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分析
時間:2022-04-03 08:36:19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業態,給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嚴峻挑戰。新形勢下,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必須立足于“互聯網+”時代特點,從組織管理、網絡監管、網絡隊伍、網絡文化、網絡平臺、網絡內容、網絡教育方式等方面,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與安全保障以及人才支撐,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主陣地,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激發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盎ヂ摼W+”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在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嚴峻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承創新職責,具有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及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功能,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時代特點,借助“互聯網+”這一網絡技術平臺,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增強其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以適應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
1.“互聯網+”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范圍,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你教我學、你講我聽、你說我做”的單向灌輸教育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自我獨立意識日益增強的大學生的需要。“互聯網+”在改變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同時,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網絡交流超越了以往面對面思想交流教育模式的局限,突破了時空限制,讓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使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滿足自身的教育需求,而且可以通過QQ、微信等新媒體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網絡交流的匿名性、平等性,在淡化交流雙方彼此身份的同時,營造了師生之間參與互動的平等環境,激發了大學生自由參與思想交流與討論的激情,為大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也給教育工作者開辟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網絡交流的互動性和信息的可存貯性,避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多名大學生同時快速互動,大學生也可以和多位教育工作者同時進行交流互動,提高了類似問題的解決效率。2.“互聯網+”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開放性和資源的共享性使教育工作者不僅能利用網絡及時獲取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信息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避免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枯燥等弊端,增強課堂的關注度和感染力,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時效性。網絡多媒體化教育模式不僅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化、形象化和動態化,而且在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過程中能使其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讓大學生在感知時代脈搏的同時激發大學生的思維潛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網絡交流的虛擬性、隱蔽性和及時性,使教育工作者不僅能以網民身份與大學生在虛擬空間進行推心置腹的交流與互動,而且能夠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利益訴求及時開展教育引導,使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網絡環境中接受先進思想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大學生面臨的挑戰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開放性突破了地域、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界限,超越年齡、性別、職業和身份,使不同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同時,加劇了意識形態多元化的蔓延,沖擊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媒體力量,利用互聯網不斷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滲透。這種浸潤著西方價值訴求和政治意圖的影視作品,對我國文化進行解構,意圖顛覆我們已經形成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影響嚴重,導致其思想混亂、理想信念缺失、國家和民族意識淡化。網絡的匿名性又給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網絡陷阱等網絡失信行為以可乘之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和道德行為失范。網絡的虛擬性會導致沉溺于網絡的大學生陷入社會交往障礙和人際關系冷漠,進而逃避現實社會,導致大學生心理障礙。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互聯網+”時代,網絡的開放性和傳播的便捷性突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獲取的時空限制,打破了教育工作者對知識的壟斷,沖擊著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澳嗌尘阆?、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資源在給大學生帶來方便、快捷、豐富信息的同時,色情、暴力、腐朽等各種不良信息會沖擊他們的頭腦、侵蝕他們的思想,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會借此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大學生、走進網絡,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教會學生甄別網絡信息,提高其“免疫力”、洞察力和政治敏銳力,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時代課題。網絡使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使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展教育資源的同時,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信息泛濫、信息污染、信息騷擾、信息滲透與反滲透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凈化網絡教育環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又一時代課題。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1.加強組織管理,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互聯網+”時代,高校要站在“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高度,切實加強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與規劃,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各負其責的組織管理體制,統籌推進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加強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建設、網絡規章制度制定、網絡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網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網絡工作隊伍建設與管理等工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2.加強網絡隊伍建設,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撐“互聯網+”時代,建設一支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素質過硬、理論功底扎實、網絡技術精湛、專兼結合的網絡教育管理隊伍,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加強網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網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網絡思政教師不僅要深入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原理、發展歷史和最新動態,尤其要學習與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夯實理論功底,提升“看家本領”,還要掌握基本網絡信息的獲取能力、處理能力和傳遞能力。二是要加強網絡思政學生隊伍建設。要從大學生中選拔和培養一批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素質好、熟悉網絡技術的優秀學生,組成網絡思政學生隊伍,利用他們了解學生需求的優勢,協助思政課教師參與網絡思政管理,當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員、宣講員和傳播員。三是要加強網絡技術隊伍建設。培養和選拔一批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網絡信息技術人員,負責網絡平臺的開發、測試、運行、維護和管理等工作。3.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占領“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互聯網+”時代,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引導高校網絡輿論,搶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不僅事關大學生健康成長,而且事關高校和社會穩定。高校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平臺、校務公開信息平臺、新媒體矩陣平臺、師生網絡互動平臺,搶占“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同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主題網站建設這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強化網絡輿情引導。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主旋律,匯聚正能量。要協調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又要發揮專業課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作用。要加強網絡互動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博客、QQ、微信、在線心理咨詢等網絡互動平臺,實現師生之間隨時隨地的平等交流與互動。高校不僅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要善于設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和敏感問題,及時進行輿論引導和思想輔導,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4.加強網絡內容建設,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直接關系教育效果。在“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內容建設,一是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占領高校網絡陣地。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化傳播,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牢牢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做到在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在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上不缺位,讓主流聲音更加響亮。二是要加強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律法規的網絡宣傳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素養,提高他們甄別網絡信息的能力,防止不良信息的侵蝕和西方敵對勢力思想的滲透。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學生心中所想、慮學生心中所慮,既要善于運用網絡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又要善于對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剖析,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大學生的理想追求有機結合起來,厚植他們崇德尚義的思想道德根基,激發他們投身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改進網絡教育方式,激發“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直接關乎教育實踐的最終效果。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的應用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維視野的同時,也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進?!澳秸n”“翻轉課堂”“雨課堂”“智慧課堂”“愛課程”“課程在線”等各種網絡交流平臺在顛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方式認知的同時,也在以其獨特的方式和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與時俱進,改進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種網絡交流平臺,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電影、微視頻、微公益等活動中,將高深的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淺顯道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6.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互聯網+”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化文化育人效果,離不開校園文化環境。高校要在加強學校觀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等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加強網絡文化建設,主動占領網絡文化主陣地,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第一,高校要通過建設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這一網絡文化主陣地,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第二,高校要善于運用圖文并茂的網絡傳播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文化中,讓大學生在觀念文化的熏陶、制度文化的洗禮、行為文化的鍛煉和物質文化的感悟中塑造思想品質,提升素質與能力。第三,高校要結合大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成才需求,依托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公益、微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傳播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主題教育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來,進而豐富大學生網上精神文化生活。7.加強網絡監管,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安全保障“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為了凈化網絡環境,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必須建立“法防”和“技防”相結合的網絡監管體制。第一,高校要以“法防”約束學生行為。強化學生法律法規教育,引導學生遵守國家網絡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學生守法意識,做到文明建網、上網和用網。第二,高校要以“技防”減少網絡信息“污染”。一方面,要建立網絡信息在線監控機制。篩選、凈化流入信息,監控有害信息,從源頭防止有害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筑牢信息污染“防火墻”;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網絡信息預警機制。通過網絡輿情調查與分析,及時把控網絡輿情,最大限度減少有害信息對大學生的腐蝕。
[參考文獻]
[1]錢國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5(11):51-55.
[2]李淑慧.試析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機遇與挑戰[J].綏化學院學報,2014(12):85-88.
[3]李麗鵬,王峰,朱玲利.論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5(12):58-59.
[4]李金.“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6(2):159-162.
[5]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114-119.
[6]馮剛.互聯網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8(2):4-8.
[7]孫學文,王曉飛,黃躍林.“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突破路徑[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作者:鐘 兵 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創新探討
- 下一篇:東北抗聯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