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歷史經驗與啟示
時間:2022-04-24 03:09:25
導語:作風建設歷史經驗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艱巨繁重的黨建任務,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而黨的作風建設既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一環。在90多年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黨在加強作風建設方面取得過許多成績,并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對在新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關鍵詞】作風建設;制度建設;關鍵少數;創新內容與方法;群眾力量
作為執政黨,其作風建設同權力運行的約束是不可分割的。黨的作風實質上是黨在各領域活動的具體表現,也是黨在行使權力過程的表現。黨的作風建設事關人心向背,因此,加強作風建設本質上是使黨健康正確用權,為民謀福利。而無論是作風建設,還是對權力之約束,乃至二者結合運用的主體,都要從“軟硬”兩個方面著手應對。90多年,黨在作風建設上的經驗就是既從思想上進行黨性教育,樹立正確權力觀,又要以制度剛性規約權力的行使;既要促進領導的率先垂范,又離不開要調動群眾的參與。通過挖掘歷史上黨的作風建設的做法,借鑒其中有益的經驗,推動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深入可持續開展,提高黨的自我凈化能力與戰斗力。
一、作風建設與思想建設相結合
思想猶如人的靈魂,思想不牢,容易動搖,且易迷失方向。黨風建設離不開思想建設。因為,思想建設是黨風建設的基礎與前提,而黨性是黨風的內核,黨風是黨性的外在表現。首先,作風建設要與思想建設相結合,解決好黨員的三觀問題。樹立正確三觀是基礎和前提,才使立場堅定,進而促使黨風建設向好發展。而三觀的樹立離不開思想的指導。要作風建設與思想建設相結合,加強黨員的三觀教育,使廣大黨員增強黨性,進而提高應對消極思想的免疫力,筑起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為推進作風建設深入可持續提供思想基礎。建黨以來,思想建黨始終得到黨的高度重視,且認識到作風建設的重要性,為日后黨風建設提供了經驗與遵循。如:1941年到1942年的運動;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所提到的“兩個務必”;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在全黨進行關于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教育的決定;1951年2月中央要求每一個黨員都無例外地、不間斷地進行系統學習馬列主義、思想[1]。其次,運用思想理論對黨員開展教育,提高黨員的理論素養,促使黨員堅定立場,銘記黨的宗旨,提高廉潔從政的自覺性。因此,黨性教育成為防止黨內滋生邪氣及其他消極行為的有效舉措。
二、作風建設的教育內容與方式要與時俱進
作風建設的內容與方式會隨著黨建形勢的發展而變化,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過程。若是靜止的內容與方式,那就落后于形勢發展所需,就會削弱作風建設的效果。首先,作風作為黨活動的具體表現,其建設必須貫穿于黨的活動全過程,而黨的活動要圍繞中心工作開展,所以,作風建設教育要與黨的中心工作相協調,跟上其發展步伐,與時俱進。作風建設必須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促進黨的中心工作更好完成。黨的中心工作是一定時期內黨綱的具體化,為作風建設規定了內容,提出了要求,且中心工作離不開作風建設的支持與服務,而黨組織與黨員需要加強自身作風建設才能更好的履職盡責與服務工作。其次,黨的中心工作得到貫徹落實,就會推動黨風建設,黨風建設的好轉也反過來促進中心工作更好地落實。所以,黨風建設必須與中心工作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改革開放后,形勢不斷深刻變化,作風建設方式、內容等更要與時俱進且不斷豐富。從改革開放前以群眾性運動為主向制度化與規范化轉變,作風建設的內容不能單純只學習馬列主義內容,還要讓黨員學習法律制度、黨建新論斷、市場經濟制度及法規等內容。此外,要健全考核制度,堅持理論學習、運用效果相結合,將實踐成效納入干部考核、黨員評優范圍,為轉變作風及效果提供有效保障,以調動全黨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促使理論學習規范化、制度化與常態化。
三、抓關鍵少數,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
黨員干部是黨的政策的實施者、組織者和推動者。黨員干部由于其身份、地位與職責,成為了其他黨員,甚至是群眾向他看齊的對象,決定了其要在作風建設中起帶頭作用,若黨員干部不能表率帶頭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不僅對政策落實效果大打折扣,還會使黨群關系疏遠,最終影響到黨的執政基礎。實踐證明,黨員干部在作風建設發揮主導作用,不僅在黨內,還對群眾產生重大影響。如鄧小平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非常重要。群眾對干部總是要聽其言、觀其行的。[2](P.124)”黨員干部只有把自身的作風問題糾正、擺正自身位置、從嚴要求自己,才能在黨內帶動黨風政風好轉,在黨外帶動社會風氣好轉。鄧小平曾說:“要先從領導干部糾正起。群眾的眼睛都在盯著他們,他們改了,下面就好辦。[2(P.125)”所以,務必抓住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積極引導他們垂范,帶動全黨作風建設向良性發展。
四、狠抓落實,主要領導要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作風的生命力在于落實,其建設既需依靠制度去護航,又依賴領導干部親力親為。無論是制度實施,還是作風建設都要領導干部去推動落實,而落實的過程離不開領導干部的職責自覺承擔。實踐證明,領導干部只有真正承擔起在作風建設中的主要責任,樹立責任感與緊迫感,狠抓落實作風建設的工作,才能使黨建工作有效地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若領導干部對作風建設不重視、懶怠、不作為或應付了事,未能承擔起作風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角色,造成作風建設時好時壞,時緊時松,結果是影響黨的整體能力。在黨的歷史上,如、“三反”運動等作風建設,等主要領導人都帶頭親自狠抓作風建設落實,真抓真干,嚴加落實,推動群眾運動轉變全黨作風,成績顯著。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三反”運動中,制定首長負責制,既要從高干抓起,又要領導干部肩負起主要責任以狠抓落實。更是如此,“他看準的事情,一旦下決心要抓,就抓得很緊很緊,一抓到底,從不虎頭蛇尾,從不走過場。他不僅提出方針,而且親自督辦;不僅提出任務,而且交代辦法。在‘三反’運動緊張的日子里,他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聽取我的匯報,甚至經常坐鎮中紀委,參加辦公會議,親自指點。[3](P.142)”正因為黨中央認識到主要領導在推進作風建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黨在加強作風建設中職責分明,狠抓落實,層層壓實,使作風建設結出碩果,對端正黨風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作風建設與制度建設相結合
作風建設離不開制度的守護。制度具有穩定性、長期性等特點。即制度一經形成,就不會隨意改變。對制度的重要性,鄧小平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上反面。”[2](P.333)作風建設,既要思想教育的軟性方式,但也要制度建設剛性的護航。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作風建設更多是運用運動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制度對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引起黨的注意。如在1952年1月“三反”運動報告中指出要建立和遵守新制度,并批示各種制度的建立可以促進廉政建設;1952年4月中央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八大指出:“黨除了應該加強對于黨員的思想教育之外”,還要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4]這些充分說明當時黨意識到了作風建設既要通過思想教育,也要建設制度保障。由此,黨在當時執政新形勢下,吸收以往偏重思想教育來推進黨風建設經驗基礎上,開始轉移到重視法律與制度來加強自身建設。為后來的制度建設提供思路指導與實踐經驗。
六、作風建設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
群眾作為黨的力量源泉,更是作風建設的力量來源。只有發動群眾才能使作風建設在群眾的監督中取得成功。無論是運動期間,還是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三反”運動,黨都始終依靠群眾的力量開展作風建設。正是由于黨的動員與鼓勵,群眾才廣泛主動參與,敢于揭露損黨害民的墮落分子,揪出如劉青山、張子善等違紀違法干部,從而促進黨的作風建設,維護黨的威信,夯實了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上,黨在加強作風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既在“軟件”上下功夫,又從“硬件”方面著手,軟硬兼施、剛柔并濟、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效果,使黨始終能不斷地發展壯大和在權力的軌道上健康馳騁。
參考文獻:
[1]王忠.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關于干部隊伍建設的思想[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王庭大.建國以來黨的制度建設的成就和經驗[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6).
作者:李世江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 上一篇:加強和改進黨作風建設
- 下一篇: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