俏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