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理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討
時間:2022-12-08 03:31:19
導語:目標管理理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標管理理論的主旨和內涵是“激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這個“激勵”,可以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文章首先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進一步對目標管理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目標管理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目標管理理論,即通過激勵手段促使任務完成者按照要達到的目標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努力完成任務。目標管理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全員參與,依靠人的“士氣”提高工作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目標管理理論實施教學,通過目標管理的落實,能夠構建系統且完善的目標體系,組織、控制并評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傳統單向灌輸理念向全員互動合作參與思想的轉變,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改善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至關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設定缺乏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結合實際細化分解目標,要么設定的目標過高,使得學生感覺假大空,難以實現;要么目標設定得過低,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目標毫無價值。(二)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互動性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以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實際上,高校學生已經成年,價值觀念得以形成,對于事物有獨特的觀點和見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于目標的制定,需要增進管理者與學生的溝通,對各方意見進行集合,增進教育雙方的互動交流。但實際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目標設定的合理性不足,教育雙方之間互動不到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做出指令,學校統一對各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標加以制定,學生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自我管理狀態并不理想。(三)目標任務完成過程中人文關懷不到位。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態度,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著重引導,給予學生應有的關注和關心,尊重和愛護,從而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中,目標管理落實未達到應有的情感激勵力度,師生、生生情感交流不足,人文關懷不夠,這就使得對各項學習資源優化配置未達到預期效果,無法有效協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遵循目標管理理論要求,視學生為課堂的主人,給予學生充分尊重,通過人文關懷促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管理的原則
(一)教學目標管理的全程要以學生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的是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學生應該是教育教學的受益者,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政治素質得到強化和提升,才算達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通過同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以師德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觸動,進而從思想上接受教師的教導,內化思想,從而更為積極主動地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本,需要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傾聽學生的學習感受,通過聽取學生的意見反饋,完善教學。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知識視野有時會超過教師,這就更加需要教師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扮演主角,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二)目標設定與實施要具有層次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三觀”教育引導,思想道德品質提升,就業與婚戀和為人處世態度性格的形成等,皆涉及廣泛而繁雜的知識,合理有序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針對學生的某一方面素質進行培養,需要教師對教學目標進行精心設計管理,確保具有層次性,有助于學生逐步內化,循序漸進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目標以遞進式分層實施的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專業課需求等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例如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劃分為文化教育、馬列主義思想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論知識教育等幾個層次,所有學生必須接受基礎層的文化教育,深入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同時接受馬列主義思想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教育,促使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論知識教育則要根據學生需求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三)目標實施效果要具有考核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教學目標推進,教師設定的目標應該有利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目標考核應該分為初期教育效果檢驗、中期教育效果檢驗及最終教育效果檢驗,各個階段的考核應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師隨時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效果進行考核。過程性的目標教育效果考核能否順利推進,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目標制定初期即將教育效果檢驗納入其中,有側重地進行目標設計。為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檢驗,應該按照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應將目標實施的要素、教育活動效果呈現、對學生的影響形成一定的標準,教師根據這個判斷得到的信息反饋,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適時調整,力求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1]。(四)目標實施預期效果具有可實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目標管理理論引導教學,能夠有效達成對學生的激勵,通過激勵,實現目標管理預期效果,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目標制定、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時刻努力。激勵效果的實現,主要看學生能否從思想上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確保學生能夠接受目標的激勵,教師還應該深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給予學生學習壓力,同時適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放松,做到收放有度適合學生的接受心理,進而達成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標管理理論的運用
(一)制定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階段,有著多層次、多元化的目標,在黨的領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進,可充分體現目標管理理論的價值,立足本校辦學特色,關注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對內外部優勢條件進行把握,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加以科學制定。這就需要科學預估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發展,保證目標的未來性,深入調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趨勢,保證分析的系統性,合理預測可能達到的效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化管理。為促進總目標的實現,需要對個體目標進行細化,逐層分解總目標,加以落實,強化個體對于目標的認識,開展可行性分析,增強師生的歸屬感,保證對于目標形成清晰認識,并作出合理規劃,教師依照目標管理理論進行糾偏,力求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斷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二)執行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待目標制定后,需要落實。目標管理理論應用階段,核心在于目標執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需要依照目標要求,上下配合、明確責任、有序推進。在目標管理中需貫徹自我控制思想。自我控制的落實,能夠促使教育者依照自我目標責任及要求,實施自主管理,以改善教育成效。在執行過程中,通過自我控制,能夠激發教育者主動意愿,促使其積極行動,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而不斷努力[2]。(三)成果評價。以目標執行為支持,客觀評價目標制定情況,對目標管理經驗進行總結,為后續循環提供參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基于目標對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加以明確規定,保證評價活動的客觀。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對象,單一的量化或者定性化評價方式不夠準確,人具有主體性,思想也相對復雜,人的思想是變化發展的,單一評價方式不具備適用性。這就需要在目標管理理論運用過程中,采取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協調的方式,統一個人與社會,確保教育活動的完善化;目標評價階段,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關注教育效果與個人成績,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先進表彰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四)目標管理循環。待完成目標管理一個循環后,以目標管理為核心,以過程及效果為指標,進行總結與科學評價,以便下一階段目標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情況,要總結實施成效,分析原因,對目標管理中的新問題進行整理,及時就信息做出反饋,以便順利制定新目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可通過目標管理理論的合理化運用,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確保與時代要求相符,有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凱.目標管理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黑河學刊,2020(01).
[2]齊志欣.目標管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
作者:李淼 單位:宿遷學院法政學院
- 上一篇:黨校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討
- 下一篇:醫院青年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