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論文
時間:2022-12-05 03:13:06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取象比類法”既形象好記又引人入勝,將這種方法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關鍵詞:取象比類;高校思想政治;吸引力;獲得感
在看“抖音”過程中,有段漢譯英的視頻很有意思。它是這樣呈現的:[問]郵遞員怎么讀?[答]跑死他們(postman);然后[問]地主———懶得勞動(landlord),經濟———依靠農民(economy),懷孕———撲了個男的(pregnant);最后[問]救護車———[猶豫了半天答道]俺不想死(ambulance)。特別是最后一答,笑得抱肚子。但笑后之余陷入沉思:這種取象比類的方式既形象好記又引人入勝,是革新教學方式方法不錯的一種嘗試。接下來,筆者從增強教學吸引力和學生獲得感這個視角,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談談“取象比類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一、他山之石:“取象比類法”的內涵及作用
所謂“取象比類法”,是指運用帶有感性、形象、直觀的概念、符號表達對象世界的抽象意義,通過類比、象征方式把握世界聯系的思維方法,又稱為“意象”思維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以“象”為工具,以認識、領悟、模擬客體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為了歸類或比類,即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導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類同。這種方法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點,是科學認識過程中獲得新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歷來被學者們所重視。從“取象比類法”的定義中不難看出,“言”、“象”、“意”三者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三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把浴敝刚Z言文字,語言文字源于物象,也是表達物象的工具?!跋蟆敝肝锵螅锵笤从谑挛飪仍诘谋举|,也是本質的外在表現?!耙狻敝甘挛飪仍诘谋举|,內在的本質必須通過“象”來表現,通過觀“象”并形成“言”才能為人所掌握、交流、傳播。由此可見,“象”是“言”與“意”的中間環節,三者之間呈現出這樣一種遞進關系: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正如魏朝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取象比類法”是傳統中醫教育的主要思維方法,在培養優秀的中醫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常以自然界和社會的事物相類比。例如自然界天寒則河水凝結不通,植物的營養多藏于根部,小動物藏于地下冬眠;天溫則河水流暢,動植物皆繁榮于外,人亦與之相應。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沉”。利用“取象比類法”很好地解釋了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人體氣血的運行狀況。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疾病成因和治療方法作出了深刻的歸納和總結:千病萬病不外虛實,治病之法不逾攻補。筆者以為,張景岳的抽象總結也可作具象的解讀:疾病產生的原因在于“正虛邪實”,而治療疾病的方法關鍵在于“扶正驅邪”。人們常說,不通則痛,痛則不通。“痛”只是一個信號或警鈴,告知人們生病了要引起注意。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什么“不通”以及如何通”。其實“不通”的原因正是“邪實”。氣、血、津液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好比“條條道路通羅馬”,要把它們輸送到目的地必須有相應的“通道”。我們可以把輸送氣、血、津液的通道歸結為“氣道”、“血道”、“水道”。如果這些通道不通,必然導致“氣滯血瘀水?!保ㄐ皩崳?,造成人體和外界正常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受到阻礙,疾病隨之就產生了?!皻鉁鏊!迸c痰瘀、血瘀、沙淋有很大的關系。既然致病的原因找到了,治病的方法就呼之欲出:驅邪,打通通道,以通為補,“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這種治療方法詳細點說就是:理氣化痰、活血化瘀、利水通淋?!巴ǖ馈睍惩ǎ梭w自然健康。應該說,張景岳的醫學總結對現代中醫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八街梢怨ビ瘛保瑢ⅰ叭∠蟊阮惙ā币浦驳礁咝K枷胝谓逃虒W中去,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傳道授業:“取象比類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實踐主渠道的功能,發揮主導作用,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吸引力,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實現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照本宣科,學生不喜歡聽,也聽不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首先要解決學生聽得懂、聽得明白的問題,也就是教學方法革新的問題。筆者以為,“取象比類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骨干課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相對于其他三門課程而言,學生接受程度比較低。其原因是“原理”這門課具有理論性、邏輯性、整體性強的特點,內容精深宏大,使教師難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涉及的理論和問題講清、講明、講好,而學生的感受是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抽象、問題宏大、講解空泛。下面,筆者本著以點帶面的原則,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為例,選取“哲學”、“物質”、“意識”這三個概念的解讀,來談談“取象比類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三個部分構成,即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一提到“哲學”,學生一臉懵,因為相對于法學、經濟學、中醫學、護理學等,這個概念好像“神”一樣的存在,根本無法理解。在課堂中,筆者是這樣解讀的:“哲”是一個會意字,由“折”和“口”構成。好比一個包子,要判斷它包的是什么餡,通常的做法是把它“折”成兩半,露出一個“口”來,往里一看,一目了然。所以“哲”的本意是尋求真相,它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本體論層面的,回答“真相是什么?”;第二層是方法論層面的,回答“如何找到真相?”。它們是一體的,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重方法輕本體。但如果沒有本體的深化,方法的提高和改進就無從談起?!罢堋钡纳羁虄群嬖V我們這樣一個事實:無論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明確;有了明確的目的,方法也隨之應運而生?!罢堋弊诌€含有智慧、聰明之意。學點哲學,長點智慧,讓人變得聰明起來。智慧與知識不能劃等號,并非知識越多智慧越高。當然,知識毫無疑問是智慧的前提。智慧是一種藝術,是運用知識的一種技巧和訣竅。聰明,耳聰目明。從中醫視角來看,耳與腎相連,目與肝相關,要使人變得聰明必須增強肝腎功能。很顯然,“聰明”找到了它的生理基礎。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增強肝腎功能?這是大學生關心的也是最想知道的。其實關于這一點,在《黃帝內經》的“上古天真論”篇中已經提及,那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不要熬夜,早睡早起,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身體健壯,精力充沛,學習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質”與“意識”是哲學中的一對范疇。關于物質是什么?列寧是這樣定義的: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在這里“客觀實在”是理解物質內涵的關鍵所在。在課堂上,筆者是這樣解讀的: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至大無外”,比如地月系處于太陽系,太陽系處于銀河星系,銀河星系處于外銀河星系,而外銀河星系外面有更大的星系,等等;“至小無內”,好比“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傊?,這個物質世界大到無法想象,小到無法理解,但它又確實存在,如果一定要用語言表達的話,我們把它稱之為“客觀實在”。關于意識是什么?馬克思作了如下概括:觀念的東西(意識)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對于這個定義,筆者以為:如果把人腦比作工廠的話,那么意識就是產品。工廠加工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必須從外界移入,而“移入”的工具主要借助人的五種感覺器官,即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原材料的豐富程度與意識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多聽、多看、多聞、多嘗、多觸摸,總之一句話:勤實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有助于意識水平的提高。采用“取象比類法”對“哲學”等概念進行這樣的解讀,一方面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了“哲學”的內涵;另一方面因為學“哲學”使人變得聰明起來,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相關,從而激發了他們對“原理”課的學習熱情。
三、明道信道:“取象比類法”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親其師,信其道。前文提到,“取象比類法”通過種種意象的疊加,形成一種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引人入勝,從而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與此同時,“取象比類法”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六個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個要求”用一句概述,可稱之為“教書育人”或“言傳身教”。教書是指知識傳授,而育人是指價值引領。下面筆者從知識傳授這個層面,談談“取象比類法”對高校思政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第一,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高校思政教師,他的重要使命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謂正確的,是指變自發為自覺、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比如做一件事,人家要你做和你自己主動要做,結果是完全不一樣。因此,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作好示范引領:上課時,精神飽滿,態度積極,充滿自信。教師的自信對學生而言,是感染力的重要源泉。古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的職責是傳道,而傳道的前提是信道。依此類推,信道的前提是明道,明道的前提是問道。如果說傳道是教學過程,那么問道、明道和信道是科研過程。教學信心的樹立源于科研的深入。教學科研不是對立的,而是相長的。教學帶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高校思政教師教學任務重,心理壓力大,過得“苦”,上思政課成了一種“謀生”手段,這也是共識。但這涉及到一個觀念轉換的問題。高校思政教師若能再努力一點,靜下心來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增強對理論的自信,把職業當成事業來做,一定能做到“苦”中作樂。高校思政教師姓“馬”,但更重要的是要信“馬”。第二,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內容?!叭∠蟊阮惙ā敝械摹跋蟆鄙婕暗拿婧軓V,既可以是自然現象,也可以是社會現象,甚至是思維現象。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在日常生活注意觀察各種現象,廣泛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比如天文學、地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中醫學等。另外,高校思政教師要訓練自己的理論思維推導能力。高校思政教師在廣泛觀察和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把“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知識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在教學中起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幾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自身利益需要,搞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攪動全球經濟市場。對此,2019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在互動交流環節就逆全球化等回答主持人提問時指出,“當前世界上出現的一些逆全球化動向只不過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幾朵浪花,阻擋不住全球化大潮。”用浪花類比逆全球化,用潮流類比全球化,形象地說明了全球化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為世界經濟發展指出光明之道:開放合作、互利共贏。類似的講話還很多,體現了他知識的淵博,是高校思政教師的學習榜樣。第三,教學相長,溫故而知新。所謂教學相長,就是建立師生之間的“從游”關系,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互相啟發。在文明軸心時代,無論是古代中國或西方的先哲如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問答式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可以是老師問學生答,也可以是學生問老師答或學生之間相互問答。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通過黃帝和歧伯的對話,對人體生理和病理作了系統論述,從而構建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和用辨證論治為治療手段的完整醫學體系,為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學習,這里“習”的本意是指雛鳥扇動翅膀反復訓練的過程,當然每一次反復都使飛行技巧更進一步?,F在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獲得的信息量與日俱增,但是這些信息都是以碎片化為主,這難免給大學生思想造成極大困惑,他們迫切需要問題的解答。作為高校思政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做朋友,知其所想,解其所感。也許大學生問的許多問題都是同一個問題,只不過表達方式或語境不一樣而已,這時高校思政教師就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積極溝通,認真歸納總結,在教學交流實踐中創新知,溫故而知新,因為思想火花往往就發生在那一霎那。
在高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有一個認知理解、認同確信和踐行的過程,其中認知理解是前提和基礎。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思維方法是:從抽象到具體,詳細地說,就是從理論抽象到理論具體。而從理論抽象過渡到理論具體中間需要一個“橋梁”,筆者以為,“取象比類法”可以扮演這個有效的“橋梁”作用?!叭∠蟊阮惙ā痹诟咝K枷胝谓逃虒W中的運用,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學習抽象理論過程中在頭腦里形成“具象”思維,說直白點,就是在頭腦里形成圖片或圖象感。而圖片或圖象感的形成有助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找到切入點和興趣點。學習最好的老師是出于興趣,而興趣不是天生,完全是在實踐活動中(當然也包含教學實踐活動)一種機緣巧合的產物。因此,高校思政教師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取象比類法”等諸如此類作為教學方式方法革新的切入點,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爭取把它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
[3]嚴金海.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4]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李國榮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企業政工師自身修養素質提升策略
-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