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07-10 11:19:53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媒體時代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重要條件,但是也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增強,加大了教育難度。對此,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培養一支專業的校園媒體建設的團隊,構建“線上線下合作統一”的一體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平臺,推出精品化的教育產品,從而“趨利避害”,實現“立德樹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新聞媒體“要忠實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其中就要求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隨著社會信息化愈加深入,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全媒體傳播的“大宣傳”格局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機遇,但正如馬克思所預測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全媒體時代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困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因其接觸媒體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結合全媒體時代背景,趨利避害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1全媒體時代背景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重要性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而“要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因此,在全媒體時代的新形勢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全媒體時代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重要條件。全媒體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化,在全媒體時代的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渠道,從而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單一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全媒體時代也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多以“面”對“面”的填鴨式教育為主,形式單一,但是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形式多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可以利用的渠道和途徑。此外,全媒體時代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傳統的“填鴨式”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一味灌輸硬性理論知識,晦澀難懂而枯燥乏味的詞句理論,使大學生往往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僅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層面,甚至可能產生抵觸情緒,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與質量。而全媒體傳播則具有將“高大上”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大學生生活日常拉近的能力,多樣的媒體也能勾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良性發展提供思想引領。良性發展的全媒體傳播格局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與基本國情和時代潮流相結合,全媒體傳播格局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需要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媒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一味的豐富和多樣并不是絕對的“善”,如果沒有主流意識形態作為“領頭羊”,所謂的“豐富”和“多樣”也不過就是美化了修辭的“雜亂”而已。
2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媒體作為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著重大影響,當代大學生通過媒體得到一定的主流意識形態引導的同時,也可能受到錯誤信息和思想的誤導。“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力,用好了造福國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帶來難以預見的危害。”可見,依托于網絡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快捷的信息傳播方式、拓寬了交往渠道的同時,也加大了信息的把控難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困境。第一,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傳播海量化且魚龍混雜,大學生難以甄別正確信息。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社會媒體表現出一定的商業性,為了尋求利益,一些社會媒體放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用惡意推測的虛假信息取而代之,擾亂了網絡輿論環境。同時,全媒體時代下,各類社會媒體能夠使信息得到迅速的裂變式傳播,這種裂變式傳播在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可能擴散反動思想和錯誤思潮,而“大學生作為主要的網絡受眾群體,呈現出‘說網話、辦網事、過網日’的生活狀態”,面臨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大學生現有的甄別能力往往不足以分辨是非,容易被錯誤思想侵蝕,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第二,信息傳播從“主導用戶”變為“用戶主導”,部分學生排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改革教育制度以激發創新活力,“新課改”更是強調課堂應以學生的“學”為主,加之各類社會媒體不斷拓寬大學生視野和知識面,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現為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主動地思考,個人興趣也漸漸成為大學生選擇媒體和信息的重要標準。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在活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在獨生子女“自我中心”思維的影響下,產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叛逆心理”,甚至全面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獲得的信息各不相同,接收到的主流價值觀的教育程度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預想的效果就不得不加強對個體的關注,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面臨更大的考驗。第三,全媒體傳播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政課程教師單方面的知識輸出為主,單箭頭的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性極強,學生只能從思政課程獲得價值觀的引導,而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也自然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但是在全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使每個個體都可以平等交流,彼此觀點的碰撞也使大學生思維更為活躍”,也就是說,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渠道拓寬,學生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還可以承擔“信息傳播者”的角色。思政課程也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式”課堂,在這種課堂中,大學生可以實現“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角色轉換。因此,由單向輸出變為雙向互動的教育傳播方式的轉變,在激發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同時,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權威性。此外,全媒體時代導致教育傳播內容優勢逐漸弱化。傳統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來自于教師講授和校園傳統媒體,大學生接收的信息來源和接受途徑單一。然而,大學生在全媒體時代的“信息流”的作用下知識面得到拓展的同時,也更多地愿意選擇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的思想政治信息,部分學生甚至對高校權威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產生抵觸情緒,這就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其內容優勢。第四,校園媒體監督機制尚待完善。全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網絡技術,在虛擬化的網絡世界中,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匿名交流。這給予了大學生更廣泛的學習自由的同時,也導致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喪失,不負責任恣意發表惡意負面言論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的“鍵盤俠”大批量涌現。面臨這種情況,信息甄別能力尚待提高的大學生,不僅作為接受者而遭受負面影響,更是可能成為傳播者擴散錯誤思想,甚至可能被不良分子利用,導致大學生犯罪事件。
3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順應全媒體時代的時代潮流,抓住機遇,同時,還要做好頂層設計,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切實做到趨利避害,占領思想制高點,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中國夢的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第一,凈化網絡環境,提高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政府機關要加強對社會媒體的監管,提高用網治網水平,嚴厲打擊社會媒體惡性競爭行為,打擊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凈化網絡環境。同時,各大高校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助于學生辨別違背主流價值觀的錯誤信息,提高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減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阻力。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樹立學生中心思想。“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因此,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以人為本”作為突破困境的指導原則。在宏觀層面上,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課堂話語權,教會學生在選擇媒體的過程中平衡個人興趣與思想政治教育現實需求。同時也不能忽視微觀層面,要加強對個體的關注,尊重學生差異性。通過定期調研、發放問卷等活動,也可以將學生會和團委的學生干部作為載體,先將他們培養為學生中的合格的“教育者”與“傳播者”,作為聯系學校管理層與學生的紐帶,深入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并及時反饋,并就反饋信息召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校園媒體建設者研討會,及時調整教育戰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第三,構建“線上線下合作統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利用前沿信息技術鞏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渠道地位。在全媒體時代,VR、MR等技術飛速發展,各類教育APP如雨后春筍般接連涌現,各大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促進媒體和思政課堂的結合。同時,各大高校應將教師主導作用的表現方式從單方面說教轉變為對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引導,換言之,各大高校應推動教師從“說教者”向“引導者”的角色轉換,從而增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主導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利用“雨課堂”教學APP等線上學習方式,使教師和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實現線下課堂與線上交流的合作體系,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推出精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產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勢。真正的精品化教育產品必然符合學生實際,各大高校可以將學生會和團委的學生干部作為載體,先將他們培養為學生中的合格的“教育者”與“傳播者”,作為聯系學校管理層與學生的紐帶,深入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并及時反饋,促進校園融合媒體的分層次、立體化開發,使思想政治教育產品適應多樣的信息接收場景,推動校園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產品精品化進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四,完善校園媒體管理監督機制。各大高校可以通過實行校園媒體實名制,建立專業高效的信息審核機構,完善群眾舉報功能,從而加強對媒體信息的把控。同時,各大高校還應制定相關規范減少學生網絡不文明現象的發生,如:不瀏覽黃色網站、不散布不正當言論,并制定配套的懲戒制度,將校園媒體使用情況納入量化考核制度的范圍,將約束力融入到校訓校規中,構建網絡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從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發展,達到培育“四有”公民的目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我們黨如果不熟悉、不了解互聯網媒體,則無法貫徹“與時俱進”的基本路線,而各大高校如果不了解全媒體時代,不主動抓住機遇、克服挑戰,就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以及更有效地培育擔負民族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因此各大高校應利用媒體融合形勢,構建新型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克服全媒體時代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育人效果合力的最大化,從而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道德培育,占領思想制高點,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蓋,構建與媒體融合相一致的大思政格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作者:鄭淑堃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報告
- 下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