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治黨人民監督運行機制分析
時間:2022-09-20 04:04:36
導語:從嚴治黨人民監督運行機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了完善法制,實行人民監督的必要性,認為人民監督是從嚴治黨的核心環節,讓人民監督更好地發揮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能夠有效運行的機制體制是當務之急。指出以法治思維完善人民監督制度,以負責精神織密人民監督之網,將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表現交給人民評判,是人民監督的基本運行機制。
關鍵詞:人民監督;從嚴治黨;機制
人民監督是從嚴治黨的核心環節。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共產黨所擁有的權力是人民給予的。因此,人民作為權力主體,就有對權力客體進行監督的權利,而權力客體也有接受權力主體監督的義務,并且這種監督必須是有效的,不能是名義上的[1]。從理論上來看,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要求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本質要求。從實踐需要來看,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是提高執政黨科學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從嚴治黨方針的必然要求。如何讓人民監督更好的發揮作用,建立科學合理能夠有效運行的機制體制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以法治思維完善人民監督制度
切實保障人民監督的有效運行,需要以法治思維來完善現有的監督體系。人民監督體系的有效運行,前提是要使監督體系能夠體現出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完善人民監督制度,應首先建立法治思維,從而最終實現在法治思維統治下人民監督的目的。1.依照法治思維加強人民監督制度,不僅是預防腐敗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人民監督運行機制的必然選擇人民監督制度是由相互聯系的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即人民監督主體、人民監督行為、人民監督渠道和人民監督對象。要完善人民監督制度,必須實現這四個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和諧,即人民監督主體與人民監督對象之間的對立統一、人民監督渠道與人民監督行為之間的包容契合。2.以法治思維完善人民監督制度,是擺脫不良傳統思維的現實要求我國的封建歷史比較長,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政治思維模式對民眾的思想影響很深。這就造成了長期以來我國沒有形成公眾積極參與的政治文化,反倒是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這勢必給人們今天要實施的人民監督制度帶來不小的思維層面的阻礙。受傳統“官本位”思想影響,一些領導干部往往認為法律是針對人民的,而把自身置于法律之上。而人民群眾中也長期存在“政治與我無關,那是當官的事”之類的思維。這種狀況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公民個人監督意識的淡化。3.以法治思維完善來喚醒人民群眾的監督意識,是人民監督制度繼續保持生機活力的保證要想使人民監督成為從嚴治黨的一把利劍,固然需要加強制度建設,更須以法治思維來喚醒人民群眾的監督意識。公眾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勇敢地對公權力進行監督,才能逐步樹立起對公權力的監督意識,才能把權力真正地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基于以上原因,以法治思維完善人民監督機制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要從根本上轉變監督觀念,從傳統的國家監督觀念轉向新型的人民監督觀念。在民主政治的諸要素中,人民應當是核心,而權力則應是掌握在人民手中。這就意味著不是權力支配人民,而是人民支配權力。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現象;同時,人民也屬于權力管轄的范疇。在權力服從人民的前提下,人民必須服從權力的約束和管理。否則,就會出現極端民主化,使社會陷入混亂甚至災難。監督主體的地位應當高于監督客體或者至少與監督客體平等,這是實施有效監督最基本的要求。在我國,人民既是監督主體,同時又是權力主體,從理論上講,其地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然而,由于權力的主、客體錯位,人民作為權力的主人、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威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人民的監督權遠遠低于執行機關的行政權、司法權,難以正常發揮其功能,顯得軟弱無力。4.要制定人民監督法只有至高無上的法律依據,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監督權大大低于行政權、司法權,甚至低于個別領導的個人權威的傳統格局。科學有效的監督應當是硬性監督,即有科學的監督標準、嚴密的監督程序、合理的監督方式,以法律為依據,并處處受法律保障。可是,目前我國實施人民監督所必需的監督規范還很不完善,缺乏規范化和系統化。通過立法,賦予人民監督權,使之具有權威性,以打破官僚腐敗的社會關系網。
二、以負責精神織密人民監督之網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講話指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意見是我們最好的鏡子。只有織密群眾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才能讓‘隱身人’無處藏身。”[2]1.共產黨人對人民監督的態度這番話充分表達了共產黨人對人民監督的態度,表達了共產黨人在新時期下的人民觀,也代表共產黨人在面對發生改變的新形勢時有著清醒的認知。以負責精神織密人民監督之網,就是說要使人民監督像探照燈光源那樣強大而集中,使人民監督全天候開啟,使人民對黨的監督如細密之網那樣發揮作用,真正做到權力監督無死角。但現在按“織密人民監督之網,全天候開啟探照燈”的要求看,還明顯不足。近些年來,人民監督制度的運行機制有了長足的進步。建言獻策渠道更加暢通,批評質疑路徑更加多樣。無論內部響應機制還是外部保障機制,都有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積極變化。但權力不規范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的。濫用權力與手握權力不作為現象同時存在。如果說群眾對于濫用權力現象已經能夠積極的行使監督權,那么對于官員的不作為現象卻更多地表示出無奈。所以,共產黨必須以更加自信的態度為監督權力織就一張網。2.想盡一切辦法為群眾反映問題創造條件讓群眾看到從嚴治黨的決心,看到向群眾求教的坦誠,才能讓群眾監督之網“密起來”。群眾給黨提意見,給干部提意見,是出于對黨和干部的信任,不能讓他們感到有政治上的壓力。渠道暢通是最基本的要求,渠道安全更是必備條件。這種監督應該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整體上形成一種網狀的形態,讓違背人民利益的現象無處遁形。要使群眾監督之網“常密”、全天候探照燈“長亮”,關鍵還得有實際行動。人們常常見到有的干部犯了不少錯誤,上級部門經常接到群眾舉報,但卻不給予足夠的重視,敷衍了事地調查一下,也不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到最后,或者是姑息這個干部犯更多的錯誤,或者讓群眾感到他們的監督只是流于形式,做做樣子。如此一來,群眾提意見、反映問題的積極性就會受打擊,參與從嚴治黨的責任感也會減弱,長此以往就沒有人愿意監督、參與監督。群眾發現黨員干部有違法違紀問題,要讓他們安全暢通地舉報,徹底地查辦;對于群眾給黨提的意見,只要有利于黨的建設與發展,就必須認真對待,切實落到行動中。這樣從嚴治黨工作才會有著力點、支撐點。
三、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表現交給人民評判
在紀念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堅持群眾路線,就要真正讓人民來評判我們的工作。……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3]1.群眾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客觀評判者黨的一切組織行為和人員的表現都要交給人民去評判。對于一個干部工作表現的評價,不應該是完全交給上級領導,而應當更多地聽取人民群眾對他的評價。干部所做的工作是否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是否以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為出發點,是否能夠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等等,要把這些作為評判干部工作的標準。轉變黨的作風,其根本目的是要使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加緊密。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監督是最好的凈化劑,人民群眾對黨的觀感如何,更大程度上就取決于黨的作風情況。作風不良,群眾看到的就是一個不滿意的黨。只有給廣大人民群眾呈現一個作風優良的黨,人民群眾才能擁護它,支持它。當然,經過多年的執政,黨內滋生一些不良作風也是正常的。但必須要讓群眾看到黨在轉變作風上的不懈努力。作風轉變的合格不合格,最終還需得到人民群眾的肯定。從這個意義上說,要不要創造條件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愿不愿發動群眾積極監督,能不能及時回應百姓關切,本身就是對黨的作風的最佳檢驗。2.群眾評議干部是群眾監督的又一種有效形式群眾評議干部就是首先由各級領導干部向人民群眾對各自工作完成狀況及個人表現情況進行總結報告。然后由群眾根據其實際工作表現,發表評論,作出評鑒。最后依據評議結果和組織的考核意見,決定這個干部的升降獎懲。群眾評議的好處是:以實績為標準,對干部的評價更加全面,出發點更加實際。在我國群眾評議干部已初步形成制度,1986年全國已有16.9萬個單位開展群眾評議干部工作,共評議中層以上干部94.1萬人,經過評議,受到獎勵的干部10.6萬人,被免職6809人,在干部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3.組織工作滿意度民意調查是人民評判的有力手段這一調查是為了真實了解人民群眾對于各級黨組織的工作是否滿意,還存在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并且找到影響人民群眾滿意度的主要原因和基本方向。為人民打開大門,接受人民群眾監督,這是黨的組織部門提高工作水平的一個核心舉措。人民群眾對于黨的組織工作好壞最有發言權。人民群眾滿不滿意是檢驗組織工作優劣的基本標準。人民群眾的評判,是加強和改進組織工作的強大動力。民意調查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調查結果。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綜合分析判斷,才能了解民意。通過了解民意才能進一步提升組織工作水平。只有形成這種良性循環,人民群眾才能對組織工作滿意。4.用群眾看得懂的語言讓群眾知曉怎樣監督要想充分發揮人民監督的作用,就必須使人民對黨的工作“知情”。所謂“知情”,就是讓人民知道并理解黨做了哪些工作,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工作。這就要求黨的方針政策等必須以群眾看得懂的語言來表達和闡釋。要講群眾能聽得懂的話,辦群眾看得懂的事,做和群眾一樣的人。做好群眾工作需要語言的交流,面對群眾,就像老師面對學生一樣,要力求講學生聽得懂的話一樣,只有我們把紙上的理論變為通俗的語言,把官方的話語變成百姓的話語,這樣才能讓群眾暢所欲言,才能傾聽到人民的真實聲音。講話要讓人民群眾能夠聽明白,讓人民感受到話語的真誠,感受到情感的真切,感受到地位的平等。通過有效的雙向互動,群眾才能學會正確監督,有效監督。
作者:張賀明 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劉成志.論的權力思想[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41-444.
[2].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02).
[3].在紀念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98.
- 上一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分析
- 下一篇:從嚴治黨干部廉政風險防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